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寄子由》组诗中的石佛山和尔家川在四川眉山还是在徐州?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00:23: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寄子由》组诗中的石佛山和尔家川在四川眉山还是在徐州?                                    

            

        2019-09-14 18:53                    

                          作者:刘永

自从北宋熙宁二年(1069),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离开四川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踏上故乡的土地。然而,兄弟俩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他们盼望着总有一天能够辞退官职,叶落归根,回到家乡安度晚年。
这种情感在苏轼的《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组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南京”即应天府,为宋朝设立的四个京城之一,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元丰二年(1079)正月,苏轼出任湖州知州,他离任徐州,顺道去商丘看望弟弟苏辙(字子由),途中写诗五首,寄给苏辙。其中第五首写道:
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秔稌。
山泉宅龙蜃,平地走膏乳。异时亩一金,近欲为逃户。
逝将解簪绂,卖剑买牛具。故山岂不怀,废宅生蒿穞。
便恐桐乡人,长祠仲卿墓。
诗中提及的“石佛山”和“尔家川”到底在哪里?让人颇费思量。

(一)梦回故园,魂牵家乡
苏轼在徐州可谓政绩斐然。前年,他带领徐州军民抗击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水,得到了徐州百姓的交口称赞。苏轼与徐州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也渐渐爱上了这方水土。可惜,他的施政方略才刚见成效,就不得不离开。
苏轼一路上心事重重,惆怅满怀。一方面感叹岁月易逝,人生苦短,世事反覆,官场险恶。另一方面又依恋徐州的风土人情,进而产生了辞去官职,脱掉官服,买地置产,归耕田园的强烈愿望。
苏轼打算辞去官职,家乡眉山的田园无疑是他的最佳归属地。然而,离开家乡整整十年了,祖传的老宅想必已经破损荒芜,长满了野草。看来,一时半会,故乡是回不去了。
苏轼担忧自己会象汉代的官员朱仲卿一样,死后没能葬在故乡,而是葬在他曾居官的异乡。

诗中的“仲卿”典故出自《汉书循吏传▪朱邑》。朱邑,字仲卿,初为桐乡(今安徽桐城)小吏,掌管诉讼和赋税等事务,他廉洁奉公,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朱邑后来官至朝廷大司农(相当于财政部长)。他在病重的时候,告诉儿子:“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朱邑死后,他的儿子没有把他葬在家乡,而是葬在了桐乡。桐乡的老百姓果然非常敬爱这位父母官,为他建立了祠堂,每年都隆重地祭祀他。
何处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园呢?苏轼在前面的诗中说到:“归耕何时决?田舍我已卜”。苏轼告诉苏辙自己已经看中了一块土地,打算买田归耕,这块地就位于“石佛山南路”、山下的“尔家川”。

(二)顾此失彼,误会百年
巧的是,在苏轼故乡眉山有一座山就叫“石佛山”,山下还有个场镇过去叫“石佛场”,如今已改名为“三苏场”,传说这里是苏轼家族的祖居地。在石佛山南边与三苏场之间有一片平坦的山间河谷地,《眉山县志》(民国版卷一)记载云:“石佛山,治西,山半有石佛像。东坡寄子由诗:‘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指此。”
莫非,苏轼真的要到眉山的石佛山下去买田地?
按照《眉山县志》的意思来理解,苏轼诗中接下来那句:“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秔稌”。这“尔家”就是“你家”,你家也就是我们家的意思。苏轼说,石佛山下是我们家的田地,那里有千亩良田可以种下优质的稻米。如此解读,总让人感觉差强人意,前后意思也不连贯。
既然这片土地是苏家的私产,还需要去勘察、购买吗?兄弟二人已经十年没有回过故乡,他们又是怎么知道眉山当地“异时亩一金,近欲为逃户”呢?(逃户:指为逃避赋役,流亡外地而无户籍的人。)

