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看如何读懂考古学者的“天书”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8:47: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来看如何读懂考古学者的“天书”                                         2018-12-08 15:19                                                   
                  

科技日报记者 唐婷

还记得《国家宝藏》去年带来的惊喜嘛。现在,续集来啦!样式雷建筑烫样、长信宫灯、侯马盟书……播出在即的《国家宝藏》第二季将带你走近27件珍贵文物的前世今生。

发掘现场

文物好看,节目也精彩。可你想知道一个考古学者的工作日常吗?有勇气翻开他们撰写的考古报告么?

是的,充满术语的考古报告通常被视为 “天书”。但如果你想对文物了解得更多,不妨打开它。日前,在中央美术学院红椅子报告厅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和大家分享了打开考古“天书”的正确方式。

讲座现场 图片由记者拍摄

考古 “天书”是如何炼成的

打开考古学者的“天书”之前,首先来了解一下他们工作的日常。考古学家主要通过田野考古获取研究资料。

在考古发掘的现场照片里,我们经常能看到一群考古工作人员拿着手铲在地里挖土。一柄看上去普通的手铲,是他们破译地层秘密的利器。

明确时间和分期,是考古研究要回答的重要问题。对取出的土样,进行考古地层学分析,可以判定遗址中诸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进而明确遗存之间相对年代的早晚关系。

不仅有地层学,类型学也是考古研究常用的方法。以盘口壶为例,首要的特征是壶口像个盘子,三国时期它是矮胖的,北齐年间变成高瘦款,在不同年代有着不一的外形特点。

近年来,碳十四测年技术、DNA检测、锶同位素分析、遥感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的应用,更是给考古工作增加了“望远镜”和“显微镜”。它们极大地丰富了从遗存中获取信息的方法,使考古研究人员能更多地了解远古时期人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信息。

考古报告绘图

将这方方面面的信息最终汇总后,呈现出来的便是考古报告。“当你想了解文化遗产的时候,最巨大的资源却在以学术的形式一丝不苟的写就。就像医生写的病历一样,让人难以看懂。”杭侃说道。

从考古真实到生活美学

源流运动海报

带着“考镜源流,以故为新”的初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发起了“源流运动”。如何把考古所得的知识体验带入日常生活,把古典美好与当代社会有机结合,是“源流运动”引发的讨论,也是杭侃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杭侃看来,“考古”科学地提取原始信息,“艺术”加深我们的人文修养,而“设计”影响今人的生活。三者的有机结合,将搭建一个连接古典美好与现代生活的桥梁。



考古简报示例

穿过考古报告中的术语屏障,“天书”或许没有那么难懂。作为入门级选手,想了解一件文物的基本信息,可以从料、工、形、纹、用几个方面入手。料是材料、质地,工是工艺,形是形状、样式,纹是纹饰、装饰,用是用途。

当然,以故为新,并不是简单地提取符号和简单堆砌。某博物馆展示的一件当代大师作品中,其脸部的几种纹饰似乎能从古代器物中找到来源。“把各种符号强行捏到一块,毫无美感可言。”杭侃直言。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各种纹样、图案全集,也存在一些缺憾。一位读者在豆瓣上点评一书时写道,“缺少对于纹样图案的释义。总结的再全面,不清楚其意义,如何运用?产生歧义怎么办?”

从考古真实到生活美学,或许并不是一条轻松的道路。但正如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所言,“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的资源。只有能够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的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提供

编辑:刘义阳

审核:管晶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 10:26 , Processed in 0.00839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