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些坑爹的书法入门课,你中过几招?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03:06: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那些坑爹的书法入门课,你中过几招?                                                         2019-11-30 21:00                    

                          

这里谈的,都是民间或普通学校、培训班教授入门者的各种问题;专业院校及专业人士的书法教学,并不在讨论之列。

如何执笔

学书法的第一课,往往要教执笔。有些老师有一套教法,如五指执笔、指实掌虚、掌心要容下一个鸡蛋,笔杆要正对鼻尖,距鼻尖一尺左右。要捏得紧,从上面突然一拔,要拔不动等等。这些说道,其实有些几百年前就被人诟病,不知为何还在民间流传。

关于怎么执笔,魏晋人、唐人和现在人完全不同。现在的五指执笔法,是宋代以后才渐渐兴盛起来的。此前都是三指执笔,就像现在拿钢笔、铅笔一样。现在常学习的唐代楷书,都是用三指执笔法写出来的。执笔既无定法,又何来后面那一大套东西?

写经罗汉图执笔法

日僧空海所传唐人执笔法

我在琉璃厂碰上一位老先生,留一部白胡子,很有一番大宗师的气派,见了我就说:“看你一拿笔,就知道你一辈子学不会写字了。”然后说了一大通云山雾罩的理论。这等傲慢,让人很肃然起敬,其实这位是个跑江湖的,琉璃厂尽多。启功先生就说:“怎么方便怎么拿。使筷子难道还有使筷子法么?”这是真正的明白人。更何况夹豆腐要轻,夹排骨要重,夹面条要绕,夹花生要撮,从没有听说有人总结出一套“用筷法”教给小孩子。小孩子若吃饭前先背一通用筷法“豆腐夹法,至柔至灵,持一羽而似重,举泰山而若轻。手与菜合,意与神凝。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排骨夹法,用腕沉雄。批节导隙,汤汁沥清。实在夹不上,戳一下也成”,恐怕这辈子吃不成饭了。由此观之,学写字前若先教一套“执笔法”,实在是骗人的玩意儿。不过是喜欢按照书上的执法拿笔,就那样拿;喜欢用拿钢笔铅笔的姿势拿笔,就这样拿好了。

如何写笔画

这大概是书法教育中最坑爹的内容。字帖上往往印有一些空心的笔画,里面有如何行笔的路线示意图,它要求中锋行笔,如何起笔,如何藏锋,转折的时候如何上去再下来。看上去很高大上。上世纪很流行,现在居然还印在一些字帖上。照我说,没有比这个更坑爹的了!我小时候研究过这些路线图,甚至还诚惶诚恐地照着它写,不敢越雷池一步,可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像。事实上,这种示意图本来就是臆想出来的,大概都是晚清或民国以后的人搞出来的。在宣纸上写大字,或许用得着;临摹原帖,那是半点用都没有的。

坊间所传的各种笔画路线图

坊间所传的各种笔画示意图

在中华书局内部的一个小范围讲座交流中,我曾让大家猜:著名的颜真卿《多宝塔》、柳公权《玄秘塔》、集王羲之《圣教序》,原碑上的字约有多大?有的同学比划一个杯口大,有的同学比划一个烧饼大,更有甚者,有的同学比划出一个盛菜的盘子大。实际又是什么样呢?

下面这几张图片,是我在西安碑林现场拍摄的原碑(原碑上都有玻璃罩着,并没有直接接触文物)。下图的左边的对比物,是一张宾馆的门禁卡,和普通的银行卡、信用卡一样大,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一张信用卡纵向可以绰绰有余地装下《多宝塔》的三个字,《玄秘塔》的两个字,集王《圣教序》的四个字,后面的两个隶书碑,不考虑原碑字距的话,一张信用卡也能装下三四个。这里要说明的是,古人即便有放缩技术,也不会在这种场合用,所以这几块碑上的字,就是书家笔迹的原大。

