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帮助妈妈学文化:试论毛主席时代的教育革命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19:15: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帮助妈妈学文化:试论毛主席时代的教育革命                                                         2019-03-23 07:02                                                   

                  

在新中国教育领域的革命中,毛泽东一直强调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时代的教育致力于扩大受教育的工人农民的数量,保证教育公平;在教学中,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来达成教育制度的质的转变……

五六十年代的教育改革与扫盲运动

  延安经验、苏联模式与大跃进时的教育改革

  1940年代末,延安公办、民办学校并行。这种制度成本低,同时强调学习和劳动相结合,学生每年参与20到30天的体力劳动,适合识字率低的落后解放区。

  1949年后,新中国逐渐从苏联学习新的教育制度。苏联模式强调统一的测试与考试、固定的课程与教学检查,培养所谓的“优秀”学生升入高等教育。

  到1955年,教育制度已与延安模式大相径庭而接近苏联模式,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为大学而非工作做准备,半工半读的成分也消失了。在这种制度下,1952年到1956年,小学入学率基本持平,而文盲率降低得极慢。

  1957年,“目前仍有40%的人民没学可上。”“今年有400万高小毕业生没法升入中学,他们没法进中学,没地方,没资金。”

  大跃进通过提出教育系统彻底改造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在城市地区,1950年代建立起来的体制继续运行。此外,所有学生参与生产劳动。而人民公社开始筹办新的民办小学与农村中学。孩子们仍然参与农业生产,教育成本也会更低。

  三年自然灾害后,这一改造被中断。文革前夕,教育制度重新回到1950年代正规学校制度上。

  初级、中级教育的普及

  虽然教育制度几经波折,但数据显示1950年代到1960年代,新中国在大幅度普及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

  1953年,小学约有820万人入学,到1964年约有3300万人。1950年代早期入学率50%,1958年、1965年达到了80%。初中入学率也增长迅速。1965年初中入学数300万,是1953年的3倍。大跃进时期,农村中学的扩展使入学率增长更迅速。高中入学人数从1953年的15万增长到了1957年的32万。人数在大跃进中大幅增长,在1958年达到了68万。

  从总的结果来看,三个教育阶段的长期发展速度基本相同,1953到1965年间,入学率都成倍增加。

扫除文盲运动

  新中国早期在扫除文盲方面的成果也不容忽视。

  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召开,提出要“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在随后的识字运动中,“速成识字法”被创造并推广。全国各地迅速办起了多种多样的识字班——工厂的“车间学校”、农村的“地头学习小组”、妇女的“炕头学习小组”……

  到1953年为止,在职工中已扫除文盲近100万人,农民中扫除文盲308万人。

  大跃进时期是扫除文盲的高潮期。1957年3月8日,教育部要求:在40岁以下的文盲中,一般要求扫除工人文盲的85%左右;扫除农民、市民、手工业合作社社员文盲的80%左右。

  到1957年上半年,全国有2200万人脱离文盲状态,并已有160万人达到高小和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到1958年7月,全国范围有近1/4的县、市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早期教育的问题与毛泽东的教育思想

  尽管从1949年到1960年代,新中国进行了大力的教育普及和扫除文盲运动,,但教育的效果是不令人满意的。

  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服务

  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阐述的教育方针指出了同样的价值取向。

  1934年,毛泽东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1940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方针。其中,“大众的”“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1957年2月,毛泽东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在《一九五八年的一次讲话》中他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精英教育还是平民教育?

  1960年代,尽管小学教育基本在城市地区普及,在乡村却并非如此。1965年,适龄儿童1500万人,只有670万人从小学毕业,其中350多万无法进入初中。初中适龄学生1300万只有170万人毕业,只有不到50万学生可以升入高中。

  大跃进时期创办农村中学以增加农村儿童入学机会,但小学规模扩大抵消了中学扩招的效果,升学率依然低。

  除了教育不足严重,1960年代中期教育还有个根本性问——教育体制不平等。

  早在1952年,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的一封信中写道“干部子弟学校应逐步废除”。

  而1982年的数据显示,1940年代晚期出生并在文革前完成教育的一代中,知识分子与干部的儿子比农民的儿子多受2到2.5年教育。

  除了毛泽东提到的这种针对特权阶层的特殊学校,新中国所效仿的苏联模式的教育也造成了严重不平等。

  重考核、重升学的教育体制有利于来自特权家庭的孩子——家庭背景和传承下来的文化资本给他们极大的优势。所以,在1952、1953年,只有20%的大学生来自工农背景。而在文g前夕,重点学校清华附中只有6%的学生是工农子弟。

