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杜甫晚年近乎残疾,仍为生计四处漂泊,一首绝唱写尽人生凄凉悲苦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2:16: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杜甫晚年近乎残疾,仍为生计四处漂泊,一首绝唱写尽人生凄凉悲苦                                    

            

        2019-08-15 22:36                    


公元767年,即唐代宗大历二年,伟大的现实义诗人杜甫已经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此时的他本应在家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可是由于战乱破坏以及世道混乱,杜甫依然要为生计四处漂泊,尝尽世间冷暖。
当时,杜甫疾病缠身,近乎残疾,痛苦不堪。据史料记载,他患有很严重的肺病,痛风和糖尿病,左臂偏瘫,右耳已聋。因为没钱,他只能买一些廉价的中药维持生命。为了生计,公元768年,杜甫前往岳州投奔朋友。谁知,等他千辛万苦到达岳州以后才知道,他的朋友刚刚调任去了潭州。

无奈之下,贫困潦倒的杜甫只有寄居舟中,每天以野菜汤度日。秋冬的三湘大地,阴冷湿寒,他身上的衣服却早已烂得不成样子,缀满了补丁,其困苦真是无可名状。有一天,为了抒解愁绪,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写下一首千古悲凉之作,写尽他人生临终前的凄苦悲苦。全诗如下: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今天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岳阳楼。按理说,他的心情应该是高兴的,但是,并没有。因为在“今”与“昔”之间是一段非常遥远的距离,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家也在变。也许对于洞庭湖的向往,是他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梦。
而今,这个梦随着国家的战乱,人民的痛苦以及个人的悲惨遭遇,已经变得那么遥远而又凝重的。此时的他,无论如何都已经高兴不起来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在“昔闻”与“今上”之间,是一声听不见的长长的叹息,是诗人一生凄凉悲苦的经历。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此时的动杜甫虽然贫困交加,疾病缠身,但是他心中仍然满怀着一腔浓重的家国之情。他写“洞庭”只用两句,却雄跨古今,载誉万年。千载以来,唯有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可以与之媲美。
洞庭湖浩渺无际,茫茫一片,向东南伸展开去,把吴地和楚地分裂成了两块。它日夜不地的涌起波澜,仿佛日月星辰和大地都漂浮在上面似的。这两句诗在真实的视觉基础上,通过夸张的想象,构成了一个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在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即写了水面的广阔,又写了水的力量,真是令人震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诗写诗人的孤苦,但主要还不是对于个人生活困苦的身影,而是对于自己没有办法了解国家状况,似乎要被社会忘记的精神痛苦。联系起来看,前两句就绝非是单单写景,而是借写景物描写象征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整个国家就像漂在水面上一样起伏不定。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倚靠着岳阳楼,向北眺望,他即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是,在他心里,他却能想见了吐蕃入侵,长安危急和人民遭难的情景。可是,他却无可奈何,于是就禁不住老泪纵横。面对如此江山,谁能不起身世苍茫之感?谁又能对这悲慨与雄壮无动于衷呢?

此时写后不到两年,即公元770年冬天,杜甫便在湘江上的一条小舟中含恨而终了。去世以后,他的家人无力安葬他,只有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直到公元813年,他的孙子杜嗣业才从岳州把他的遗体搬运到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
杜甫的一生,无疑是凄凉悲苦的一生,然而杜甫的一生更是忧国忧民始终不忘国家不忘百姓的一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杜甫及杜甫的诗作,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及意义,永远不应该被人们忘却。
对于杜甫的一生,亲爱的读者朋友,你是怎么看待的呢?在现代社会,杜甫的诗作过时了吗?欢迎留言讨论。传播中国古典诗歌之美,需要你我的参与。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5 15:29 , Processed in 0.00767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