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个适合养老的南方小城,景美消费低!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11:06: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远航 于 2018-8-14 11:08 编辑

比青岛清凉,比三亚浪漫,这个适合养老的南方小城,景美消费低! 同程艺龙旅行 2018-08-13 15:02:44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耳熟能详的《忆江南·江南好》,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江南,自古就享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要,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然而在江南水乡、古城绍兴一隅的安昌古镇,虽不如西塘、乌镇那么有名,但安昌古镇却如小家碧玉素面青丝,似一帧淡墨疏笔的小品,虽经千年岁月,至今还保存完好的明清风貌,历史和厚实的文化积淀,加上自然环境独特,形成了不同一般的水乡民俗风情。

这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更是绍兴师爷的荟萃之地。明清老街依河而建,一路铺陈的廊棚,逼仄幽深的小弄,传统的店铺作坊,姿态各异的拱桥石梁,古老凝重的石门,三五相间的河埠,戏台、石桥、骑楼、翻轩、台门、老屋,间或有“风腊肠、扯白糖”的吆喝在耳边响着,高高低低的酒旗迎风摆动,三三两两的游客探头张望,晃晃悠悠的乌篷慢慢远去。走进“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安昌古镇,古朴祥和里,更多地洇漫着的是一种家居的平常。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浓浓的江南风情,绍兴几千年的民俗风情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热闹的水乡社戏、喜庆的船上迎亲、传统的手工酿酒、穿梭的乌蓬小船......乃至祝福、裹粽子、串腊肠、扯白糖等等江南风俗一应俱全......

从安昌的名字,我想到了“安宁静好,仁厚昌盛”。虽然这不是安昌得名的本义,但是来到安昌后,确实留下这样的印象。安昌原名“安沧”,公元896年,钱镠奉唐王朝之命屯兵该地平董昌之乱,遂命其乡为安昌。安昌除保持了绍兴水乡城镇的一般传统特色之外,还有一条长达1747米的老街。数百年来,棉、布、米集散旺盛,蔚为越北大市重镇。抗战前夕尚有商号933家,是城区外市集之最。安昌的小桥非常有特色,“拱、梁、亭”各式,千姿百态,古朴典雅,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从这里古旧的气息中,可以细细品味岁月静好。我这样惯于东奔西走的人,一到这里,就被安昌骨子里的安稳宁静和人间烟火所深深吸引。向老房子的门窗里张望,有温暖亲切的笑容和可口的饭菜,让远道而来的人动情。于是生出一种情愫,如若故乡是这里,该有多好啊!

传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发生在安昌,大禹娶妻涂山氏,想必这位女子日复一日做好了饭菜等待大禹,而大禹走过家门也不敢张望,怕被熟悉的身影绊住脚步。因了这个传说,便有了“涂山桥”。

现存安昌老街开市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至今有近600年历史。古镇人家依然保持着传统生活习俗,青石板长街穿镇而过,鳞次栉比的商铺摆放着腊肠、腊鱼、腊鸭、霉干菜、铁蚕豆、扯白糖、乌毡帽等等。

清晨时分,老街上的早点铺就开始忙碌起来




挑着挑担走过静静的石板路,时光在这里静止




行走安昌三里长的依河老街,江南村镇特有的廊棚遮蔽着阳光,倍感清凉和舒服。抬眼望去,对岸的粉墙黛瓦、台门人家、悠长的小巷、彩虹跨河十七桥,鲁迅笔下的民俗风情,一切都打上了浓厚的绍兴烙印。

且行且看,古镇的一屋一瓦,一桥一水,一人一物,都蕴含着浓郁的古朴之风,仿佛一幅悠闲怡然的古镇风情画卷。

人在画中游

由于绍兴特有的历史、地理环境与经济、文化条件,造就了中国封建官场中一群特殊的人物,那就是有名的绍兴师爷。古镇里有一个国内独一无二的“师爷馆”。绍兴师爷多出自安昌,两百年间由这里出去的师爷据说不下一万人,当年东北王张作霖的幕僚还有一位绍兴师爷……今天安昌三里多长的老街河道两侧,仍存有众多的师爷故居。

古镇内有很多很多小弄堂,这些弄堂像一根根线在古镇内四通八达地穿行,把古镇连在一起。弄堂有两米来宽的,也有不足一米宽的,稍宽的可三人并行,窄的只能行一人,对面有人过来,双方交会的时候就要各自侧转身子,不然,两人就会碰在一起。




到了安昌,就是和安昌的缘分。到了古镇,就是温习老街居民的慢生活。无论时尚与现代气息如何逼迫,古镇依然坚守着一份自在和淡定,就像那古桥、流水和老人的神情与脚步,这是古镇的天性,也是古镇真实朴素的日常生活图景……

