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4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羲之:霜降的橘子才好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18:14: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王羲之:霜降的橘子才好吃!                                                         2019-02-14 09:08                                                   

                  

《奉橘帖》

释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开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咨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其尾。
此帖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的手札,说为你奉上橘子三百枚,还没有到霜降,并没有太多的收获。
《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诗人韦应物有诗句说:“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用的就是这件书法的典故。
与《何如贴》连在一起。

事实上,还跟《平安贴》连在一起。
一边品尝橘子,一边欣赏《奉橘帖》,这也是霜降时节最甜美的享受吧。
《奉橘帖》
(横幅欣赏)

【摹搨】唐代
【材质】硬黄纸,墨迹
【规格】纵24.7厘米
【字势】2行,12字
【收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行书《奉橘帖》,与《何如帖》、《平安帖》连为一纸,纵24.7厘米,横46.8厘米。
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王羲之的墨迹流传到今天的大都为响拓勾摹本。 例如王羲之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为唐人双钩填廓摹本。所谓响拓勾摹本,是指在照相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人为了保护书画艺术品原迹,采用临摹的方法制作副本和复本。
所谓“摹”,就是对原作真迹摹写,力求丝毫不差。书法摹写称之为“响拓”,绘画摹写称之为“移画”。这一风气在唐宋时最盛,在唐朝,就有官方设置的许多专门摹拓书法名迹的“御府”,下有专门摹拓书法的人员,不少人都是此中高手。
如今,东晋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已经荡然无存,这些唐朝的摹本就显得尤其珍贵。唐代因摹刻技术很高,笔意俱存,宛如手写,也可窥见王羲之行书的面貌。

《奉橘帖》赏析
点画与书风
《奉橘帖》虽聊聊数字,但各各不同,有的方折,峻棱毕现,有的圆转,圭角不露,视若轻盈,实则厚实,墨色湛润,神闲态浓,中锋、侧锋并用,聊聊数字,令人回味无穷。……《奉橘帖》二行,是王羲之行书的主流风貌,点画的行态,灵活多变,意趣丰富,且书风坦然清纯,字字挺立,体态舒朗,结体的纵横聚散恰到好处,其造型大多是圆润的椭圆形,有轻灵之感。

行气与轴线
《奉橘帖》虽两行文字,字势行气也变化丰富:首行由于“三”、“枚”两字左移,将较垂直的轴线行呈曲线分布。其次,“三”字的末笔横画右移,“百”字右横折左倾,将字势与行气联动起来,形成第一个曲线。其后“枚”虽整体向左欹侧,但末字用力向右下,使笔势均衡。“霜未降”三字通过主笔的映带,使行轴线再次形成弧线。曲线行轴线的使用,赋予作品以律动,有音乐之感。
  结体与布白
《奉橘帖》无王羲之尺牍中“羲之白”、“羲之顿首”、“不具”等尺牍书写格式,应为便函。信中所说“奉橘三百枚”,是送给亲友的。与“平安三帖”中的《平安帖》、《何如帖》比较,《奉橘帖》有不同的面貌。书法有成熟的风格面目,已进入创造境界;在已有风格的基础上,一件作品一个面目,则是更高的境界,从“平安三帖”的不同风格,可感知王羲之的创造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9-2-17 10:51:14 |只看该作者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

本帖最后由 清梦 于 2019-2-17 10:52 编辑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                                                       

2019-02-16 06:48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后来迁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例外。祖父王正为尚书郎。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导,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王氏,经王览(公元206-278年)、王正到王旷(公元274-328年)时,两晋(公元266-316年),发生“八王之乱”(公元290-306年),历十六年,死三十万人。

王旷善于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三十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公元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

东床快婿:十六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方二八,有模有样,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因与丞相王导的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相聚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为诗集作序,这便是史上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及人,效果发挥到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公元535-546年),嗣孙建豆腐干豆腐右军祠于墓前。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9-2-25 06:29:53 |只看该作者
好帖,欣赏!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2 05:48 , Processed in 0.00901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