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军节,以艺术之视角,致敬最可爱的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03:01: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建军节,以艺术之视角,致敬最可爱的人                                                         2019-07-31 17:03                    

                          

1927.08.1 ~ 2019.08.01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初心不忘,砥砺前行。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作品,家喻户晓,流传中外,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鼓舞教育了几代人。最可爱的人,在当代中国已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代名词。值此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丝路艺佳以艺术之视角,通过回顾数幅在我们小时候课本里耳熟能详的绘画作品,来分享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

南昌起义

黎冰鸿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凌晨2点,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这幅画是中国美术学院的老教授黎冰鸿所作,描绘的是八一南昌起义之前,周总理给起义军做战前动员大会的场景。按道理讲画里的时间点应该是临近2点,也就是深夜,但仔细观察便能发现背景的天空此时却泛出拂晓的光芒。

《南昌起义》远景局部

单纯看画面,远处的天已经朦朦亮,房子都看得比较清楚。黎冰鸿先生把深夜画成黎明,象征“黎明即将到来”,寓意鲜明。

井冈山会师

林岗 《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林岗创作的《井冈山会师》是小学课本中出镜率最高的画作之一。画中虽然人物众多,但作者处理得各具神采,率意中见功力,粗放中见精微。整个场景气势恢宏、意境深邃,招展的红旗,乡亲父老的簇拥,给作品“会师”的主题增添了喜悦氛围。

地道战

罗工柳 《地道战》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将“地利”因素发挥到了极致,利用各种地道与侵略者周旋并取得了胜利。相信各位看过电影《地道战》的朋友们一定印象深刻。

上图《地道战》,是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罗工柳根据当时的作战资料创作的个人第一幅油画。如果你仔细观察,画中的环境明明是一个光线昏暗的马厩,唯一的光源应该是头顶的那个破洞,但是画家却把整个环境画得很亮,像开了灯一样,导致这幅画的光影有些奇怪。

我们都知道受光面亮,背光面暗这个道理光线照射的越弱,受光面与背光面对比越强烈。按照西方古典绘画的画法,这种场景的光应该画成这样:

约瑟夫·怀特 《工业革命》

教科书上的这幅画却削弱了光的明暗对比,到处都亮的很。如果按照光影对比的原则,罗工柳教授创作的《地道战》是不符合光学规律的。罗工柳教授为什么如此为之呢?别急,看完接下来几幅作品,你就会明白其中奥妙。

狼牙山五壮士

詹建俊 《狼牙山五壮士》

中小学课本十大名画之一的名画《狼牙山五壮士》,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詹建俊创作。这幅灰黑色调的画里,五壮士直直地立在山顶,没有一丝动感,如同雕塑一般被永远定格在上面。

一般的战争场景,是有着强烈动感的,比如西方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 《自由引导人民》

而《狼牙山五壮士》画中的五位战士身形笔直,腿部甚至没有转折,更像是一座纹丝不动的雕塑。人物色彩和山用了一样的黑灰色调,仿佛二者融为一体,像是雕塑和它的基座。

作者詹建俊说,他就是要画出雕塑的感觉,充满力量,让五壮士像纪念碑一样伟岸!

开国大典

董希文 《开国大典》

之前分享《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的四幅画,从光影、颜色、质感等方面讲与西方传统绘画有着明显的区别。难道是这些艺术家没有掌握绘画技巧,画错了吗?

当然不是!这些不太对的地方都是出于艺术家们创作的需求,这种需求是什么呢?就是“油画民族化”,什么叫做“油画民族化”呢?就是把西方油画和中国艺术相结合,创造一种带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油画。

要说油画民族化的集大成之作,当属中国绘画大师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1952年,董希文在北京西部胡同的一件小屋子里,创作《开国大典》。这幅画打破了透视原理,毛主席形象没有受透视法的限制,略微增高,形象突出而又不显突兀,“高大全”的绘画风格出现了。从此,这幅画成了伟人标准像的鼻祖。

当然,这幅画能写进美术史,远不是靠这些微小的人物改动。董希文把西方油画和敦煌壁画的技巧结合起来,创造了中国风格油画的先河,实现了油画民族化。

敦煌壁画中的“丹青”

首先,敦煌壁画都是事物的本来颜色,没有像印象派一样受光影响;《开国大典》的用色主要是红色、蓝色和黄色组成。彼此互相不干扰。其中红色和蓝色正是中国绘画的颜色,即“丹青”。“丹”是朱砂,红色;“青”是介于蓝绿之间。

董希文按中国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用对比色,又统一协调,这需要很深的艺术功力。《开国大典》在色彩构思上卓有成效地达到了他孜孜以求的民族气派,为油画的民族化走出了一条新路,影响深远。

远近透视法

其次,《开国大典》用了近大远小的透视法,但是用色却没有用近纯远灰原则。因为董希文参考了敦煌壁画的用色特点:颜色远近一致。所以天空上的云彩近大远小了,可蓝天的颜色却前后一致;柱子和灯笼前后的红色也一样。

董希文很巧妙的把中西方艺术结合,推动了油画的民族化,让中国油画的发展有了全新的可能。1989年,董希文的作品被列为“文化部对建国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的六位大师之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9 11:56 , Processed in 0.00814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