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农村大妈退休后画画,被尊为国际绘画大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20:03: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农村大妈退休后画画,被尊为国际绘画大师                                         2018-10-09 23:51                                                   

(导读:农村大妈郭凤怡被尊为国际绘画大师,唤醒了艺术界对中国本源文化的关注。郭凤怡现象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次觉醒,那些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的艺术家,才能成为世界影响力的艺术家,那些西化风潮的艺术家反而被国际学术界鄙视。)

中国农村大妈退休后画画
被尊为国际绘画大师
郭凤怡(1942 - 2010)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传奇女性,她的创作主题、思想和结构均来自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包括古老的宇宙观、传统医学、上古传说、易经、河图洛书、自然与风水等,这些元素也激发了历史中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却又被当今社会所忽视。郭凤怡起初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而开始练习气功,但之后伴随着对生命哲学的不断体悟,许多视觉幻像时时涌现在她的眼前,而这些幻象又必须通过纸笔表达,郭凤怡在每一件作品的创作开端无法解释为什么要画及画什么,往往最后完成时才能显现端倪。通过这些作品,郭凤怡聚焦于传统与当代思想之间的关联,将深藏和根植于中国的文化记忆加以保存。视觉和知识的关系通过郭凤怡在纸上流动的万根墨线传达出来,给予了今天的世界以深刻的启示,同时也使绘画行为本身成为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创造性的日常事件。
张颂仁评论郭凤怡:
作为美术界的现象,郭凤怡对当代的启示在于她那种完全独立于“现代”之外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被正统官方体系认可的文化体系已将她这类基于传统宇宙观的文化知识完全异化为化外奇观。我们面对她这种绘画,已不能复原作者原意作为天人感应的图解,而只好从美术的范畴为这个现象找寻一个立足于“创作”的位置。
从她身上我们不仅看见旧世界观在这时代苟且偷生的方法,也让我们窥见“科学”时代以前的人天互通和把历史融入当下那种宏达的民间自信。
高士明评论郭凤怡:
郭凤怡的图像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错综复杂之物,曲折迂回,令人困惑。她的画面是一个个谜语,是玄思冥想的工具,自成系统,却是我们的智性不可企及之处。对于我们,是难以摆脱的迷津,对于她自身,则是一种迷悟。对郭凤怡来说,绘画是一次朝向内部的旅行。在晦暗不明、歧途遍布的内部,循着画笔一次次接近核心却永远无法抵达。郭凤怡的图像始终在诉说着某种无法阅读的叙事。这些叙事可能互相补充和连接,也可能互相矛盾和对立;由繁密线条所构造起的形体也一样,互相套接,彼此包含。这种无穷链接状态下的图像模态模拟出一个不可经验的可能世界。我们有幸窥见通往另一现实的通道,通道的钥匙却不在我们手中。那只是暂时泄露的关于世界的机密。
就郭凤怡本人而言,绘画是一种“写实主义”,一种对于日常世界之内、经验世界之外的不可企及之物的精确“现- 象”。
文章来源网络

(郭凤怡绘画作品)
郭凤怡现象
批评家不具备艺术认知力
最近炒得比较热闹的一个“艺术家”是郭凤怡,我用双引号的意思是因为她到底是不是一个艺术家尚处于争议的状态中。
我很奇怪,我们的批评家怎么了?因为看不懂艺术作品,还是因为是艺术家的横空出世如此乍眼,而自己之前竟然没有注意到她,或者是这个现象其实直接说明了批评家们根本就没有真正的鉴别能力,更糟糕的是,如果一言不发地接受,这是不是就说明了批评家自己也默认了这种无能?因此他们坚决地要把这个“异端“给打倒!
人们可以容忍那些制作行画的人公然顶着艺术家的旗号招摇过市,却不能容忍一个被国际所接受的大艺术家。他们可以动用各种学说,制作出各种大帽子,质疑她的艺术家身份:这是美帝主义灭我中华、亡我大汉艺术(文化)不死之心在捣乱(作祟),不知从哪里搞出来一个根本不是艺术家的艺术家来羞辱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家,让世人看到,中国根本就没有什么当代艺术,连这样的货都上了!可问题是,中国的几大金刚莫不都是这种国际捣乱的结果吗?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美帝国主义的人总跟钱有仇,难道 他们花的钱实际是公家的么?用大把的钱来买一个“非艺术品”,以此来来达到讽刺根本就没有具体对象的“中国当代艺术”。这算是一个国家行为吗?我想那么“明目张胆”地、“有组织”地进行这件事,肯定不会是个人行为,私人收藏家的行为?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我们的艺术可是把上限定在人工制品上,按照这个要求,一把手斧也是艺术品。当然艺术史的心胸没有这么“宽广”,可是艺术史上确实大量地收纳了那些不知名的野人和萨满的涂鸦、宗教活动的器物等,把它们当作艺术品啊,是大量地接纳!没有道理说制作出这些精美艺术品的人不是艺术家吧(就算是匠人,在西方也是沾了art边的)。我们没有理由一说到艺术家就要拿高大上的标准来套,如果非要如此,中国美协怎么办?
更何况,其实在长征在与郭凤怡展开合作之时,在某种程度上是必须告诉她长征的意图是什么,这个告诉其实就把郭拉入了现代艺术的语境,不管他之前是做什么的,——其实当代艺术中,有许多艺术家本身也不是艺术专业出生,也不用传统的艺术方法,比如最近比较有争议的一个医生和他的手术,都可以讨论——她都自动地转变为艺术家。这是关键,我们的批评家们怎么可以漠视这种转变,没有一个人会莫名其妙地变成艺术家的。
作者:练春海