古镇的人都早起,老太老头们提着痰盂、马桶若无其事地从身边走过:有妇人在河边哗哗地洗衣;商铺的门板开始一扇扇地下了,标着东1、东2、东3……整齐地倚在河边的石柱上;油条豆浆摊子飘起了香味,一屉屉的馒头包子放在门口,弥漫的蒸汽模糊师傅的脸;街边三三两两地摆着正生火的蜂窝煤炉子,随风自燃,升起的烟雾如同氤氲之气,腾着千年来的市井风情。有家茶馆叫“福安居”,清一色的老毡帽在泡早茶,里面黑洞洞的,班驳的墙面印着岁月的痕迹,他们一律背靠着墙,两脚架在长凳上,一色的姿势,一色的表情,几乎有些可笑。我本要进去的,但究是没有,怕打乱了那些老旧的桌板缝隙里,溢出的平民生活气息,淳朴、散淡、平和。

清晨6点,老街上的居民就开始了新的一天,忙着支起售货小摊

卖菜的阿伯悠闲地点上一支香烟,等侯今天的第一单买卖

热气腾腾的早点摊上也迎来了第一批食客




依水而坐,再来上一碗香喷喷的安昌香肠面,对当地的居民来说这一天才算得上正式开始

一颗茶叶蛋,一碗香肠面构成了舌尖上的美味

街上的老茶馆里,那里的茴香豆和碗茶,毡帽和绍兴方言会让你置身鲁迅的阿Q时空。

廊棚里,骑楼、翻轩、店铺、黑漆台门鳞次栉比。古镇最东端是城隍殿,万年台是个戏台,挂有“古今鉴”的扁额,两边是“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天地”的对联。据说这两句是鲁迅先生非常欣赏的早年间中国戏园子里的对联,绍兴人杰地灵,这儿也沾了先生的光。一路走去,见到白墙上有硕大的“仁昌酱园”四个字,这是始于清光绪十八年的酿造园,从一旁的花格子里往里探,灰白的酒坛酒瓮堆例如一层又一层,有点凌乱,却依稀可辨当日的繁华与沉沉酒香。再走,有算命小铺、穗康钱庄、鲁记箍桶店、弃用的安昌电影院……

安昌人十分会用酱油,有一种古镇特产的仁昌酱油最为出名,香肠的调味品就是它。

我们站在桥头,看见居民在晾晒鱼干、腊肠,心里就感觉空气里有一阵着带着酱香的烟火气。店铺里的工匠忙着手里的活计,带着毡帽的船夫在乌篷船在桥洞下招手。一切仿佛旧时相好,似曾相识。又恍如梦中幻境,刹那流光。

早市上卖的都是安昌本地土产,霉干菜、腊肠、麦芽糖、裙带面、乌毡帽、黄表纸,还有各色小镇生活用品,绝没有被推销旅游纪念品的嫌疑。

安昌古镇保存有数里长的依河古街市,古色的店铺、凝重的台门,别具特色的作坊,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弄。


腊肠是安昌的特产,四季都有,又以冬季所制的为佳。好的腊肠要求肠衣应选优质猪小肠,灌以猪后腿精瘦肉制成的肉糜。腊肠都是当地居民手工制作,香肠灌好后就挂在自家房前的河边,这里通风,可以很快吹干水份,便于保存。一到了腊月里,一串串腊肠挂在门前,自然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了。



安昌总是悠远、静谧的。街河的水盈盈的,只有在乌篷船划过时才会荡起涟漪,轻轻地拍击着厮守已久的石板路基和三五相间的河埠。那份平和与冷清恍若醇酽的诗意,很容易就在人们的心底生出根来,以至离开了安昌,也会时时想起,与它互望时的那一份说不清的迷醉。

纯手工制造的箍桶,这可是当地姑娘出嫁时,嫁妆中必备的物件。














腊鹌鹑,2元一只,现蒸现吃

















夜幕降临,经过一天喧闹的古镇又回归于平静

早点摊变成了晚餐摊,不变的依旧是那热腾腾的面条、混沌

挂满了各式腊味的店铺门口,让我这个吃货直咽口水

河边一对夫妻正在制作新鲜的香肠







不是只要有河道和乌篷船就可叫水乡古镇,真正的水乡古镇,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伴水的成长,是临水的炊烟,是微热的黄酒,是懒洋洋的黄狗,是香喷喷的烧饼,是乌黑的腊肠.....真正的水乡古镇,非安昌莫属!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21 18:15 , Processed in 0.00867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