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埔四期第一的开国中将,蒋介石曾两次调他去当秘书,毛泽东的第一军事高参!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02:29: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黄埔四期第一的开国中将,蒋介石曾两次调他去当秘书,毛泽东的第一军事高参!                                                         2019-08-15 10:35                    

                          

郭化若被江泽民主席誉为“一代儒家”,是我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书法家兼诗人,曾任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军委一局局长,抗大三分校、炮兵学校校长,华野4纵政委、三野第9兵团政委、淞沪警备区司令员兼政委、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在红军时期,郭化若曾是毛泽东和朱德的军事高参,奉命组建了人民军队的第一个工兵队、第一个无线电队、第一所炮兵学校。抗战时期,郭化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进行军事理论和《孙子兵法》研究,成就卓著,被誉为我国《孙子兵法》研究的泰斗。毛泽东亲切称赞郭化若是“党内一支笔”,并请郭化若担任自己的军事教育顾问,称赞“古有孙子,今有郭子”。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军事高参

郭化若1904年8月1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个贫民家庭,1925年秋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1925年9月,郭化若随东征军讨伐陈炯明叛军。同年冬,郭化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初,郭化若以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留校担任炮兵第2队代理队长。由于成绩优秀,蒋介石曾两次调郭化若去当秘书,但都被他以“军人应当战死在疆场”为托词予以回绝。1926年11月,郭化若调任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炮兵大队第2队队长。

1927年11月,郭化若赴苏联留学,进入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1928年,当郭化若得知国内朱德、毛泽东井冈山胜利会师,工农革命发展形势如火如荼时,立即找到校长,要求退学回国。炮兵学校校长对郭化若要求中途辍学感到大惑不解,严厉训斥了他并罚他关禁闭。但郭化若的态度很坚决:“关禁闭也要回国!”

1929年春,郭化若到上海向党中央报到,主动要求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去。郭化若辗转到达福建龙岩,参加了朱德和毛泽东直接领导的红4军,被任命为红4军第2纵队参谋。在漳平战斗中,郭化若的军事才华初步显示出来。战斗结束当晚,他就被红4军前委任命为第2纵队参谋长,战斗中接任第2纵队队长。这时,红4军军部缺一个参谋处长。对人选问题,红4军前委十分重视。参谋处长是司令部作战指挥的具体负责人,在军首长身边工作,掌握着大量的核心机密,位置十分重要。根据毛泽东的建议,郭化若担任参谋处长,在毛泽东、朱德身边负责司令部的参谋工作和战斗文书起草工作。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之前的一天,毛泽东曾“考”过郭化若一次,赢得了毛泽东的表扬。毛泽东交给他一个任务:“目前我们要开九大,全面解决红4军中存在的问题,你能不能写个材料,分析一下原因,最好能提出点解决办法来。”为完成好毛泽东交给自己的任务,郭化若认真准备,熬了几个通宵。他把到红4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都写上了,列举了部队中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种种表现和危害,逐条分析了原因,建议军队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工作,加强军事训练,并提出办教导队或随营学校,培训班、排以上干部的建议。毛泽东看后十分高兴,连连称赞:“很好,很有见解,能力很强,当个师长不成问题。”这是郭化若第一次执笔为毛泽东写材料,给毛泽东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931年5月,红一方面军参谋长朱云卿因病住院,郭化若被任命为代参谋长和总前委秘书长,成为朱毛的军事高参。他以出色的参谋襄赞军机,是朱毛指挥作战、建设红军的得力助手,为建设和加强红4军、红1军团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组建人民军队第一个工兵队和第一个无线电队