  同时,农村教育质量低、城市教育质量高又强化了这种差距。

  毛泽东担心的是——精英化的教育使得“精英们”扩大了与工农群众的差距,并把自己放在了权威的位置。而教育优先权本应该给处于社会经济底层的工农群众。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21年,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将学员要参加劳动、脑力劳动要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要接近劳动阶级列入“组织大纲”。后来在中央苏区,毛泽东明确地提出要“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延安他又说:“一切机关学校部队,必须于战争条件下厉行种菜、养猪、打柴、烧炭、发展手工业和部分种粮。”把“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作为抗大办学的基本原则,并指出知识分子要与工农相结合。

  新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到1955年,教育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为大学而非工作做准备,半工半读的成分也消失了。

  1958年,毛泽东视察天津大学。“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的方针随后被提出。

  在后来的“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和“小学四十条”中,也明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而实际上,当时新中国的教育现状是过于强调学术知识,工作经验却强调太少。

  毛泽东时代晚期的教育改革

  怎样解决上述的教育问题?

  毛泽东时代晚期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升学率。在城市,废除大学入学考试。而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半工半读都成为常规。

  让广大的劳动人民子弟享受教育权利

  有限的教育资源是投入发展少数人的高质量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了前者,比如印度。与其相对,毛泽东晚期的中国选择了一套全民教育体制。

  于是,在印度,一些毕业生位于世界顶尖,而同时文盲率长期维持在很低的水平。相反,中国在快速并持续降低文盲率上的成绩很突出。

  此外,毛泽东晚期的教育政策向有工农背景的学生倾斜,而不是用考试成败取人。一方面减小了父母是知识分子或有特权背景的学生的优势,另一方面遏制了教学脱离实际的现象。

  比如,1970到1971年大学重开时,申请入学的学生需要有两年工厂或农村的工作经验、公社或工厂的推荐信,这些取决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

上山下乡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毛泽东时代晚期,在每个生产队建一所小学,每个公社建一所中学,这快速增加了就读小学和中学的学生数量。在农村,高中学校的数目从1965年起增长了约80倍,于1977年达到最高峰。

  与此同时,初中、高中老师配备成了一个大问题,多数农村的高中毕业生会把高中教育当作永远离开农村的手段。

  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农村教育带来了新力量。一部分知识青年成为了当地的老师。还有到“五七干校”参加政治学习的干部和大学教师也成为了农村教育的老师。

  教学思想要理论联系实际

  1965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粱、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

  毛泽东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要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教师讲授知识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反对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提倡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时,高考要求全国使用统一课本,但这些课本为考试而设计,很不适合农村教育。电影《决裂》中就曾表现过这一问题。而1960年代中期,政策允许地方学校灵活掌握教科书的使用、甚至自行开发教学材料。最重要的是,要求所有学生同时参与工作和学习。

  学生的这种辅助劳动同时对生产起了很大作用。在农村给工业的扩展奠定了基础。而农村工业转而成为资助教育的收入来源。

  1966年,毛泽东还在一封信中谈到,学生“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毛泽东的教育遗产

  因为致力于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毛泽东时代晚期的教育革命给新中国教育带来巨变。教育供给的总水平提高了,缩小城乡差距、消除特权阶层的子女独占的阶级优势的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入学率与识字率的上涨

  小学教育基本普及。毕业生从1960年代早期的500万飙升到1977年最高点的2500万。其中,农村从45万升到2100万。入学率从1964年开始明显增长,在1970年代中期达到了90%多的高峰。

  中学教育增长更明显。到1970年代晚期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进入初中。高中阶段增长同样显著。1970年代中期,70%的孩子进入高中。城市、农村都是有体现。1960年代出生的农民的儿子平均接受了8.2年的教育,而1945年出生的只有5.8年。

  另外,识字率的增长和文盲率的下降也趋势明显。

  1949年到1952年之间出生的女性文盲率远超过40%,而男性是13%。这种不平等在毛泽东晚期得到缓解。1963到1967年间出生的男性文盲率降到了4%,而女性从40%迅速降到15%。

教育公平的实现

  城乡平均教育水平差距缩减很显著——1962年城乡升学率差距约为60个百分点,到1970年代末缩减到约15个百分点。

  毛泽东晚期政策对教育公平的作用极大,还表现在工人和农民的地位被提高,知识分子和城市干部的特殊地位不再是子女受教育的优势。

  在1960年到1965年,父亲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进入大学的几率是父亲为文盲的人的3.6倍。

  出生于1940年代晚期的干部、知识分子的儿子往往比农民的儿子多受2到2.5年的教育。而出生于1950年代中期的人的此差距降低到不足一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9 14:31 , Processed in 0.00878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