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时3年,采访600多位乌兰牧骑队员,《周恩来与乌兰牧骑》传承红色精神力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23:57: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历时3年,采访600多位乌兰牧骑队员,《周恩来与乌兰牧骑》传承红色精神力量                                                         2019-08-10 23:37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

1957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建立了第一支仅有9名队员、2辆马车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是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队。

目前,内蒙古草原上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经历了60多年的风霜雨雪、天寒酷暑,这支被誉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的队伍,始终不懈地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为草原人民带去欢乐,也促进了当地文化事业的繁荣,更堪称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电影《周恩来与乌兰牧骑》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的一次艺术实践,不仅是为乌兰牧骑精神谱写的一曲赞歌,也是一场给予当代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教育,以及扎根人民、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文艺创作实践。

8月9日,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广电总局无线局、广电总局广播影视发展研究中心、中广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广电影视联盟等联合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日活动,学习观摩了电影《周恩来与乌兰牧骑》。大家共同重温了过去乌兰牧骑的艰辛岁月,也接受了一场精神的洗礼。

聚焦第一代红色文艺轻骑兵,弘扬乌兰牧骑精神

电影《周恩来与乌兰牧骑》由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懋兰君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摄制,彭丽雅担任总制片人、监制,创作多部主旋律作品的孙海波编剧、执导,著名导演王晓明担纲艺术监制、联合导演,孙德利、张晓凤联合执导,孙野担任摄影指导,孙维民、丁宇辰、阿蒂娅、廉赛、斯力更、吕艳蓓、巍然、阿音赛汗等主演。

影片以第一任乌兰牧骑队员群体为原型,讲述了乌兰牧骑队员在内蒙古草原上全心全意为牧民服务、甘愿奉献青春的故事,再现了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支持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动人故事。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回信中写道,“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彭丽雅记得,当时剧组还在筹备中,看到这一新闻,整个剧组的演职员都特别激动,“历届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乌兰牧骑的发展,习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回信也让我们非常振奋和鼓舞。当时我就觉得一定要把这部戏做好,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她说。

当演员看过剧本,尤其是到了当地体验生活,深入了解了乌兰牧骑之后,才深刻地体会到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的不易。

有庞大的团队支持,现代化的工具、设备,在这样的条件下再现当年的场景,剧组依然经历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而当时只有9个人、两辆马车的乌兰牧骑要面对多大的困难甚至是生命的威胁也就不言而喻了。

彭丽雅表示,剧组一开始就本着“以乌兰牧骑精神拍摄《周恩来与乌兰牧骑》”的信念,尽管整个创作过程中经历了很多艰辛,但觉得特别值得。“整个拍摄过程中,剧组真切地体验到了这种精神力量,也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我们克服种种困难。”

她依然清楚地记得,请到孙维民饰演周恩来总理的时候,他一直强调不用考虑片酬,并且是自己带了化妆师和符合时代的服装进组的。“我们的初心就是弘扬和传承乌兰牧骑精神,其实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也能从老艺术家们身上感受到这样的精神品质,这也是一种学习和传承。”

剧组遇到投资款到账延迟,全体演职员没有因此影响拍摄,大家以创作为核心、有苦同担的精神品质让彭丽雅感动。

▍调研采风,重温“红色历程”

为了将这段“红色历程”呈现给观众,剧组从前期筹备到拍摄完成花费了3年多的时间,其中剧本打磨的时间最为长久。

从2016年开始,剧组就已经开始采风、体验生活,“必须身体力行去走那条路,否则根本体会不到”。彭丽雅告诉「广电独家」,主创团队在完成剧本的过程中,采访了600多位乌兰牧骑队员,其中也包括仅有的几位仍在世的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

彭丽雅坦言,剧本故事的创作就是希望没有过多的修饰,朴实地呈现淳朴的民风。

她回忆在采访苏尼特右旗娜日娜副旗长时,娜日娜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段故事:从小长在牧区的娜日娜对乌兰牧骑的记忆非常深刻,小的时候经常和自己的姐姐期盼着乌兰牧骑来演出,他们还学着乌兰牧骑演唱的歌曲,采野花当耳环,拿树枝当话筒模仿乌兰牧骑,给小朋友们和父母表演,边演还边问大人们“演得像不像”。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影片中一个唯美的片段——扎木苏成为乌兰牧骑后,他的两个孩子也整天模仿给小朋友们表演节目。