颜真卿多宝塔碑原碑实际大小

柳公权玄秘塔碑原碑实际大小

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实际大小

汉代隶书实际大小1

汉代隶书实际大小2

列位看官,不妨拿出钱包里的信用卡,用今天字帖上运笔的路线示意图在上面写三个颜柳大楷,或者四个王羲之的《圣教序》(若写两行就是八个!),或三四个汉代的隶书。您觉得能转的开写的下么?事实上,那些同学都只看过今天的字帖,或者今天人临写的字。所以才想当然地认为,唐楷或者“大楷”一定很大(隶书也一定很大)。用这种运笔法,即使能写出字来,也只能叫“清楷”、“民国楷”或“共和楷”,决不是真正的“唐楷”。

这样小的字,如何还能气定神闲的起笔藏锋,裹来描去?很多起笔就是拿笔一砍,方头就出来了;很多末尾就是用笔一带,圆头就出来了;点也是如此,用笔头一按,一个点就出来了,沾纸就走,难道还要像路线图那样给这个点擦一下屁股吗?观察许多影印件,也可以发现,真的书家写字并不是传说中那样笔笔中锋,即便是楷书,也是偏侧皆有的。若是都像示意图那样写字,那些唐代大家累也累死了。我们今天临帖,若实际大小有困难,也只应比原帖稍微大一点,仔细揣摩原帖的笔画,就知道那些空心的路线图都是欺人之谈了。

如何写间架结构

有些老字帖把原碑上的字按不同的间架结构归类,相似的放在一起,按我说,也是坑爹的一种。现在仍然有字帖在用。当然,把字形总结为天覆式、地载式、上包下、下包上……并没有错误,而且还有助于分类研究字形。

某老字帖的间架结构

但是,看上去很美很牛B很高大上的东西,就一定合用么?一定适合教初学者吗?我看也未必。我媳妇说,她小时候上书法课,上午写一大堆問、聞、門、悶,下午写一大堆国、图、团、因,烦都烦死了,以至于对书法很抵触,反倒是她姥爷在家天天写字,她跟着东戳戳西抹抹,才有兴趣。初学者和小朋友,兴趣是第一位的。其实何尝是初学者呢?就算是习练有年的书家,若没有了兴趣,他写字也只是完成任务,味同嚼蜡了。也亏这些编字帖的作者,有一种天然会“冷群”的能力,怎么麻烦,怎么无聊,他就怎么编,好像和趣味、体贴、生动这些词有大仇似的。能把这么多相似的字找出来放在一起,也实在是本事。这种字帖照我看,都是把一个个的大美女肢解了,手放一堆,脚放一堆,头放一堆,是一种极残忍极煞风景的做法。这些美女再漂亮,对着这些残肢断手,如何能提起兴致来!

为何有这些玄之又玄的执笔法、点画法、间架法,在我外行的眼里看来,大概都是近代书法教育一种刷存在感的行为。举凡不高明的文史专业的论文,不管谈什么问题,开头中国一定要追到孔子,外国一定要追到柏拉图,先写上一大堆有的没的废话,才开始他的实际内容,然后不几页就结束了。江湖上有句话,叫“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无论算卦、看相、跳大神、卖假药,都适用,正是道破个中玄机。

对于书法也是的,人们的心态往往是:简单的一定不牛,复杂的一定牛。几句话能说明白的一定不牛,叠床架屋、看上去很科学很有层次感的一定牛。凭什么别的学科都一套一套的,唯独俺们书法清汤挂面,明白如水?这和今天讲颜真卿的“场域”、王羲之的“空间”、赵孟頫的“话语”都是一类东西,只是为了存在而存在,没有其他理由。当世无数等身的著作,堆积如山的论文,其实往往是“假传”的“万卷书”,耗费了多少聪明人的时光!

《历代书法论文选》里收了许多古今书论,里面收了许多书法史上的重要书论文章,当然有些早期的文章也有伪托。阅读一遍,给我的感觉就是:凡是说得质朴无华的,多半是真的;凡是说得头头是道的,多半是假的。高明的论家,喜欢把问题往简单里讲;拙劣的论家,喜欢把问题往复杂里讲。所以,碰上一个喜欢把书法讲得天花乱坠的,未必是真行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8 21:31 , Processed in 0.00810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