1930年9月,红一方面军撤围长沙、回师江西途中,路过安源煤矿。在煤矿工人中进行筹款和扩大红军队伍的工作时,郭化若发现很多报名参军的工人会爆破,可以搞到很多炸药。他立即把这一情况向毛泽东、朱德作了汇报,建议尽早成立一个工兵队。毛泽东听后非常高兴地说:“打长沙要是有爆破组开路,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应当组织一些工人入伍,组建一个工兵队。”朱德也表示赞同。毛泽东、朱德立即决定由郭化若负责组建一个工兵队,编在直属队,由郭化若负责。10月4日,在攻打吉安城时,工兵队的同志们冒着敌人的炮火,架设云梯,爆炸敌碉堡,打得国民党士兵惊呼红军一夜之间有了新式武器。吉安城被攻下。10月7日,140余名矿工连同携带的炸药、雷管、锹镐等,编为红1军团工兵队。从此,红军队伍中正式有了工兵。

在担任参谋处长期间,郭化若发现参谋处里缺少电台、地图等装备,这些器材对于提高军事指挥效率无疑十分重要,于是他下令若缴获电台应妥以保存。在1930年11月龙冈之战中,红4军缴获一部被破坏的无线电台,俘虏了10名电报员。郭化若随即组建了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队,成为我军建立无线电通信和技术侦察的起点。在郭化若直接领导下,无线电队还负责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等新闻媒体发布的消息,并把这些消息加以编排,用蜡板刻印上报。郭化若还为这份油印小报题写了报头:“参考消息”。从此,打破了中央苏区因为很难看到报纸而消息闭塞的局面。这是郭化若为红军电信建设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1931年5月底,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到达福建建宁后,郭化若立即报请方面军首长批准,以第一、第二次反“围剿”中缴获的电台及俘获的报务员为基础,组建了红一方面军无线电大队。另外,还组建一个侦察台,负责对国民党军的无线电侦察工作。为加强对无线电大队的领导,根据郭化若的建议,在留用被俘的无线电技术人员的同时,还分配由红军自己培训的报务员参加收发报,选调红军中优秀的政治干部担任各分队的政治委员,建立了领导核心。这就保证了红军无线电通信在政治上、技术上的可靠性。鉴于国民党军无线电通信泄密的教训,郭化若从无线电队建队开始,就制定了有关无线电通信的一系列保密措施,建立了红军独特的无线电通信制度,奠定了红军无线电工作的基础。毛泽东对郭化若十分满意,夸奖说:“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军事天才!”

1932年7月,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打击,郭化若调到红军学校任教。当时红校校长何长工并没有对郭化若另眼相看,而是把他当作教学骨干,让他在教学中发挥作用。1933年11月7日,红军学校改为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后,郭化若担任红大总教官。1941年10月,郭化若接任“抗大”三分校校长。同年11月,党中央决定以“抗大”三分校为基础组建八路军军事学院,郭化若任教育长。在这些院校工作期间,郭化若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先后担任过防空、参谋业务、炮兵射击等科目的教学,深受学员喜爱。

毛泽东亲自提名的延安炮校创始人

1944年11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和副司令员徐向前代表毛泽东主席同郭化若谈话,要他担任延安炮兵学校校长,全面负责该校的组建工作。毛泽东认为,郭化若是校长的最合适人选。他1925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入苏联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加上他又是经过长征的老红军,中央派他来担任延安炮校的校长,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郭化若深感责任重大,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圆满完成组建任务,为尽快培养炮兵干部作出贡献。当贺龙提出半年内开课并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坚定地表示:争取3个月开课。

延安炮校虽然可以依托八路军炮兵团的家底,但还是远远不够的,从工作、教学到生活,都存在许多困难。在当时的条件下,白手起家办炮校,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缺少教材、器材的矛盾相当突出。为达到尽快建校、尽快招生、尽快开课的要求,郭化若不顾有病,与学校其他领导一起,迅速投入紧张的筹建工作。大家抱定“宁可自己瘦几圈,也不让工作受损失”的决心,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他们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大到教学计划,小到教具模型,都靠自己研究、制作。单就教具一项,制作任务就相当繁重。除了准备教学用品外,还要开荒种粮、种菜。这些困难的克服,只有靠拼搏,靠艰苦奋斗。郭化若在率领大家组建炮校过程中,除了进行周密的计划和运筹外,自己还身体力行,经常和大家一起加班加点,深得大家的赞扬和尊敬。

