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妙玉的六安茶,背后有何暗喻?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9 00:48: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妙玉的六安茶,背后有何暗喻?             2019-05-08 09:16                    

  在贾母与妙玉绝无仅有的一场对手戏中,两人绝无仅有的一组对白,却是说得非常不见外:“我不吃六安茶。”“知道,这是老君眉。”
有人根据这句话,得出这样的结论:妙玉俗家出身不俗,是与贾府多年相交的世家,甚至有人直接判定:妙玉就是“坏了事”的义忠亲王之女(或孙女)!

咱不扯,咱好好看书,不行吗?就算贾母真的与妙玉的父母、祖父母相交甚厚,能不能知道妙玉爱吃六安茶呢?难道世家子弟,连吃什么茶也写进家规家训,祖孙相传?
据妙玉的旧友岫烟说,她曾与妙玉做了十年邻居。妙玉进贾府时是十八岁,前一年来到京城,那么,妙玉出家,最多也只有七岁。六七岁的女童,正是多病的年纪,符合她因病被迫出家的经历。

林之孝家的介绍妙玉是苏州人。这一点应该不错,因为那时候没推广普通话,口音一听可知。至少也是在苏州长期生活过。而贾府已在京中多年。如果妙玉的父母祖辈与贾母相交甚厚,厚到知道对方爱吃什么茶的程度,他们的交情只会是在京城建立的。
贾府也是世家,也有时会换口味尝尝别的茶(暹罗进贡的茶)。黛玉吃着好,宝玉也送她,王熙凤也送她。至少在一段时间内,黛玉会养成吃暹罗贡茶的习惯。

那么,谁家会祖孙数代、辗转数千里、延续数十年,保持吃固定一种茶的习惯?要知道南方北方水质不同,适应的茶种也不同。妙玉家怎么就在北京吃六安茶,到苏州也吃六安茶,再回京(假如是“回京”的话)还吃六安茶,丝毫不因水质和口味而做出调整?根据这一组对话,就判断贾母与“妙玉家人祖上”相交甚厚,这未免太潦草了吧?
贾府与妙玉家有无交情,这是另一个问题,但绝不是从一句六安茶可以看出来的。那么,贾母与妙玉为何会有这样一句不见外的对白?

王熙凤说贾母“往常也进园子逛去,不过到一两处坐坐就回来了。”贾母常去的,是哪些地方?
贾母在潇湘馆,看到窗纱旧了,提出绿纱不配;在秋爽斋,听到鼓乐之声,误以为这里临街;在蘅芜苑,惊奇没有陈设、太过朴素。从这些来看,贾母显然不经常到这些地方去。宝玉处当然会走得多一些,可也不会每次都去这一处吧?而李纨、迎春、惜春三人,并不得盛宠,当然去得更少,也是尊重年轻人:“他们姊妹们都不大喜欢人来坐,生怕脏了屋子。”

芦雪庵没有人住。在联诗那次,贾母知道“这里潮”,是不是常来这里呢?但联诗之前,李纨特意“打发人笼地炕去了”,可见这里也不是日常燕坐之所。贾母知道这里潮,只是生活经验、一见可知,而不是常来此地。
这样算来,贾母进园常到的“一两处”,很可能就包括了妙玉修行的栊翠庵。
顺便说一句,妙玉在电视剧中出场,穿的似乎是道装(我只能说“似乎”,因为对出家人的服饰缺乏研究)。但是妙玉“带发修行”,又为瞻仰菩萨遗迹进京,又供着菩萨,她应该是尼姑。

尼庵之中,正殿当然供佛、供菩萨,配殿也如此。至于“禅堂”,是居住之地,供不供菩萨,就不一定了。怎么贾母进了栊翠庵,熟门熟路往东禅堂走,又知道里面供着菩萨,不肯进入?显然,贾母进大观园常来的“一两处”,就包括了栊翠庵。
妙玉住在栊翠庵,可不表示栊翠庵就是她的。栊翠庵的产权属于贾府,理论上贾府中人,是可以自由出入这里的。但是人的天性,恐怕不怎么喜欢故意找麻烦。所以李纨喜欢栊翠庵的红梅,却要派宝玉去要,自己不肯出面。

