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文豪苏轼是如何亲手创造了自己的美食帝国?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18:15: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大文豪苏轼是如何亲手创造了自己的美食帝国?                                                         2019-01-22 15:08                                                   

   苏轼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他的文学作品在题材上涉猎广泛,文字的应用上也是别具一格。因为独特的字风和豪放的词感,苏轼被后人们称之为宋词豪放一派的代表人物。因为“才气”他也成功的入选了唐宋八大家的行列。但除了这些,令人感兴趣的还有他对美食的热爱与创造,那么身出名门的文化人苏轼又是如何一步步亲手打造出了自己的美食帝国呢?


苏轼与美食结上了什么样的缘分?
家乡之缘。苏轼的出生地在眉州眉山地区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熟识的四川省眉山市。四川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天府之地,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其饮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至今享誉世界。川菜川味也成为了中国味道的代名词之一。苏轼的老家隶属于成都平原的西南边缘,自有眉州称谓开始计算至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也是一个饮誉四海、文化厚重的地区。大诗人陆游曾对此地发出了“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的赞叹。苏轼出生在这里也算得上“恰到好处”。

气候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鱼、肉、蔬果等物产都很丰富。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气候适宜,物产丰富的地区人们怎能不用“美食”来表达生活的乐趣呢?黑龙滩全鱼席、芝麻糕、干吧牛肉、眉山脐橙……虽然我们不能明确的知道苏轼那个时代下家乡都拥有着怎样的美食。但历史流传下来的经验告诉我们,苏轼的家乡就是一个物产富饶、文化厚重的美食之乡。苏轼一生之中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一定离不开这一方热土的感染。
时代的机缘。宋朝时期,整个社会从经济、文化、娱乐等方面都呈现着蒸蒸日上的局面。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演恪教授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自唐中后期以来经济重心的逐渐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被推广、各种水利设施的应用,极大的推动了北宋农耕经济的发展,另外坊市制度的逐渐取消,让整个城市的经济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与此同时轻工业、制瓷业(官窑、钧窑、汝窑、定窑、哥窑北宋五大名窑)的突出发展均为北宋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现如今我们还可以通过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去窥见当时整个北宋城市的发展面貌与社会经济生活。

在经济繁荣、文化充需的农业文明时代里,“饮食”是最直接也是最接地气的反映民众的基本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那个时代里除了诗词书画的创作,对那个繁荣社会的肯定必定当属“美食的创造”了。对于苏轼而言生于这样的好时代,文学创作与美食都是当时必不可少的生活乐趣。
美食是苏轼人生路上最安心的慰藉。年少成名的他也是早早进京入了仕途,可似乎古代总有那么一个定律“有才能的文人,仕途好像都不太顺利”。苏轼也不例外,一生仕途起起伏伏,前后共经历过三次大的贬谪。元丰二年,苏轼因得罪朝中新党,被人针对,制造了“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可在这段时间内他过的并不惆怅,他选择亲自开地种植,还给自己取名“东坡居士”。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他那道有名的美食“东坡肉”被不断创造发扬。

还有就是宋哲宗期间,苏轼又因朝廷矛盾被贬至广东惠州。在惠州的四年时间里他除了作词作画外就是研究美食了,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便出于此时。为了美食苏轼都宁愿留在岭南,那些仕途的不顺与不开心都随风去吧。
尽管仕途多有不顺,苏轼在不同的地方总能找到生活的乐趣。那些肉蛋、水果、蔬菜,在他的手中不仅被赋予了新的组合与口味,更添上了一番别有的文化韵味。无疑人生路上美食才是他最安心的慰藉与寄托。