◆1939年11月,郭化若(左一)与滕代远、曹祥仁、王诤合影。

在郭化若的全面组织下,炮校组建工作进展迅速。从领受任务到延安炮兵学校宣布成立,只用了1个月,到完成招生、编队及开课准备工作,只用了3个月。1945年3月15日,延安炮兵学校正式开课,人民军队第一所炮兵专业学校在南泥湾宣布诞生。郭化若任校长,原炮兵团政委邱创成任政治委员。炮校组建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凝聚着郭化若的心血。贺龙在听取了炮校组建工作汇报后,赞扬郭化若说:“你是大大的功臣。”

由于过度劳累,没等到“七大”开完,郭化若就病倒了。以后,郭化若另有任用,再没有回到延安炮兵学校。延安炮校为我军培训了第一期1000名学员,分配到五个炮兵团担任各级骨干。炮校机关和其他学员,于1945年5月奔赴东北,作为东北炮兵的基础。延安炮校被誉为“人民炮兵的摇篮”,郭化若功不可没。

郭化若奉毛泽东的指示研究军事战略,卓有建树

1936年6月,郭化若被组织派到“红大”二分校(庆阳步校)任教育长。他不仅为我军培养了大批军政技术人才,而且作为毛泽东的军事教育顾问,还按照毛泽东给他的“要注意总结军事教育经验”的指示,潜心研究军事教育理论,写出了《关于部队军事教育的一点意见》《教学法》《炮兵科军事教育的教授法》等军事教育论文。其中《意见》一文,是1937年7月郭化若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集中体现了郭化若军事教育思想,进一步充实了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毛泽东在给郭化若的回信中“仍请你对军事教育做我的顾问(先生)”。

1937年9月初,郭化若进入中央党校学习。9月5日,毛泽东给郭化若回信,对他在7月的信中提出的观点表示赞同。12月27日,郭化若在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被毛泽东留在身边工作,担任军委编译处处长。毛泽东亲自安排他的住处,把他安排住在“抗大”校长室,并交代说:“住得宽一些,是为了给你一个好的写作环境。我们要向全国宣传抗日,你要多写一点文章。”当时延安的居住条件很艰苦,毛泽东的关心让郭化若感到不安,于是更加努力地工作,完成毛主席交给的各项任务。

战略问题是毛泽东思考中国革命的重点问题之一,郭化若奉命进行了战略问题研究。1937年12月28日,毛泽东召集罗瑞卿、萧劲光、刘亚楼、郭化若等人召开了一次战略问题座谈会。会后,毛泽东要郭化若将大家的发言整理一下,就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拟一个写作提纲,并说准备组织力量出抗日战争丛书,由他担任编辑。当天夜里,毛泽东托秘书叶子龙给郭化若送来信,要求郭化若不要做别的事情,而“专注于战略问题的研究及编辑部事务,务把军事理论问题弄出个头绪来”。

毛泽东的信让郭化若心潮澎湃,他跑遍了延安城内各个学校和图书馆,查找资料。与战略有关的书籍都找来了,但仍感到不足。他抓紧时间写好《抗日游击战争一般战略问题》的提纲,并写了头几章。在提纲中,郭化若重点论证两个问题:一是游击战争是否有战略问题。郭化若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不只是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更主要的是外线独立作战,因此,一举一动牵动着抗战全局,必须放到战略上加以考虑。二是抗日游击战争究竟有哪些战略问题。郭化若认为,政治上依靠群众,军事上主动、灵活与积极;游击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只能从战略上配合正规战;必须自主地、适时地向运动战发展,必须建立根据地,必须有战略防御和反攻;必须解决好各级指挥关系等等,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郭化若不仅初步掌握了马列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且逐步运用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来指导其军事理论研究。抗战初期,郭化若进一步将辩证法引入军事研究领域,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战术的基本方针》《日本的速胜论为什么必将失败》等军事论文,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1941 年,郭化若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了《军事辩证法之一斑》一文。1949 年,郭化若的《军事辩证法》在上海新群出版社出版。毛泽东对此十分赞赏:“用唯物辩证法来说明军事问题,大有文章可做。”这部论著是自毛泽东提出军事辩证法的概念之后,最早的一部军事辩证法理论专著,是对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郭化若成为我军研究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第一人。

