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74|回复: 0

粟裕原拟任军委副主席,接到任命时成了人大副委员长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20-3-14 14:37:01 |显示全部楼层

粟裕原拟任军委副主席,接到任命时成了人大副委员长                                                         2020-03-09 09:29                    

                          

粟裕原拟任军委副主席,接到任命时成了人大副委员长

粟裕辞帅“求仁得仁”,自然无怨无悔。

但正如他的两次谦让司令,后来的某些遭遇或许是他始料不及的。

1955年9月授衔后,公布的名单里却只有10位元帅与他们的军衔,虽然粟裕是全军第一个授衔的将领(早于元帅授衔),又是10个大将之首,但公布时既没有说明他的军衔,也没有提及大将的人数,只提了周恩来“将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命令状,授予粟裕等在京将官”短短一句话。

元帅们一时更加威名远扬,家喻户晓,而包括粟裕在内的10个大将,直到多年以后,才被世人“新大陆”一般惊奇地“发现”。

《人民日报版面备要》一书,在新闻版面安排上,也特别对元帅、大将和其他军职做出有区别的规定。

这种规定或许有其道理,但人们常说“混个脸熟”,就是说要不断“混”才能“脸熟”,新闻版面因军衔而异,粟裕的机会受到“圈禁”,自然也就成了难得一见的“生面孔”。

这些当然仅是“管中一斑”,其他“依葫芦画瓢”的事情还多。

原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研究员、南京军区司令部研究室主任王希先,曾被借调到第一政委粟裕处,潜心研究粟裕与华东战史,帮助这位“战神”整理回忆录近五年之久。

人到晚年,耿直的他觉得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便回忆了几件往事。

1991年,某单位撰写军事百科全书将帅条目,派人约请王希先这个“最佳人选”写粟裕的军事思想。

这家单位是内行与权威,对军史战史来龙去脉十分清楚,因此起初除提到条目的规格外,还特别规定了字数,说:

“元帅的条目不超过8000字;大将的条目不超过5000宇,但粟裕对革命战争贡献大,威望高,可以破例与元帅同等待遇,也可写到8000字。”

这自然是符合客观事实的,真能如此,是对历史与逝者的尊重,也是对后人负责之举。

王希先老人听后,很是欣慰。尽管他已离休在家,本可以百事不管,安享“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晚年,却还是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不久,他就如期交稿。

但这家单位讨论时,一位权威人士突然介入,说粟裕不能例外,也只能享受大将级待遇,不得超过5000字。

他最后算是“法外开恩”,要求王希先重新改写,压缩成5500字。

胳膊自然拗不过大腿,王希先老人只好照办。但一丝不苟按要求改好后,不想还是通不过,说内容对粟裕的评价太高,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元帅。

王希先老人很反感这一说法.他认为应该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也不赞成去与元帅比。

因此,他据理力争,不愿意让步。

他说,比要看怎么个比法,比资格还是比贡献?一定要比的话,应该是贡献大小为先,军事人物尤其应该首先比军事方面的贡献。“从军事方面比,我认为不论是军事理论还是军事实践,粟裕的贡献是中国革命战争史早已证明了的。”

他的话很委婉,也很中肯。

《名将粟裕珍闻录》,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作者:张雄文

在粟裕1958年蒙冤尚未公开平反的当时,王希先老人能如此肯定这位华东战区的实际统帅,并坚持自己的论断,可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与古代贤人有得一比。

他的凛然正气,振聋发聩,是极需要胆识的,非气定神闲、无欲无求者不能做到如此刚烈。

尽管如此,他还是本着与人为善的“和谐”原则,不想彻底弄僵,最后答应对方,再推敲一下文字,尽力写得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经得起历史与事实的检验。

但费尽心力完稿后,仍然不符合人家的口味。在这个“倔老头”不肯让步的情况下,他们还“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动手修改了文章,并以王希先的署名,刊登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1卷,1997年5月付梓出版。

粟裕当年以古名将之风,谦恭自抑,辞让司令与帅位的时候,自然不会想到会有这等遭遇的。

其实,他生前也体会过这种“炎凉”,垂暮之年谈到华东战史时就说:“六十年代编写华东战史,因1958年对我进行‘批判’,有的人便因人及事,对我所指挥的战役横加指责,做了许多不符合事实的评论和记载。”

因此,他十分痛心,觉得这不是个人的荣誉问题,而是对整个华东战史以及全体华野将士的不尊重。他说:“我这个当年华东战场的战役指挥者,却一直没有机会见到这些材料,更没有机会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不仅是个人问题,它关系到正确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正确总结华东解放战争的历史①。”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扯麻纱”的事情还远没有完。

1992年,王希先老人又应邀写《浅谈粟裕的军事思想》一文。

文章里,他也不客气,大胆地提出粟裕不仅是军事家,而且是杰出战略家的观点。

这又是一顶许多军衔更高的人都不曾有的“桂冠”,有人当然不同意,觉得“抬高”了粟裕。尽管此前已有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郭化若、原海军司令员萧劲光都实事求是撰写文章,肯定粟裕就是一代战略家。

老人这次坚持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从对军事领域的贡献看,粟裕“战略家”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他还给反对的人上起了军史课,说凡是研究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史的人,无不被粟裕的军事理论和战例所倾倒;粟裕虽然只是华东野战军(三野)的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但早在1946年10月,毛泽东就指定由他负责战役指挥。

老人说,打仗由副职下决心,这是没有先例的。而且,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不仅歼灭战最多、战果最大,他多次提出的改变中央战略方针的建议,也都被最高统帅毛泽东所采纳。

因为他的坚持,或许还因为对方最终被粟裕折服,文章保持了“原汁原味”,被收进《当代中国军事思想精要》一书,并在这年5月出版了。

也正为此,粟裕是杰出战略家的观点,才逐渐为人知晓,并形成了军史界的普遍共识。

还是囿于区区军衔的框定,粟裕最高的军职始终只是军委常委,这一道坎终生也不曾跨越过。

尽管1976年前后,粟裕这位曾经的华东统帅协助叶剑英,在稳定军方特别是华东军方局面,起到了他人无可代替的作用,过去的元帅在世者也只剩下四人,粟裕又是第一大将,但他就是上不了一个台阶。

粟裕的秘书鞠开老人说,这也是张震、刘华清后来所说的“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一部分②。

粟裕的另一个秘书、《粟裕传》的主要作者朱楹老人,这段时期正好在粟裕身边,他回忆说:“四人帮”倒台后,仅居新的最高领导人华国锋之下的叶剑英,十分欣赏粟裕,也准备让他充分发挥才干,提议他为军委副主席人选。

以华国锋的忠厚和对叶帅的倚重,又当拨乱反正,急需干才的时候,这似乎就是板上钉钉的定论了。

但不久人事格局发生变化,最后胡耀邦(中央组织部部长)赶赴上海,通知粟裕人事任命时,却成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一职。

这时候的军委副主席,也就依然只是叶剑英、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四位年高德迈的元帅。

有人采访朱楹老人,问是否因为粟裕生病,身体状况不好,才有了这种变化?

老人摇摇头说,粟裕有病在身是事实,但这不算什么。如果他真做了军委副主席,有了用武之地,多年军事上的思考与探索可以付诸实践,病反而可能会好。

他还例举了一般老年人闲着生病,忙着反倒身体健旺的例子,说“心情好就不一样了”。

如果粟裕当年不谦让元帅,结果会怎样呢?老人没有说。( 选自《名将粟裕珍闻录》,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作者张雄文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3-28 21:32 , Processed in 0.00945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