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青岛的童年,都吃什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29 01:48: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老青岛的童年,都吃什么?                                                         2019-09-28 23:01                    

                          

本文编辑摘选自王灏远先生《西镇感旧录》,一部20世纪70年代的青岛平民笔记,一本送给自己的书,聆听老青岛的故事,一份送给爸妈的礼物,重温儿时的记忆。

撰文/©王灏远

编辑/©喻然

小时候冬天会在炉子上烤馒头片。从瓦罐里挖一勺子白色的猪大油,抹在烤得焦黄,还有些烫手的馒头片上立即融化,再撒上些盐粒,咬一口特别的香。现在这样吃,怕是再找不到这样的感觉。

  

我很小的时候挂面似乎不太多见,面条都是自家的手擀面。后来红旗电影院旁的小院子里有了一家机械压制鲜面条的加工点,用等量的面粉和一点儿加工费就可以换成鲜面条。面团放进机器很快变成整齐的长条,经过模具碾压又成了粗细均匀的面条;穿着白工作服的工人按照一定长度,一把把薅下,孩子们看着觉得很好玩儿。我小时候也很愿意去压面条。

  

姥姥让我去时,总是把称好的面粉放到面袋子里,再把面袋子搁到箢子里(箢读:yuān。箢子是一种用藤条编成的很密实的篮子型器皿,那时家里多用它盛馒头)。对我这样的孩子来说,去压面条更重要的是欣赏压面条的过程。欣赏够了,然后再挎着放面条的箢子回家。

这种面条久煮不烂、很有嚼劲儿,即使做清汤面也非常好吃,可惜现在没有了。

  

大表哥曾经在肉联厂锅炉房工作,锅炉房里有单独的浴室,我和哥哥小时候偶尔也会去他那里洗澡。洗完澡,大表哥常留我们在那里吃午饭。他会买回一小盆儿白菜炖猪下货,记得里面有猪肺、猪肠子、猪脂渣什么的。现在这些东西怕是摆在面前我也吃不下;但当时感觉太好吃了,并且特别羡慕在肉联厂工作的人。来家后总惦记那个味道,也常炫耀。被父母知道了,父母觉得去人那里洗澡还要让人破费,不允许经常去了。

四川路上的4811厂是一个从事军舰修造的兵工厂,也是我小时候常去的地方,很喜欢看那里正在维修的一些不大的军舰。

我家一位亲戚在那里工作,夏天他们厂发高温福利的时候,她经常来我家,让我带上空暖瓶去他们厂装一暖瓶清凉饮回来。三伏天喝下那沁人心脾的清凉饮,用现在的话说:“真叫一个爽!”有时还会给我家送来好多他们厂自制的冰糕。那冰糕把子长长的、歪在一侧,糖红色上一层薄薄的冰霜;咬一口像嚼块甜甜的大冰碴子,当时感觉很好吃。但有时冰糕会是苦的,估计糖精放多了,或者没搅拌均匀。

  

六七岁的时候,母亲带我和哥哥到李村路上的青岛电影院看电影,母亲给我和哥哥在旁边的小铺里一人买了一瓶绿色瓶子装、橘红色贴的崂山汽水,就是现在崂山可乐的前身。那是我第一次喝汽水,并且第一次知道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好喝的东西,所以一直记得那时的味道。

过了几年,母亲单位夏天的高温福利会发一箱崂山汽水,但大人只允许我们每人一天喝一瓶,总觉得不过瘾。记得当年在中山路工艺美术服务部楼上锁着的冰柜里有可口可乐,好像要用外汇券买,根本不敢奢望。

后来在外地求学,喝到当地的橘子汽水,我常和同学说,这个味道比我们青岛的汽水差远了。工作以后,也许真的是儿童少年时代缺了,所以有了报复性的消费,夏天几乎是崂山可乐手不释瓶。直到前几年查出肾结石,大夫说和我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这才改掉了这个习惯。

  