好在苏轼、苏辙兄弟感情深厚,可谓文坛知己,二人经常诗文酬答,相互唱和,他们的诗文完全可以进行参考、比校。果然,在苏辙的《栾城集》中也有《和子瞻自徐移湖将过宋都途中见寄五首》(宋都即南京商丘)。把苏辙的和诗与苏轼的诗对照一看,笔者不禁哑然失笑。
苏辙的和诗第四首写道:“欲买尔家田,归种三顷稻。因营山前宅,遂作泗滨老。”苏辙把苏轼笔下的“尔家川”称作“尔家田”,很显然,这“尔家”是“尔姓人家”的意思。“川”指田地,“尔家川”实际上是个地名。苏轼告诉弟弟苏辙,自己准备在徐州石佛山下的“尔家川”买田三顷,还要在山前修房,定居下来,做一个快乐的“泗滨老人”。
苏轼的诗句里根本就没有回眉山买地的意思。

从苏轼后面的行程分析,也能知道他计划在徐州买地的原因。苏轼到达商丘后,与弟弟苏辙商量买地事宜,苏辙表示全力支持。只是还未等到卖地人家的回信,过了十来天,苏轼就不得不匆匆赶往湖州赴任。
路过灵璧,苏轼写下《灵壁张氏园亭记》,文中他再次表达了自己退隐徐州的心愿:“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泗水之上”典出《吕氏春秋》:“泗上为徐州”。在苏轼心目中徐州已经是他的第二故乡,他不忍心离去,打算买田归耕,终老于此。
这样,他就可以年年“幅巾杖屦”,往来于灵璧,走亲访友,尽享暮年之乐了。

(三)苏轼的诗文让“石佛山”美名四扬
如此看来,这苏轼笔下的“石佛山”也必定是徐州的“石佛山”,而不是远在千里之外苏轼老家眉山的石佛山了。
就在两年前,熙宁十年(1077)苏辙曾经到过苏轼担任太守的徐州,逗留一百多天。期间,兄弟二人在工作之余,一起结伴而行,游山玩水,瞻仰当地名胜古迹。徐州周围的名山大川被他们游历殆尽,徐州秀丽的景色常常让他们流连忘返。他们一路讴歌,在当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轻帆过百步,船底惊雷翻。肩舆上南麓(云龙山位于徐州市区南部),眼界涵川原。”,登高远望,徐州风光尽收眼底。
正因为苏辙对徐州山水方位也是熟悉的,苏轼才在诗中非常直白地给他指明了买田地点:“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秔稌”。“尔家川”就位于徐州连接宿州的官道旁边,那里泉水潺潺,稻田万亩,风景如画,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过去,这里的土地要价奇高。近期,地主们为逃避沉重的赋役,纷纷低价抛售。低廉的价格,连贵为太守的苏轼都为之砰然心动,这也可能是苏轼决意在此买田归耕的原因之一吧。

徐州的“石佛山”即云龙山,位于江苏徐州市区南部,因常有云气蜿蜒如龙,故称之。云龙山东岩石峰围绕,上有兴化寺,寺内有大石佛,石佛为半身坐像,高约十公尺余,系北魏晚期依山崖巨石雕凿而成,所以云龙山也叫“石佛山”。
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云龙山上的道人张天骥结为好友。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他养了两只仙鹤,每天清晨他都在山上的亭子内放飞仙鹤,亭因此而得名。
元丰元年(1078)秋,苏轼写下了著名的《放鹤亭记》,文章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赞赏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塑造出一个仙风道骨、超凡脱俗的隐士形象。《放鹤亭记》文辞优美,情景交融,脍炙人口,后被选入《古文观止》,也让云龙山和放鹤亭从此扬名天下,成为旅游胜地,而云龙山的别名——“石佛山”反倒很少有人提及了。

《放鹤亭记》最后两句“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虽为描写呼唤仙鹤回归的模拟场景,却抒发了作者盼望摆脱官场纠葛,回归家乡,躬耕田园,自由生活的美好愿望。他的呼唤,也常常被那些流落异乡、思念亲人的游子们引用,反复咏叹。“故山岂不怀,废宅生蒿穞。”
此时,老苏已逝,大苏、小苏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土,思念亲人。
然而事与愿违,徐州的土地终究没有买成。从徐州到湖州,等待苏轼的是更加险恶的政治风浪。

【作者简介】刘永,四川绵阳人,现为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时有诗文发表于报刊,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5 19:45 , Processed in 0.00774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