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西口随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9 06:04: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走西口随想

老醯儿谝晋 2018-07-01 08:40:08

杀虎口也称“西口”,张家口称为“东口”。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地区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界处。杀虎口东头是山西省右玉县,杀虎口西头是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势非常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是开阔的仓头河谷地带,自古便是南北交通要道!至今山西省大同市至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公路即由此穿过。杀虎口建于明朝中叶,是著名的万里长城一个重要的关隘,最初称之为“參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西口”是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明朝为了抵御外蒙古瓦刺族南侵,明军曾经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蒙古草原。故而得名“杀胡口”,自从明朝隆庆五年,蒙汉友好调停,互开贸易以来,为缓和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杀虎堡、得胜堡、新平堡(天镇县)马市重新开放,大大促进商品交易,遂将杀胡口更名为杀虎口,但其西口的重要位置没有变化。既是交通要道,又是商品贸易通道,还是明朝政府的关税卡子。两千多年来杀虎口战事不断,尤其是明朝正统至嘉靖年间这里曾多次被蒙古军队占领,明末清初这里成为人们“走西口”的必由之路!

“杀虎口”关隘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筑,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砖垒,城围1公里,城高11.7米。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杀虎堡外另筑新堡一座名为平集堡,其长、宽、高、以及城墙的厚度与旧堡一模一样,两堡之间筑墙连接成崎角互联之势。关于山西省右玉县及杀虎口长城关隘对于明朝的重要性,由代宗颁赐“水陆神帧”一事可见一斑,明代宗朱祁钰是在明英宗被蒙古瓦刺族俘虏以后继位的,他为祈祷上苍保佑英宗早日安全归来,当朝许诺:如果谁能打败瓦刺,迎驾回朝,愿将“水陆神帧”御赐当时的右玉县衙。后在明朝有名的廉臣于谦组织下,京都保卫战大获全胜,英宗获释。代宗遂派员将“水陆神帧”赐予右玉县衙,以谢神灵。“水陆神帧”即皇宫里收藏的120幅稀世珍品,其实就是历代名贵字画,主要是出自历代名家之手,比如说唐代吴道子、闫立本的山水画卷,现在部分残缺品藏于山西省博物院。​

杀虎口与走西口有着百年不断的联系。清初,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频频发生,战事不断。人心慌乱、土地荒芜,长城以内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地破坏,那么老百姓面临最大的问题——生存,怎么办?“走西口”成为人们不二的选择,为了生存外出觅食非常必要。山西人首选杀虎口出去,然后由土默特向西,或向蒙民租地耕种;或者私入大漠自己开垦荒地,从而形成走西口的迁徙人群。加之清政府对蒙古的怀柔政策,认同喇嘛教,并且大兴寺庙。大量招徕山西、陕西流民;明末遭林丹汗其祸人丁锐减的土默特首领小顺义王为补充人丁缺口,不分民族破例纳丁编佐,所以山西流民纷纷加入蒙籍。随着清政府对蒙古封禁政策的松动以及自然灾害形成的破产农民队伍源源不断地涌向蒙古地区,“走西口”的人群渐由土默特向西至阿拉善、额济纳等旗开展耕种、放牧觅食活动,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延续不断。直到解放以后才结束了“走西口”的历史。
“走西口”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商品贸易繁荣,并且使这些地区与内地的发展趋于一体化状态。从而使这些地区的人口剧增,基本形成一定规模的商品交易中心。“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先有曹家豆腐坊,后有朝阳大悦城。”这些民间的口头语充分说明晋商对这些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走西口的过程中使山西产生了一大批富商,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祁县乔家,太谷县曹家,介休县范家都是由于走西口富起来的。山西太谷人王相卿以及祁县人史大进合办的“大盛魁”一直繁荣兴旺至清末(1910年),在关东地区商品贸易成长起来的以介休范家为代表之八大商家,是清代中叶著名的皇商(也可以理解为官商),他们在做着皇家的生意所以称之为皇商。在走西口的闯荡与拼搏中富起来的山西人不计其数,山西也因此成为中国明代之首富!
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情歌“走西口”就充分表达了山西人,闯天涯的甜酸苦辣,让人们无不为之感动。无论是闯关东还是走西口皆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人口迁徙活动,在安土重迁的年代里,谁又愿意背井离乡或者说远遁异乡而奔波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生存而迫不得已的行动。
清末,清政府内外交困,无力维护和顾及“禁关令”——不许汉人进入山海关以外地区。由于两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开始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敲诈勒索,清政府不得不将压力转嫁给老百姓,所以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再加上自然灾害——洪灾、旱灾、造成的严重损失,终于冲垮了老百姓对生活的希望,不得已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关东地区和蒙古大草原,这两个地方其特点就是地多人少,甚至有些地区尚未开垦,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北大荒”,所以便形成了一股“闯关东”的热潮。

​“走西口”的道理也是如此。山西省的人口剧增,土地面积有限,可开垦的荒地几乎没有,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老百姓难以维持基本生存,于是分批分次进入蒙古地区进行开垦,或者放牧。开垦的土地可以种粮食,肚子问题解决了,剩余的粮食可以用来交换,甚至于可以用余粮喂牲口——马、牛、羊,因为他们周围就是大自然形成的天然牧场——蒙古大草原,这是一个蓄养牲口的好地方,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情何乐不为呢!由于开垦土地的面积增加,又经过老百姓的精耕细作,生产出的粮食不仅自给自足,而且富富有余。形成了一种人畜兴旺之局面,农产品的剩余又为晋商带来无限“商机!”
晋商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走西口”即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老百姓为了生存出走口外——蒙古地区,二是晋商人看到了这个“商机”而前赴后继。无论是闯关东还是走西口,他们的目的地都是地广人稀之地,还有辽阔的草原,但是最关心的是可开垦的荒地,关东大地和蒙古草原,在他们眼里就是等待开发的处女地。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根本无力去控制和开发,所以走西口的人们在这里就没有什么生活压力。而从长远的战略角度分析,日、俄对于上述地区的凯觎,由于闯关东和走西口人群对这些地区的开发和实际占有无形之中遏制了侵略者侵吞我国疆土的野心!也可以说为中华民族的疆土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一史实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中国大地上,也是一段不可否认的真实历史。这个问题也是晋商历史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作者:王恭俭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22 10:08 , Processed in 0.00743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