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52年他的摄影成首套志愿军邮票图案,1982年他写出抗美援朝电影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6:01: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52年他的摄影成首套志愿军邮票图案,1982年他写出抗美援朝电影                                    

            

        2019-06-08 18:23                    


前不久,央视电影频道播放了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战地之星》。影片拍摄于1983年,剧本发表于1982年的《八一电影》 上。
有意思的是,这个剧本的作者,本来只希望发表在他所在的安徽省的一家地方杂志上,但后来他通过老战友的关系,将剧本发表到了八一厂的刊物上,正是这个发表平台的不同,可以想象是这个电影能够被八一厂重视并拍成电影的一个重要前因。
尽管这部电影当时放映时,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反响,但从今天角度看来,影片选取的角度还是比较新颖的。

电影《战地之星》没有直面表现抗美援朝战争,而是通过一个女播音员的身份,透视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个窗口里的战士们的精神风貌,用女性的柔情的角度,展现了过去一直处于粗线条化的志愿军的风采。
电影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就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一个从事对敌广播的女播音员的能量是相对有限的,影片里的女播音员的角色身份处于一种尴尬地位,电影也没有显示出她对敌方产生重大的精神影响。
这部电影出现在八十年代,有其必然的时代背景。那就是中国电影希望在这部电影里展现出中国军队是一个仁义之师,希望通过影片里的表达,把自己的精神诉求传达出来。这一点是八十年代中国在新的国际背景之下所重新定调的新的时代主调。
从《战地之星》洋溢着青春激情的基调来看,会认为这部电影的编剧是一位年轻的作者。这部电影的编剧是张崇岫,看起来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其实仔细地了解一下他的身世,却感到他就像一个深深的湖,透着历史的深邃,几乎囊括了共和国历史的全部珍藏与路径。
张崇岫
发表《战地之星》的时候,张崇岫已经53岁,而他本人,就曾经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不过,他之前创作的作品,是用他手里的相机,而在53岁的时候,他却用文字还原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一角。
与《战地之星》这种侧面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风格不同,他之前在朝鲜战场上,却是用他的摄影镜头,直面战地烽火,留下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的战地报道作品。

中国第一套志愿军邮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发行于1952年11月25日,全套邮票,共计四枚,其中直面表现朝鲜战场上战争场面的两枚邮票,全部出自张崇岫之手。
这四枚邮票,第一枚《志愿军出国作战》参考了画家邵宇的作品,第二枚《支援前线》取材于王式廓的美术作品。
第三枚《涉江追击敌人》、第四枚《胜利会师》的画面均采自张崇岫的摄影作品。

《涉江追击敌人》表现的是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之后,志愿军战士攻占汉城,渡过汉江,继续向南追击敌人的画面。
整个画面凸显出硝烟弥漫的战争氛围,在弹火纷飞的大背景下,前景上的志愿军战士以无畏的精神,勇往直前,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阳刚的力量,透出一种坚强的力道。
而《胜利会师》则表现的是东线长津湖之战之后,中朝军队胜利会师的场面。


长津湖之战战斗的非常辛苦。在王树增的《朝鲜战争》一书中,特别提到,这场发生在东线的冰天雪地里的战争,在文字记载中非常的简略,在寻找之所以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这场战争的原因的时候,王树增分析道,这可能是因为这场战争太过艰苦,参与这场战场的双方军人, 都不愿意去回忆其中的细节。
近期央视电影频道里播放的纪录片《冰雪长津湖》系八一厂拍摄于2011年,称此战是是朝鲜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
参加这场战争的是志愿军九兵团,当时张崇岫是该兵团摄影组组长,当他赶到前线的时候,美军早已撤走,在咸兴港,他遇到了朝鲜人民军的海防部队与二十军五十九师侦察连正在庆祝胜利,立即用相机留下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从照片的背景看,可以清晰地看到咸兴港的码头。
敌军溜得很快,但也扔下了许多战利品,就在这场战斗中,第九兵团打扫战场时,竟然收集了两大麻袋的照相机,可见当时美军是以旅游一样的心态加入到战场的。
而当时在朝鲜战场的张崇岫,才21岁。

张崇岫还有一张更为著名的照片,《美军不得不举起手来》,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军士兵,从坦克里爬出来,举起双手,向志愿军战士投降。
这张照片拍摄时间是1951年5月下旬,当时张崇岫随第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个团穿插前往目的地,路上遇到美军第二十四师的一个团的部分人员,志愿军战士炸毁了敌人的坦克,杀伤敌人三四十人,而我军几乎未有伤亡。当时张崇岫抓住时机,记录了美军从坦克里出来投降的画面。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一幅纪录美国坦克兵投降的照片,这幅照片后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张崇岫是安徽人,他出生于1929年,抗战爆发时,他与母亲逃离故乡,遇到了新四军部队,时年十三岁的张崇岫加入了新四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淮海战役后,张崇岫从25军调到三野第九兵团担任摄影记者,这也是他后来随着九兵团赴朝从事战地报道的一个缘起。从朝鲜战场上回来之后,他在济南军区当成一段时间的摄影记者,之后转业到安徽,一直从事摄影报道工作。
期间,他也曾经写过一些文学作品,1964年3月,《安徽文学》上发表了他的抗美援朝题材的小说《我是中国人》。

而从他创作的《战地之星》中可以看出,这部电影与他的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部队里,他一直从事宣传工作,将战士的英雄壮举,用可见可观的照片直观地反映出来,为历史留下了真实的最表象的记录。而《战地之星》的主题,同样是表现志愿军战士在宣传战线上的一段被尘封的历史,让我们见证了我们的战士用人性的力量,压制住对手的凶蛮与冷酷的精神内质。可以说,张崇岫之前的摄影作品与《战地之星》的主题有着异曲同工的内在联系。
张崇岫晚年在安徽文联退休,其实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从他的手上与笔下流淌出来的作品,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
在《皮定均传》中,记载了张崇岫与皮定均之间也有着战场上的交集。在朝鲜战场上,皮定均让张崇岫拍摄一幅我军炮火与敌机被击中同处于一张照片的镜头,开始的时候,张崇岫以这两组画面无法处于同一镜头中给予了拒绝,但皮定均执意要有这样一幅照片,见识过皮定均一言九鼎厉害的张崇岫不得不采取组合的办法,分别拍摄了炮火与飞机引爆的镜头,让皮定均颇为满意。不过,张崇岫还是直言为了拍摄这幅照片,导致一片摄影师中弹受伤,皮定均闻听,道:“好吧,以后不叫你们执行这样的任务了。”这张照片同样成了博物馆里的文物。

曾经有报道,张崇岫晚年曾经写出一部20万字的抗美援朝题材的小说《英雄,CHINA丁》,但并没有见到出版的消息。张崇岫这样的历史见证者,应该留下更多的记忆和纪录,而现在有关他的记忆,只是夹在历史夹缝中的一些零星的片段,这提示我们,为了保存更多的历史真实,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去填补与填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7 02:56 , Processed in 0.00848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