高粱饴是青岛的特产,当年小铺里卖2分钱一块儿。发红透明的软糖上带着白色的糖霜、甜中略带咸,非常好吃,是我们小时候很渴望得到的东西。“饴”字常有外地人误读成“胎”字。邻居一位从农村来的小伙伴儿就曾经很认真地问我:听说青岛有种糖叫“高粱胎”贵不贵?他想给同村的小伙伴儿捎些回去。逗得我们一帮小伙伴儿哈哈大笑。

姥姥一辈子很过日子,她做菜时放的那一星半点儿油聊胜于无,基本是炖出来的,没什么滋味。我父亲擅长烹饪,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他用简单的食材做出了很多美味,让我至今想起唾液腺都有强烈的反应。

那时最盼着父亲周五休息的那一天,我们可以改善生活。当年供应的粮食细粮粗粮各一半,父亲在家休息的那一天基本吃细粮。规律是:一个礼拜五吃大米饭、下个礼拜五吃包子、下回吃打卤面,再下回吃饺子。现在的孩子可能不理解,但这确实都是那个时代的好饭。

  

父亲做的好吃的从小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做的熏鲅鱼咸甜适中,连鱼刺都香酥入味;凉拌海米芹菜脆爽可口,回味绵长;香炸肉片外焦里嫩,肥而不腻。还有熘肝尖儿、炒腰花、糖醋鱼、豆腐卷子、香炸肉丸、鱼汤锅贴、黄花菜鸡蛋肉丝面等等。另外,父亲包的馄饨、做的疙瘩汤、煮的面鱼都特别好吃,尤其那汤的味道特别鲜美。不是吹牛,应当超过现在一些饭店的味道……

父亲会炸油条、炸馅饼、做油炸糕,味道和饭店做的没什么两样。父亲还擅长粗粮精做,做过白面和地瓜面相间的馒头、地瓜面包子,尝试过用玉米面加碾碎的芋头做饺子皮包饺子;还做过剁碎的熟地瓜干和红豆沙混合的豆包,甜甜的,特别好吃。

父亲的烹调水平不亚于专业厨师,不仅在自己家,其他亲戚家聚餐时,掌勺的也常常是父亲。因为他的厨艺声名远播,好几次有人请他去做婚宴的大厨。

在给大表哥做婚宴厨师时,还发生了一个插曲。婚宴头几天邻居家吵架,我父亲好心去劝架。在那家人的集体混战中,猛然被那家暴脾气的老人扔出的痰盂砸中脑袋,流了好多血,邻居赶紧给他包扎。那家人的混战总算是平息了,但去给人家当婚宴厨师,脑袋上却顶了块白纱布,会让人觉得不吉利,这让父亲感到很懊恼。临时换人来不及了,好在是至亲,人家也不在乎,父亲只好硬着头皮、戴个帽子去了。

偶尔想,如果父亲当年开个饭店一定会顾客盈门,可惜当年没这样的机会。后来有机会了,他也老了。

父亲过世很多年了,经常想起他在艰苦的年代、在我儿时让我享受到了人生美好的重要部分――舌尖上的美味体验。

一年夏天,母亲带我参加单位运动会。会上发了一瓶标签全是外文的玻璃瓶装水,喝了一口觉得味道很怪异,直皱眉头。旁边的一位叔叔也尝了一口,又吐了出来,吼道:这是什么水?怎么一股马尿味儿!现在想想那一定是白花蛇草水。不过也很奇怪,人的味觉有时也会发生变化,现在我倒是挺喜欢白花蛇草水的这种味道。

  

作者简介:王灏远,青岛人,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资深地产职业经理人、策划人,自由作家。所著《西镇感旧录》一书以随笔的形式,用简洁诙谐的笔调,如时空穿越般向人们再现了20世纪70年代老青岛、老西镇鲜活而真实的市井生活长卷。

文中图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编辑添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5 17:33 , Processed in 0.00877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