(郭凤怡绘画作品)
“异数”郭凤怡
人物简历
郭凤怡(1942-2010)中国西安一位自学成才的女艺术家。她的艺术实践关注精神和形而上学层面的意义,这些元素反映了她这一代人对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并且这些民间艺术赋予了我们特殊的历史,神话和神秘气质。她用毛笔在纸上描绘的作品,笔力深厚、精细飘逸,所绘形象不仅与人类的身心息息相关,同时也描绘暗示了某种灵异世界的存在。
已故艺术家郭凤怡在这个原属艺术淡季的7、8月再次成为了话题人物。正在举行的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郭凤怡作品入选了主题展“百科宫殿”;上月,艺术批评家彭德的一篇《郭凤怡现象》质疑郭凤怡参展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称“无异于嘲弄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圈引发了争议。
郭凤怡是谁?她是如何从一名民间的“普通妇女”变身为一个“艺术家”?
结缘
郭凤怡与艺术结缘的经历以及她的画绝对称得上是艺术圈的异数。1989年,因病从工厂退休,郭凤怡开始练习气功而疗养自己。郭凤怡曾称许多视觉符号和信息时时涌现在她的眼前,必须用纸笔加以表达才可调整身体与心智的平衡,由此便开始了艺术生涯。

(郭凤怡)
作品
郭凤怡早期作品材料包括孙儿的作业本和废旧挂历的背面,“古墓系列”、“身体器官”、“药物”等系列,都是她最早顺应身体感应而创作的。此后,从早期记录下一些“来寻找她”的视觉符号到第二阶段的西安文物古迹,再到第三阶段的在挂历背面画的人体经脉,以至第四阶段主要用水墨画图腾。郭凤怡将画画看成是与其生活融为一体的事儿。
创作
郭凤怡曾说自己的创作过程是:“我想画什么了,我就在纸中间写下什么,然后就是运气和一笔一笔地画,画之前不知道会出来个什么,画完了才知道是什么,以后再看,又看出个很多什么来。我因为不知道才画,画是为了知道。”为此,郭凤怡为画面题字时往往会标注何时运气之类与众不同的信息。
影响
这种近乎在精神感应状态下描绘所经验的世界,而这世界仍停留在有着民间传说及文化的种种观念:鬼怪神灵、自然异境。这一切在此之前都看似与当代艺术圈不搭界。但郭凤怡艺术推广者长征空间将其纳入了当代艺术圈,并进而得到国际艺坛的推崇。光今年,郭凤怡除了威尼斯双年展外,也参加了6月在伦敦海沃德美术馆新展《宇宙的另类指南》,并即将参加10月份的美国卡内基国际艺术展。这些合力都将郭凤怡推到一个备受讨论的境地,意见呈明显的两极化自是正常。
作者:李健亚

(郭凤怡绘画作品)
郭凤怡现象
民间艺人成为国际艺术大师
“如果你能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让人铭记,定会影响一个艺术家一生的命运。”一位策展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纵观艺术史,包括奥地利艺术家克林姆特、抽象艺术家库宁、当代艺术家昆斯等艺术家都是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被人们所认识。毫无疑问,这个国际性的当代艺术舞台走到现在依然拥有这样的魅力,“郭凤怡”这个名字在几个月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界被不断讨论和争议,也是从这位已故艺术家的作品被邀请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开始。
威尼斯双年展的重要位置
郭凤怡1942年出生于西安,并未接受过正规艺术教育,她最早是一名橡胶厂的技术工人,但39岁时由于关节炎的发作让她不得不提前退休,并开始通过练习气功来减轻病痛。她从事绘画源于练气功之后的1987年,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套完整生命哲学逻辑,越来越多视觉图像时时涌现在她眼前,郭凤怡觉得必须要用纸笔去表达才可以调整身体与心智的平衡,由此产生了那些构图怪异夸张、笔触细碎密集并有图腾意味的艺术图案。
在这样的强大逻辑系统之中,郭凤怡不断地进行创作,直到2010年故去之时,她完成了包括水墨、圆珠笔、铅笔等材料的多种图像绘画。对于自己的作品,郭凤仪认为是气功练习的一种延伸,并坚持认为“所有的讯息都来自上天”,她的作品主题多样,但仍然处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观念的轨道中:除了从宇宙论、针灸、占卜以及易经中获得主题,郭凤仪还对中国神话、佛教以及其他神学范畴中所提及的生物及形象进行描绘,比如半神话形象“黄帝”。
在今年夏天开幕的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上,郭凤怡的作品被安排在绿园城堡主题展区的重要位置,这在以西方国家馆和西方艺术家为主的展区中显得颇为与众不同,总策展人马西米利亚诺·吉奥尼谈起郭凤怡时说看到她的作品就很喜欢:“她的作品展现的是宇宙学,但其中有很多被艺术家解释为自画像:自我和世界的重合是重心。”
在作品介绍中,策展人强调:“在中国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逐渐在褪色,而郭凤仪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了一种使者。但郭凤仪认为她的作品并没有直接指向文化保护,而是更侧重于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形成个性化及具有收藏价值的多样化。直到她生命的最后,郭凤仪已经因为她的作品所具有的疏导力量以及具有占卜及治愈的能力在当地享有盛名。但郭凤怡觉得自己只是一种简单的媒介:‘我画画因为我不懂,我画画是希望弄懂。’”

