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如何写出比肩《兰亭序》的“天下第三行书”?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4:42: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如何写出比肩《兰亭序》的“天下第三行书”?                                                         2019-11-27 10:39                    

                           

一个人的性格如何,从他的衣食住行中看的出来。

  

苏轼生于北宋,历史给他冠以很多荣誉: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词人。在文学界里,他是豪放派词作代表,后有辛弃疾与他并称“苏辛”。豪放是一个人的性格,也是一种魅力,我们想象如果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会不会经常叫他出来涮涮火锅、吹瓶啤酒啦,更何况是为大文学家。

古人习惯把思想寄托在一些精神层面的作品里,比如散文、诗词、书法和绘画。苏轼也一样,欢喜也罢,悲伤也好,从不藏着掖着,尽情的表达,痛苦的接受。

有一次他和弟弟苏辙一同被贬,在被贬路上遇到一家面馆,非常简陋,但是到饭点了也该进去解决一下温饱嘛,不然后面饿着肚子也不好受。苏辙尝了一口粗糙的杂面,还没到喉咙就吐了出来,这是人吃的东西吗,太苦太淡。苏轼撇了撇愁眉苦脸的弟弟,道:“你的心里苦,脸色便苦,你吃的什么面都是苦的。”说罢大口吃起来,非常劲道。

面还是那个苦面,在于你拿什么心情去吃,放下心里的苦楚,洒脱的接受一切,人生得意需尽欢,人生失意又如何。这就是豪放的苏轼。

苏轼不仅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同样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擅长行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苏轼有一幅作品名垂千古,在行书地位上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它便是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

《寒食帖》全名《黄州寒食诗帖》,其实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所作,文、书均为他所写,文乃人生之叹,苍凉多情,书法也写的气势奔放,孤独豪迈。

让我们仔细欣赏《寒食帖》里苏轼潇洒的心态。

苏轼开始写这首诗贴时,心情忐忑,字体也大小不一。只是简单的叙事,内心充满不甘之情。当写道“年年欲惜春”时,年字悬针竖拉的特别长,这一笔气势奔放,显露豪迈本色。“萧瑟”二字用笔厚重,横画犹如一道长龙铺面而来,下笔劲道,行笔缓慢,收笔凝重,这一横似乎在回想苏轼的人生。

苏轼越写越悲伤,心情也渐渐惆怅起来,怎么办呢,看什么都是愁的,字也写的越来越凝重,粗细变化甚妙,顿笔潇洒,一气呵成。最后一句比喻“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已变草体,此刻无论是诗文内容还是书法形意,犹如滔滔江水袭来,荡气浩然。

这是一幅景象描写片段,加上一丝想象内容。相比苏轼在写这段时,心情开始变得飘飘然,看那个“云”和“里”字,头重脚轻。苏轼在得知今日是寒食节后,豁然开朗,心绪大发,刚才的感情似乎凝聚一点,“破灶”二字厚重巨大,笔法用力,不断积蓄能量,于“苇”字顺然打开,感情得以释放。

苏轼悲凉孤独的情感尽情释放,越来越远,越来越长。这时候他变得空洞无助,看到了乌鸦之后,情绪再次绵延起来,难道又想起什么?“衔纸”二字特别突出,虽然没有了起初的厚重凝练,但是变得险峻延长,原来是他想起了报国和归家无望,才如此失落。最后一句“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是整篇诗贴的情感总结,用笔时轻时重,时浓时淡,但是这十个字每个字都写得十分干练,不再拖泥带水,苏轼在这一刻才终得明白,拿得起,放得下,人生在世,潇洒如仙。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7 14:39 , Processed in 0.00862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