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3|回复: 0

杭州的“大”“小”文化,可以用一颗青菜炒出两盆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20-3-23 14:51:51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的“大”“小”文化,可以用一颗青菜炒出两盆菜!                                                         

2020-03-23 15:15                    

                          

杭州的文化,是扎推的大户人家养起来的。

台湾作家高阳是地道的杭籍人,小时候就住在横河桥北岸的大河下,一所名为“横桥吟馆”的大宅里。对于他的祖居,高阳十分得意,因为那房子里曾经挂满了皇上御赐的匾额。他的祖上许学范有七个儿子,七子登科!四人中举,三个做了翰林,分别官至吏部尚书、南书房翰林、江苏巡抚等。

这是大户人家了吧?七子登科,比俗话说的“五子登科”还多两个呢!恐怕海内只此一家。

旧时杭州的大户人家,清末民初出过几个大官。除了许家那几位,还有汪大燮,做过黎元洪内阁的国务总理;孙宝琦,做过山东巡抚、熊希龄内阁的外交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长和总理;王克敏,做过王士珍和曹锟的财政总长、中国银行总裁,可惜后来又做了华北的汉奸头子。

有名的文人学者也不少,写《长生殿》的洪升、写《随园诗话》的袁枚、诗人龚自珍、画家任伯年、学者章太炎等等,都是杭州的大户人家。

当然,文商一起的大户人家也很多,比如杭州蒋家。

蒋氏的祖上从绍兴迁来,“一双草鞋过钱江”,渐渐地就在杭州积善坊巷开起了一个小酒店。两三代人下来,“廷”字辈的兄弟廷梁、廷桂又合伙经营小本的丝绸买卖,1858年开设了蒋广昌绸庄。

此后蒋家便以这个牌子打响,织品曾入贡清廷,在半个世纪后已将势力遍及除甘肃和青海以西的整个中国直至南洋,开始了一系列的资本扩张、产业扩张乃至家族的谱系、地位、影响力等社会资源的扩张。

蒋廷桂有两个儿子,长子玉泉自幼辅佐父业,他的一个儿子蒋世英,娶了后来做了浙江都督的汤寿潜的小女儿汤润芝。汤寿潜那时不仅主持沪杭铁路的兴建,还出任张謇的预备立宪公会干事,是清末立宪派的带头之一,又和许多洋务派地方大员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有来往。

张之洞

汤寿潜的大女儿,嫁给了上虞籍学者马一浮,不幸早逝。马一浮后来寄居杭州孤山的广化寺,用了三年时间读完了三万多册文澜阁藏《四库全书》,成为令人仰慕的大学问家和大书法家。这样,经商的蒋家就和做官的汤家、做学问的马家成了亲戚。

不过大户人家扎堆的杭州,也有小家碧玉的风格。

杭州人很注重“小”处,比如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杭州人可以将一棵青菜炒出菜梗、菜心两盘菜来,一样东西做出这许多种吃法,这就是杭州人动的脑筋。“虽好却小”或者“虽小却好”,嫌杭州人不大气也罢,夸奖杭州人会过日子也罢。杭州人就是这样,把生活尽量做得精致。

如叫花鸡,也是杭城名菜,据说是从叫花子(乞丐)那里学来的。叫花子没有炊具,就用黄泥裹鸡在火堆里煨烤。杭州的厨师把这点学来,将其精致化了一番,现在也便成名了。

另一道名菜宋嫂鱼羹,也是很普通的原料,鲜活西湖鳜鱼。宋嫂的这道鱼羹很得高宗的欣赏,吃完一碗便赐金百文,由此打响牌子。

俞平伯回忆20年代初他住在杭州时六月里的一个傍晚,“楼外楼高悬着炫目的石油灯,酒人已如蚁聚。小楼上下及楼前路畔,填溢着喧哗和繁热”。《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作家施蛰存是杭籍人,每次回杭州都颇有感慨:“杭州人吃酒似乎等于吃茶。不论过往客商,贩夫走卒,行过酒店,闻到香气,就会到柜台上去掏摸出八个或十个铜元来烫一碗上好绍酒,再买三个铜元花生米或两块豆腐干,悠然独酌起来。吃完了再赶路做事。上海虽亦有不少酒店,但一个黄包车夫把他的车子停在马路边,自己却偷闲吃一碗老酒的情形却是从来没有看见过的。于此我不能不惊异于杭州地方酒之普遍而黄包车夫之悠闲了。”《玉玲珑阁丛谈》

别处的黄包车夫或许是以议论国事为乐,但杭州的小人物们不会满足于这种“空劳劳”的靠耍嘴皮子的“做大”。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宁肯多搞点“小乐惠”,尽量动动脑筋把自家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杭州的大小文化里啊,就是杭州人的生活,高雅也好,低俗也好,自得其乐更好。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3-29 02:17 , Processed in 0.0090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