贾母常来栊翠庵,是不是跟妙玉性格相投呢?显然不是。贾母爱热闹,妙玉孤高自许,简直各趋极端。但是,妙玉最怕贾府“以贵势压人”,贾母身为老封君,却能普遍地以礼待人,不管是对剪蜡花的小道士还是贫寒的刘姥姥,都给予了相当的尊重与礼貌。那么,她对妙玉,当然不会“以贵势压人”。
并不需要什么亲热,老封君的以礼相待,就能给妙玉以心理的满足。这给她们的来往奠定了基础。

妙玉的成窑茶钟,和苏轼署名的茶杯一样,颇有可疑之处,我们不能当真。作者大概也没有考证过,苏轼在“宋元丰五年”是不是住在眉山、有没有可能收藏晋朝古董。这样写,只是反映妙玉家世不凡、同时本人又有相当高的品味。
贾母呢,不管是雀金呢、凫靥裘,还是送给宝钗的三件陈设,都足以证明她的欣赏品味。在这一点上,整个贾府上下,也找不出第三个人来。贾母与妙玉至少有一个交流点。
贾母为保祐宝玉而点海灯,每天五斤灯油;见着了火就派人去火神前烧香。但贾母不像王夫人那样无原则无选择地笃信宗教,也不像贾敬那样痴迷。她的供佛供神,有点“礼多神不怪”,又有点实用主义:我在你这里花钱,你保佑我儿孙家宅平安,是一种交换。

妙玉年轻而出家多年,是不是深信宗教呢?别逗了,她从一开始就是因多病不愈,而被迫出家。进京虽然打着瞻仰“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的旗号,后来又由岫烟透露,是“不合时宜,权势不容”才避祸至此。甚至在与黛玉湘云论诗:“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不让她们“过于颓败凄楚”。这哪里是“四大皆空”的出家人了?
妙玉虽然出家,并不是笃信佛教,而是借以病避祸,说穿了,也就是利用神佛替自己服务。在这一点上,她与贾母又是不谋而合。

贾母未必很喜欢妙玉,但她常来大观园,又不愿去众姐妹的住处打扰,她需要一个落脚休憇之地。她可能常来栊翠庵,浏览也好,闲聊也好,礼佛也好,总之与妙玉来往不少,这才会知道她常吃六安茶,才会不见外地随口说出。妙玉也并不像她标榜的那样高洁、那样不近人情,至少对地位尊崇、又礼貌待人的贾母,她并没有排斥之意。
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或明或暗,或隐或显,或经意或不经意,透露出妙玉“凡心未了”。这倒不能怪她,她本来就是被迫出家的。而且出家之初就“带发”,很可能准备年纪稍长、身体恢复后,还要还俗嫁人的。结果遇到“权势”的迫害,父母又去世,不得不在佛门继续等待下去。她的“太高”“过洁”,也不能简单定性为假清高,更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色彩。

妙玉位列“金陵十二钗”,但在八十回中出场很少,更没有什么重要情节。想必在八十回后,她会有重要表现。什么表现呢?“风尘肮脏违心愿”“无瑕白玉遭泥陷”,她会堕落。
续书中写她被迷香迷倒、劫持而去,“不屈而死”,与前八十回中的细节完全没有照应。我以为,在贾府败落之后,大观园无人管理,成为废园(以宝钗为首,众人逐渐搬走了),会有贾芹之流,来骚扰这个年轻貌美的尼姑,也许还包括了当初迫害她的“权势”。

​妙玉不是坚定的洁身自好者,内心充满了对世俗生活的强烈渴望。她绝不会“不屈而死”,而会与那样骚扰者沆瀣一气,使当初觊觎她的“王孙公子”能够一亲芳泽,而不需要“叹无缘”了。
妙玉不是贾府中人,与贾家也没有血缘或历史的渊源。但她长期生活在大观园,是贾府败落的见证人和亲历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8 02:56 , Processed in 0.00782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