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88|回复: 0

唐代怀素草书《食鱼帖》流拍二十多年至今未见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19-5-29 01:25:20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怀素草书《食鱼帖》流拍二十多年至今未见                                                         2019-05-29 00:00                    

                  

怀素(公元737—799年),字藏真,本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以其“狂草”著名,史称“草圣”。他用笔圆劲有力,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后世将其并与张旭齐名,有“张癫素狂”或“癫张醉素”之称。怀素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等诗人都有交往。
怀素的《食鱼帖》,为水墨白麻纸本手卷,尺寸34.5×52.4厘米。《食鱼帖》书法放逸流畅而不怪狂,结字和他的《自叙帖》相近,保持了怀素书法的典型特色。
《食鱼帖》是一封56字的短信:“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异疏(按:此字左半已破损)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赢也。日怀素藏真白。”
寥寥数语,不仅活脱脱勾勒出一个洒脱狂放的文人形象,而且从中可以看出怀素从长沙到长安后,因为吃不到鱼而生病。虽身在异乡,但对长沙的鱼仍特别思恋。
怀素是出家人,但他做和尚确实经常出格,食鱼又吃肉,还喜欢饮酒作乐,不分场所,到处涂写,遇到墙壁写墙壁,遇到衣物写衣物。然而,另一方面,因为他的真实、可爱,令那些希望脱俗的人们心怀崇敬。怀素生性嗜酒,“酒”使他热血贲张,禅宗的超越精神自然地与“酒神精神”融合一体。兴到运笔,如疾风骤雨,飞龙走蛇,虽多变化,而法度具备。《食鱼帖》书法高华圆润,放逸而不狂怪,笔墨精彩动人,使转灵活,提按得当,正如文征明赞:“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
《食鱼帖》相继为宋代吴喆,元代赵子昂、乔篑成、张雨、张宴,明代项元汴,清代陈三省、何元英等递藏。收藏、鉴赏家印八十八方,历宋、元、明、清四朝,传千年,流传有绪。
《食鱼帖》曾藏山东潍坊丁家,后丁家迁青岛。“文革”期间,《食鱼帖》险些毁于一旦,红卫兵从丁家“抄家”后将《食鱼帖》堆放于青岛市博物馆。1978年,青岛市博物馆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家徐邦达来馆鉴定书画,徐先生从未清理好的书画中发现了此《食鱼帖》,并在1979年撰写《古摹怀素“食鱼帖”的发现》一文。青岛市博物馆将此帖重新装潢。文革后落实政策,博物馆将《食鱼帖》退还给了丁家。

1999年春日的一天,两位衣着素朴的男士来到北京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他们不露声色,拿出几件一般的藏品后,才说:
“我们还有一件东西。”
“什么东西?”嘉德工作人员问。
“怀素。”
“不可能。我们从来就没见过真怀素!”
“我家是真的。”来者从容地说。
嘉德公司请专家对来人拿出的画作几经认证,最终认定为是《中国美术全集》上登载过的青岛市博物馆的那幅《食鱼帖》。
这可是一条大“鱼”!
业内人士都知道,国内外拍卖行几乎没有拍卖过唐代的书法墨迹,况且是大书法家怀素的作品!听说《食鱼帖》出现了,徐邦达老先生竖起大拇指说:“《食鱼帖》可是顶尖的好东西呀!这回嘉德公司拍卖可是件好事。”
徐邦达认为,《食鱼帖》笔划稍嫌滞涩,枯笔中见有徐徐补描之迹,应是半临半摹之本,但勾摹技巧高超,所见只有唐摹《万岁通天帖》能与比拟,结体笔划保持怀素书法的面目。就高古作品而言,早期摹本与真迹有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
怀素作品很多,但时过千年,留下的已是凤毛麟角,公认的怀素存世墨迹只有四件,分别是上海博物馆的《苦笋帖》、台北故宫的《自叙帖》、辽宁博物馆的《论书帖》和这次突然露面的《食鱼帖》。
怀素草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曾博得许多书画名家、名流雅士喜欢和效仿。毛泽东当年就十分喜欢怀素的书法。1958年10月16日,毛泽东曾给他的秘书田家英写过一封信,信中不谈论国家大事,而谈起了草书字帖:
“家英同志:请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人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何,应开单据,以便按件清还。”
毛泽东在日理万机之余,对书法尤其是草书仍有如此浓厚的兴趣。他的书法一直以临写怀素的草书为主,因此形成了笔力充盈、自然生动、气势磅礴的独特艺术风格。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我国访问时,毛泽东还把怀素《自叙帖》的印本作为礼物送给了他。
《食鱼帖》流拍时正值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低谷时期。到如今已经快20年了,这幅作品也一直没有再在拍卖场上出现。
如今它藏在何处呢?
附录
杨新《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二十五讲》节选