冬天,草原的严寒也给剧组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彭丽雅记得,主创团队去锡林浩特采风的时候,当时温度零下38度,从暖和的房间里出来到室外,尽管穿了防寒的服装,但依然无法抵御极寒,走几步路就感觉全身都冻透了。

在一个很空旷的地方采风的时候,纪录片导演为了记录镜头,跪在地上拍摄,顾不上自己的脸没有做好防护措施,结果只几分钟的时间脸部就完全冻伤了。

2018年5月,剧组开始了正式的拍摄。影片开场,乌兰牧骑队员顶着风雪将马车推上山坡的一场戏让彭丽雅记忆深刻,那场戏要拍摄的是两辆马车从山坡下往上走,但山坡上根本听不到声音。

这场雪景的戏安排在了5月24日,当时的乌拉盖草原已经进入春季,草已经有些绿了。去片场的时候,彭丽雅依稀看到拍摄点有乌云,很快司机就告诉她下雪了。到达拍摄场地的时候,雪已经很大了,车开不过去,只能步行,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大家很意外。

虽然剧组很多人都只穿了春装,但完全顾不上瞬间骤降的气温和呼啸的狂风,抓紧抢拍。10分钟后,雪停了,很多演员都激动得抱头痛哭,有的人则累得躺到了雪地里。

其中一匹马不听话,很多镜头没拍上,大家正为此发愁时,又突然来了两场雪,才得以把镜头和特写补拍完。导演喊“咔”的时候,大家几乎都躺在地上了,喘气都费劲,随拍的纪录片记录下了这个真实的场面。

细致打磨,再现真实时代

好的作品需要好的艺术呈现方式来打动人心。如何将历史真实与美学追求统一在影片中,是主创团队不断思考和探索的命题。

“让较高的艺术性、真实性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是我们的追求。导演孙海波表示,草原的自然景观、极致造型有极大的美学挖掘空间。人物心路历程的拓展为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抒情天地和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它是高尚的美学追求和人生哲理探究的音乐史诗性作品。

《周恩来与乌兰牧骑》在美学风格、拍摄手法、服装造型、音乐配置等方面进行了长时间细致打磨,以求再现真实的时代。

拍摄中,剧组最大限度地创造实景拍摄条件。在光和影的把握上,为了既有凝重的时代感,又有浪漫抒情的色彩基调,导演孙海波强调,“影像要有流动感,合理地使用运动镜头和长镜头;要注意天体气候和地貌地利用,使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光影结合起来,特定场次要有雕塑感;在写实的基础上,突出诗化的意境,用光要讲究而不露痕迹。

主创团队最初就确定了营造浪漫、淳朴、真实造型状态的创作要求。在演员的选择上,影片中饰演乌兰牧骑队员的演员大多选择了蒙古族的演员,并且给了演员大量的资料学习。

剧组还首次尝试安排心理老师全程跟进,帮助演员梳理、把握人物,找到属于那个时代的人物感觉。

在服装造型上,影片在追求历史人物造型形似的基础上,强调不同时期的细微变化,女性化妆要去脂粉、少雕琢,服装则是要求年代感和民族性相统一。

彭丽雅告诉「广电独家」,影片中的蒙古包,剧组并没有选择道具还原,而是想尽办法找到了那个年代的蒙古包买了下来;影片中的马和牛也都是买来养在剧组的,更显真实感。

但这样的安排也给剧组带来的严峻的考验,她坦言,每一场骑马的戏都让自己提心吊胆,驯马师、马倌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也还是出现过小的意外。

彭丽雅笑称,相比于总制片人,自己更适合做执行工作,尤其对于道具这样的细节非常较真。影片中一些道具甚至是她自己买来的古董,“其实也不是很贵,采风的时候和拍摄间隙我就经常去逛逛,碰到那个年代的东西就买下来了,这已经养成习惯了。

拍摄完后,影片中的一些道具留在了乌拉盖草原的一个景点可供展览,“这些东西都是一种幸福感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4 16:43 , Processed in 0.00943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