(郭凤怡)
引发艺术界大讨论
长征空间负责人卢杰在2002年初与邱志杰为了即将实施的“长征计划”去西安考察时认识了郭凤怡,而从那时开始,郭凤怡完成了从一个工厂退休工到“当代艺术家”的身份转换,从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间,在长征空间的推动下,郭凤怡虽然已经参加过不少国际展览,并举办过两次个展,但却未曾进入过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视野。
但通过今年夏天的威尼斯双年展、巴塞尔博览会和长征空间的第三次个展,郭凤怡的作品高频率地出现在公众面前时,这位艺术家开始被当代评论界所关注,并由此引发了一个更庞大的学术命题:当代艺术在当今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当代艺术是否涵盖传统意义之外的当代艺术概念?资本在这个时代是否掌握着学术的话语权?
首先撰文批判的是批评家彭德,他提出“郭凤怡被请进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无异于嘲弄中国当代艺术”的鲜明观点,认为郭凤怡的画在古人看来是鬼画符:“郭凤怡画画是跳神治病的手段,以互动的方式,携带出个人的性情和寄托。”彭德认为当郭凤怡开始弃医画画时,“就把原本同病人互动的图画转换为悬置对象的画面,并模仿西方展览馆的艺术,最终形同批量生产的陕西皮影,蜕变为风格化的图案。”
彭德的这篇《郭凤怡现象》引发起艺术界在网络上的讨论。青年批评家付晓东认为郭凤怡在西方艺术市场被推崇是由于国外策展人对中国文化和艺术辨识度不高,对于中国文化也更没有太高的理解力,所以被中国的渠道提供什么就会认同。近期,西安的另一位策展人岳路平也撰文《郭凤怡如何变成后现代》介绍长征空间在运营郭凤怡作品中间所进行的商业操作。尽管有评论与这些观点相悖,但他们中仍有不少认为,虽然郭凤怡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并未经过艺术训练,但单单从画面中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与当代艺术乱象密切相关
批评家朱其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谈到,郭凤怡的作品是否是优秀的当代艺术并不能被准确的评判,因为“当代艺术”的涵义在今天已经开始被滥用,不少人已经不再愿意用这个词,“什么叫当代艺术现在真的说不清楚,都说自己的艺术是当代艺术,好像今天做艺术的人都变成了当代艺术。”而朱其呼吁当下应该将“当代艺术”的概念恢复到以前的说法,那就是当代艺术代表的是先锋艺术或是前卫艺术,这是最重要的。
朱其认为郭凤怡的作品是凭着本能创作出的一些具有特别语言样式的作品,但是判断艺术不仅应该看图像本身的特别之处,而是看作品的语言模式的创新性。朱其觉得从严格的当代艺术概念来看,郭凤怡的作品应该是原始艺术,属于民间艺术的范畴。
但并非是民间艺术就没有价值,这种民间艺术并非不能进入当代艺术领域。朱其以上世纪80年代法国策展人马尔丹策划过《大地魔术师》为例,介绍策展人当时就在世界各地找了一些民间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包括他后来策划的一系列展览,都试图能够跨越西方观念艺术的思想,更多关注不同地区文化及其宗教根源的当代艺术。所以朱其认为选择这样的艺术家进入当代艺术展览更多的是一种策展行为,是策展人的一种思想,“或许他觉得郭凤怡的作品是一种更有意思的艺术,尤其是那些没有受过专业科班训练的艺术家好像也许会更有意思,当然并不能因此说那些被选择的艺术家的作品就因此是精英艺术了。”
朱其觉得郭凤怡这样的艺术家能够进入当代艺术视野或许与当下的当代艺术乱象有关,当我们大多数所谓的当代艺术都没有思想、没有创作、没有意思时,也成为一些策展人想选择一些有意思的民间艺术进入国际双年展的一个原因,他说:“虽然很多当代艺术家号称是在做当代艺术,但其实你也不一定有思想,样式上也没有什么创新,还不如人家民间艺术家,至少在样式上还有一些新意。”
作者:刘乔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19 23:12 , Processed in 0.00945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