“文革”结束之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当时百业待兴,有感于“文革”中耽误的时间太多,文物事业呈现出青黄不接之势,院领导断然作出决定,给几位老专家配备助手,一方面协助老专家整理著作,一方面以传、帮、带的形式,为文物事业特别是文物鉴定方面培养接班人。我有幸被选中为徐邦达先生的助手,从1978年至1984年,先后跟随徐先生身后有六年之久。在这六年多时间里,我们对全国各地博物馆、文管会、文物商店等单位的古书画收藏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从中获益良多。特别是先生在为各地鉴定古书画时,发现不少鲜为人知的国家级文物,令人终生难忘。
1978年我们师生一行三人到青岛市博物馆考察,馆方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该馆古书画藏品颇为丰富,当时除了本馆原有藏品外,还包括“文革”中抄家的部分。我们一连工作了几天,最后剩下半天时间,先生打算休息一下再起程回京。午休过后,先生说:“反正没事,我们再到馆里去看看吧。”于是我们步行前往,到馆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了。接待人员把我们引进书画藏品库,说“还有一点点,你们看看吧。”先生一掏口袋,没有带眼镜,冲着我们讲:“你们随便看看,我就坐在旁边。”我们先看了几件,也的确没有什么发现。当工作人员拿出一个小的手卷摊开在桌上时,卷首居然写着“唐怀素草书食鱼帖”。先生立即伸过手来,将卷子捧起仔细端详,然后回过头来命令我们:“立即回旅馆取我的眼镜来。”
《唐怀素草书食鱼帖》白麻纸本,纵34.5厘米,横52.4厘米,草八行,后有宋人吴吉“宣和甲辰”年(1124)跋,经先生鉴定是“古摹本”,宋人等跋及诸收藏印皆真。虽然是一件摹本,先生认为也是一件极为重要的文物,当即交代馆方,立即送北京故宫博物院重新装裱,以便妥善地保护。重新装裱后,馆方请先生题跋,先生提笔为赋《浣溪沙》一阙云:“担杖声名动帝乡,难将戒律约僧狂,食鱼无份也枯肠。为报一疏扶羸疾,岂同争坐忆颜行,绿天追配墨华香。”时在“戊午冬”(1978)。又跋云:“此卷原有张晏、赵孟頫二跋,不知何时为人拆去移配所谓素师书《论书帖》后,惜难为延津之合也。张云唐僧所临,信然。”先生所说怀素草书《论书帖》今藏辽宁省博物馆,卷后张晏跋云:“藏真(怀素)书多见五十幅,皆唐僧所临,而罕有真迹,一二知书者谓此卷最老烂,因锦袭秘藏之。”之后赵孟跋注明是为“彦清”而题,“彦清”即张晏之字。《食鱼帖》上有张晏收藏印鉴多至七方,可见此卷虽为摹本,仍然受藏家所宝重,而从张晏题跋的口气,亦可想见他和赵孟等人在一起欣赏此卷时的情景。《食鱼帖》为“文革”中抄家之物,后落实政策退还给了藏家本人,曾于去年在拍卖行中出现,因索价太高而流拍。奇货虽可居,但也要适量,此是后话。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19 08:31 , Processed in 0.00916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