1938年8月,郭化若调任负责作战的军委一局局长。郭化若要求机要科要保存好毛泽东起草的文电稿,认为这是宝贵的历史文献,应该永久保存下来才好。除了准确掌握全国各战略区的情况、起草各种作战文电之外,郭化若还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创办与负责主编《八路军军政杂志》。这是八路军办的第一本杂志,是八路军总政治部的机关刊物。

1939年1月至1940年2月,中央军委在延安抗大办了第一期参谋训练队,共有学员130余人。为表重视,毛泽东特派郭化若主授战略学课程,并对希望他主授战略学课的训练班负责人说:“你们放心,郭化若授得不亚于我。所谓‘不亚’,就是和我差不多甚至超过我!”郭化若善于运用启发式、形象化的教学方法,讲课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很受学员们的欢迎。他是一员儒将,不仅能指挥打仗,在军事理论上也很有造诣,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因此,同学们都很尊敬他,也愿意和他亲近,向他请教。

◆1948年,郭化若(右二)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政委时与陶勇(左一)、韩念龙(右一)等在一起。

在1955年担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后,郭化若仍然设法挤时间致力于军事理论的研究,在报刊上不断发表理论文章。郭化若的理论著作,始终保持一个主要特点: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探讨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既忠实地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又为丰富这一思想宝库作出自己的贡献。

郭化若是国内研究《孙子兵法》的泰斗

毛泽东军事思想既是马列主义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相结合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遗产,尤其是《孙子兵法》的运用和发展,继承和创新。从这部“中国古代第一兵书”里,毛泽东不仅吸取了丰富的军事理论营养,同时也获取了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哲学思想的养料。

但是毛泽东的工作太忙了,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系统的研究。作为毛泽东军事高参的郭化若,承担起了这个光荣的任务。1937年10月忻口战役的失败,引起了毛泽东的深思。郭化若有一次给毛泽东送电报时,毛泽东边看电报边说:“国民党中的顽固派,花岗岩脑袋,能不打败仗吗?化若同志,你能不能写点古代兵法的文章,宣传点运动战思想。对国民党军的长官,搬古代兵法,他们懂,听得进,讲马列、讲唯物辩证法,他们听不进。”毛泽东还交代说,应深刻研究孙子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哲学思想,以及孙子以前的兵学思想,然后对《孙子兵法》本身作研究,才能深刻地理解《孙子兵法》。

为了落实毛泽东的指示,郭化若相继写出了《赤壁之战及其对民族抗战的启示》和《齐燕即墨之战的初步研究》两篇重要论文,发表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宣传了团结抗战,转败为胜,争取抗战胜利的思想。许多国民党将领看了郭化若的文章后无不感慨,有的竟直接给杂志编辑部写信说:《赤壁之战》《即墨之战》等论文读后“令吾深省”,文章可谓“切中时弊矣”。在此之后,郭化若开始潜心研究《孙子》并准备撰写论文。

毛泽东对郭化若的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要求他吸收《孙子》中的有益战略思想,批判地接受其对战争指导的法则,以新的内容去充实。根据毛泽东这一精辟指示,郭化若潜心研究,撰写了长达4万余字的论文《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郭化若的这篇文章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并让他在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讲演。后来这篇文章分三期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被称为“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评价《孙子兵法》的理论专著”。