那些年苏轼亲手而做的美食
东坡肉。说到苏轼亲手烹饪的菜肴时,必提“东坡肉”。这道菜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闻名全国。宋哲宗元祐四年一月份苏轼亲赴杭州上任知州一职,一年后的春末夏初时节,浙西一带多大雨天,太湖地区洪水泛滥,农田被淹,还多亏了苏轼早有预见带着百姓们提前做好了准备。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杭州百姓少受了天灾。老百姓们为感谢他得贤明又听说他在徐州、黄州一带喜欢吃猪肉,于是纷纷上门送酒送肉,苏轼见状便让下人们将肉切成方块,按自己的方法,烧的是红酥里嫩,然后又分给和他一起干活的工人们吃。吃过的人无不称赞,因在黄州时取了“东坡居士”的名号,后人们就将这道菜叫做“东坡肉”。

关于这道菜的历史最早应该是苏轼在徐州初做,那时也是百姓为了感谢他送肉给他,他命人做肉给给百姓吃。后来到了黄州逐步改进后直到杭州时期才慢慢传颂有佳。对于苏轼而言“东坡肉”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他仕途上在地方与百姓的联系。如今在眉山、徐州、黄州、杭州等地东坡肉都被列为了城市美食。
东坡豆腐。在宋代林洪撰写的《山家清供》中提到的豆腐名菜中东坡豆腐便两者占其一。凡是苏轼到过的地方,一定少不了美食,要是没有的话,他也会亲自创造出来。被贬黄州的那段时期里,苏轼带着家人一起开地种植,因为黄州的黄豆很不错,他便种下一片。豆子成熟后,他将其磨成豆浆打成豆腐。后将豆腐入油锅炸至两面金黄,再混入各种调料入锅煮味。当时苏轼的朋友们纷纷被这道完美的素食所折服,后来每到一地他都会带着这道东坡豆腐。这道菜也算苏轼首创的素食精品,后来也成为了全国家喻户晓的名菜。

苏轼的生活从来都不缺少仪式感,无论贬谪还是升迁,他总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诗词书画只是常规操作,而烹饪美食则是他独有的生活调味剂。
当然除了这两道美食外,苏轼在自己的美食生涯中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创造,像什么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蜜酒……如今都成为了人们熟知的美食。

苏轼的美食文学
作为大文豪,美食既是苏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趣,他又怎能不用自己那超凡的文笔来记录那些不可多得的美食呢?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yǎn)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猪肉颂》出自苏轼被贬黄州期间,黄州自古出产上好的猪肉,虽被贬至此但他并未因此而失去生活的乐趣。
把锅洗净,放上少许的水,用柴木、草来生火,火势不用太大。不用着急,让猪肉在锅中慢慢熬炖,火候到了滋味自然就好了。黄州这样的猪肉,价钱便宜,可惜富人不吃穷人又不会煮。我自己呢早上起来吃上两碗,饱了您可别理会。

通俗、易懂的这首猪肉颂不仅说明了苏轼在烹饪猪肉时的关键点即火候的把握还表明了他对于生活的豁达与乐观的态度。在词的最后,他还不忘得意一番自己能拥有这样的美食。如今在黄州地区很多大人小孩对这首《猪肉颂》张口即来,同时也让黄州的猪肉美名扬。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虽然岭南地区的生活比较艰苦,但乐观豁达的苏轼并未在意。绍圣二年他第一次在惠州吃到了“荔枝”,便写下了“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的赞美之词。而这首食荔枝作于绍圣三年时期,罗浮山下四季如春,每天都会有新鲜的杨梅和卢橘子,不过对于苏轼而言他更爱的是荔枝,如果每天可以吃上三百颗,自己宁愿长久的待在岭南之地。

即使岭南条件艰苦,但是丰富的水果让苏轼恋恋不忘,尤其是对荔枝偏爱有佳。在他的诗词中也多次对荔枝进行了赞美。
美食是生活的表达,诗词是对拥有美食生活的赞美。诗词书画、美食发掘,苏轼的人生路并不孤单。
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一生因仕途踏遍山川河流,在颠沛流离中,拾得了一份独有的“美食”乐趣。做事的认真,做人的豁达,他用内心的热爱亲手塑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美食帝国”。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0 00:45 , Processed in 0.00795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