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读王国维:一个留着辫子的近代国学大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04:13: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清梦 于 2019-2-18 04:16 编辑

重读王国维 :一个留着辫子的近代国学大师                        2019-02-15 17:26

有人说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面最后一位文学思想家。他学贯中西,治学严谨,为一个即将沉没的王朝尽职尽忠,最后却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的绝笔。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他笔下既有“拼取一生肠断,消他几度回眸”的凄美,又有“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的哲学况味。

  • 他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上,留下了中国美学史上融通中西、承前启后的理论巨著《人间词话》。
  • 他成为将甲骨学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的第一人,提出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结合的著名“二重证据法”,成为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
  • 他在哲学领域,为哲学正名,初步构建了中国哲学学科的基本范式和研究范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雏形。
梁启超赞他:“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伯希和难掩崇敬之情:“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垣两人。”

1877年,王国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祖上可追溯到宋朝抗金名将王禀,受封为安化郡王,王国维是血统纯正的第三十三世孙。
不到四岁,母亲去世,他交由叔祖母照顾,自幼性复忧郁,不苟言笑。

少时不仅读《四书五经》,还翻阅各种经史古籍,青年时代的他便名扬海宁。但崇尚仕途的父亲对他几无褒奖,有的只是严厉的苛责与批评,一门心思地希望他在科举道路上获取成功。
王国维天性聪颖,却不擅考试。十六岁那年,王国维去杭州府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考试, 信誓旦旦却不料名落孙山。
因不喜欢传统的八股文,遂无心在此方面下功夫,成天和朋友一起吟风颂月,四年后再次落第。

从此,王国维断绝了科举仕途的念头。两度科场遇挫,仅得秀才出身。
1898年2月,在《时务报》当校对的徐家腥辞职,推荐正在乡间靠教书糊口的同乡王国维替代,他因此到了上海。工作之余,王国维每日午后到东文学社学习日语3小时。
该学社由罗振玉投资,罗偶然在一学生扇面上看到王国维的题词,有“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西头望大秦”句,遂“大异之……拔之俦类之中,为赡其家,俾力学无内顾忧”。

1902年2月,张之洞派罗振玉去日本考察教育,罗特意将王国维带到日本,资助王国维就读于东京物理学校。
王国维早年醉心于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罗振玉劝道:“尼采诸家学说,贱仁义,薄谦逊,非节制,欲创新文化以代旧文化,则流弊滋多。”王国维“闻而惧然”,从此转向国学。

▲罗振玉
1905年秋,罗振玉入清廷筹备中的学部就职,仍提携王国维,但王科名太低,又值父丧,到1907年才入学部编译图书局当编辑。
在学部期间,王国维完成了大量译著,名声鹊起。清朝灭亡后,罗振玉邀王国维再度访日,寄居京都近5年,早晚相伴,研究学术。

1916年2月,王国维应聘回国,蔡元培托马衡请他到北大任教,他不肯去,后勉强接受通讯导师一职,却不愿受薪。
很多人以为王国维“甘当遗民,耻食周粟”。其实王国维不去,与不善教学有关,商承祚曾说:“王为浙江海宁人,谈吐时满口乡音,闻者多不易懂,又因不长于口才,言时期期艾艾,与其文笔,判若两人。”

▲王国维书法
1919年5月,王国维长子王潜明娶了罗振玉的三女儿,在罗振玉的推荐下,1923年,王国维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以布衣之身出任“帝王之师",后又享受在紫禁城执鞭骑马的待遇。
此时的王国维不但缓解了家人的经济困境,还有机会接触宫内大量的藏书,为他进行古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然而,好景不长,溥仪被冯玉祥赶出北京。

1925年,清华大学筹备国学院,欲聘王国维,他依然拒绝。胡适找到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让他请溥仪帮忙,溥仪果然下诏,王国维只好服从。
当时能够和王国维比肩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梁启超,一个是章太炎,而论国学功底,王国维排第一。

▲陈丹青《国学研究院》(从左至右分别为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在清华期间,他潜心于教学与学术研究。然时局动荡,军阀混战,学潮不断,政府的血腥镇压,弄得人心惶恐。此时的王国维,内心必有过挣扎与彷徨。
由于侍奉过溥仪的缘故,难免会被划入清朝遗老的行列,再加之脑后还垂着一条辫子,更会让别有用心的人大作文章。但王国维却说: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

▲王国维与罗振玉
1926年9月,王国维最疼爱的长子意外病逝,罗振玉的女儿直接回父母家,并表示不愿受王家一金,连王潜明的遗款和抚恤金都不要。
王国维写信给罗振玉抱怨道:“以当受者而不受,又何以处不当受者?是蔑视他人人格也。蔑视他人人格,于自己人格亦复有损。”
罗振玉有恩于王国维,且性格强势,见信后大怒,宣布与王断交。两亲家彻底决裂,此事对王国维的打击颇大。

▲王国维先生遗书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告别了清华园,来到颐和园的鱼藻轩前,他悠然地吸完一根烟,突然纵身一跃自沉于湖。
事后人们在他的内衣口袋中发现了一封遗书,中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短短数言,却给了后人无数的猜测。

王国维生不逢时,他的一生,颠沛流离,辗转多地。
面对国家,面对江河日下的清王朝,王国维学习新学,办教育,试图挽救国家命运,可是现实的海浪将他狠狠地拍在了岸上,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他看到的一点星光很快破灭。

对于王国维弃世的原因,有殉清说、殉文化说、罗振玉逼债说、悲观厌世说、性格阴郁说、家庭原因说、受叔本华哲学影响说、梁启超陷害说、综合原因说等。
其中对于王国维自杀,最广为流传的便是王国维因为清朝灭亡,他作为清朝末期的忠臣,不愿被人折辱而自杀。也许是因为王国维从始至终都不愿意剪掉自己的发辫,所以被人推测此因。

也有人认为王国维是因为被罗振玉的逼债。因为家里穷困,得到罗振玉的不少赈济,在日本期间,王国维一家人的开销,几乎都是来自于罗振玉的资助。
后来王国维和罗振玉不和,罗振玉追讨旧债,王国维还不上钱,悲愤交加,被逼投湖而死。但王国维的葬礼,是罗振玉主持的,如果罗振玉逼债导致王国维自杀,他有有何面目主持故友的葬礼?

还有许多人认为王国维作为中国古代的文人,身上有很强的文人气节,而面对着国破家亡的命运,只能以自杀来表明自己的心志。
也有人说王国维信叔本华哲学,所以厌世,其实他壮年后兴趣已转向文学,曾言“疲于哲学有日矣”。
原因究竟如何,已不得而知。

▲陈寅恪撰王国维纪念碑
但一个天才的国学大师,一个跨越封建王朝和民国两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一个精通文史戏曲和哲学的国际大学者,一个兼具豪迈与婉约风格的词人,就这样走了。
唯有心痛兮
-END-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7 20:09 , Processed in 0.00949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