1973年12月,毛泽东要郭化若对他所著的《孙子今译》写一个“批判吸收性的序言”,重新出版。1978年,郭化若又对《孙子今译》进行了改版,在1980年又出版了《孙子译注》,并且写了长篇前言,对《孙子兵法》作了详细的评介。在这篇前言的末尾,他特别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军事技术上发生的重大变革,既反映了郭化若对军事理论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也寄托着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对后人的殷切期望。郭化若在我国开创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孙子兵法》的先河,由于他既有丰富的战争实践,又有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再加上他有较高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水平,因此他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郭化若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是对军事理论的一个巨大贡献,被认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孙子兵法》研究专家,被誉为研究《孙子兵法》的泰斗。

从“二老带一新”到“一老带二新”:郭化若在淮海战役期间的创新

1946年7月,郭化若离开了工作生活十年的延安,就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郭化若根据领导民兵工作的体会,提出在民兵中开展立功运动,对鼓舞士气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是“人民自卫战争中的一个创举”。1947年8月,郭化若经渤海区赶赴第6纵队就任副司令员,在河南漯河地区进行土改教育、诉苦教育和“三查三整”新式整军运动,使部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1948年8月,6纵在山东济宁地区休整。休整期间,郭化若代表纵队党委作了题为《从六纵队豫东战役作战看今后战术改进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他从豫东战役的实践体会出发,展望解放战争第三年华东、中原战场形势,就人民解放军的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攻坚战、阻击战、指挥工作与指挥关系等问题,作了系统和详尽的报告。特别是对战争发展到敌我双方大兵团交战时经常会出现的大规模平原村落攻坚战中的一些问题,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改进战术的意见。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看了这个报告,大加赞赏说:“这是我很少看到的高水平的总结,可谓高屋建瓴啊!”

9月,郭化若调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在淮海战役期间,鉴于部队连续作战伤亡较多,兵员无法及时补充,郭化若根据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的指示和当时急剧变化的政治军事形势,提出了大胆放手补充国民党军俘虏以充实连队,同时大力加强连队溶俘工作的意见。在淮海战役发起不久后召开的一次纵队政治工作会议上,与会人员对能不能突破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原先关于“二老带一新”(即两个老兵带一个新兵)的规定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郭化若根据在部队调查的情况作了发言,他说:“这次战役中俘虏兵的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很多都是新抓来的壮丁,老兵痞少了。经过诉苦和两种军队对比的教育,他们觉悟得很快,掉转枪口就打蒋介石。现在形势和两个月前大不相同,济南、郑州、开封、长春、沈阳一个个被我们夺取了,他们觉得跟蒋介石没有出路,相信共产党一定会解放中国,过来了就不走了。我们观察问题,要着眼于新出现的情况。‘二老带一新’是根据过去情况规定下来的,现在情况起了变化,规定能不能作些改变呢?”

为了统一认识,郭化若让大家先分头下去作深入调查。两天后再集中讨论时,大家的意见就一致了。事实说明,不少连队早就突破了“二老带一新”,不仅“一老带一新”的连队能照样打胜仗,“一老带二新”的连队也能打胜。俘虏来了,只需三四个小时,分清是官还是兵,是战斗兵还是勤杂兵,再进行简短的入伍教育,就可以分到班里去,很快就能投入战斗。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4纵政治部草拟了《关于即俘即补、即教即战的指示》,经郭化若审定后,又经纵队党委一致同意,由郭化若亲自将这份指示草稿带到野战军政治部,向华东野战军前委请示,获得同意后立即电话告知纵队政治部下发执行。

1949年2月,郭化若任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政委、党委书记。郭化若1955年5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3年12月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郭化若受到人们的尊崇,还由于他真诚正直的人格,温文儒雅的风范。在军事科学院工作时期,有一次,助手吴如嵩帮他写一个材料。但郭化若看后几乎全文作了修改,只剩下几个字。吴如嵩说:“郭副院长,稿子您几乎全都改写了,何必勾来划去留这几个字,您老多费事啊!”郭化若笑着说:“我这是从毛主席那里学来的,这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有一次,我看到毛主席修改别人一篇文章,有一页改得只剩一个‘的’字还保留着。”1982年,郭化若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1995年11月26日,一代儒将郭化若病逝,享年91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4 06:16 , Processed in 0.00847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