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要价4000大洋,挥笔写下4个大字流传百年,如今大街上随处可见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01:35: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他要价4000大洋,挥笔写下4个大字流传百年,如今大街上随处可见                                                         2020-05-20 12:06                    
      现在国内的银行中,有两家银行的名称(招牌)书法极其引人注目,一家是郭沫若题写的“中国银行”,另外一家则是由郑孝胥题写的“交通银行”。
而关于郭沫若,我们就不必多说了,但这个“郑孝胥”到底是何人呢?

郑孝胥,1860年(清咸丰十年)出生于福建闽侯,字苏堪、苏龛,号太夷。因其在上海筑有海藏楼,故而又被人称为“郑海藏”。清朝光绪八年,郑孝胥在乡试中解元,后考取内阁中书,先后担任驻日神户大阪总领事、总理衙门章京、湖南布政使等职。
辛亥革命之后便居住于上海,以卖字为生。到了1932年的时候,便开始出任伪满洲国的总理大臣兼任文教总长,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郑孝胥正式沦为了“汉奸”,并为世人所不齿。
当然了,关于郑孝胥的一生,历史其实早有定论,这一点我们无需多言。然而抛开这些来看的话,郑孝胥在文学书法上确实是颇有成就。

首先来说,他是诗坛中“同光体”的倡导者之一,并且先后著有《海藏楼诗集》等著作。
其次,在书法上,他的字就常常被刻成碑文或者作为匾,甚至连皇帝的圣旨或诏书赐文也常常交由他来代笔。比如建造于光绪三十一年的林则徐祠堂中的“御碑”右侧的碑文,就是郑孝胥所书。
辛亥革命后,郑孝胥前往上海定居,而这一住便是十三年。作为清朝的遗老,郑孝胥心中还是有清王朝的,因此他也时常为清廷的覆灭感到伤心,但他也必须要学会接受现实。在上海的这段时间里,他修建了一座“海藏楼”,并以卖字为生。而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书法大有长进,一度达到了个人书艺的巅峰。

当时,在书坛上还有着“北于南郑”的说法,所谓“北于”指的便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而这个“南郑”,指的便是郑孝胥了。但由于郑孝胥比于右任大二十多岁,因此无论从名气还是资历上来说,郑孝胥都要远胜于右任。
当然了,作为当时的书法大家,其润笔费也自然不低。据说当时郑孝胥每个字就要白银数十两,而当时清华北大教授的月薪不过才百两之多而已。这也就是说,人家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还比不上他动一动笔赚得多,由此可见其书法造诣之高,名气之大。

在上海期间,交通银行的行长更是慕名前来,请郑孝胥能为交行提名,但他却要价一字1000块大洋(一说是一两黄金),四个字也就是4000块大洋。
不过,关于给交行题字一事,会有少部分人认为是胡适题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看法,在笔者看来,主要是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字不仅仅反映的是书法家的功力与技巧,还体现了书法家的学识、修养和人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如其人”,就好像古代时候的王羲之,黄庭坚等人一样。

然而在历史上,“因人废字”的例子也不少,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宋朝的蔡京和秦桧了。就拿蔡京来说,当时民间一度有“苏黄米蔡”的说法,但蔡京本身是个奸臣,所以一些人就难免会因人废字。
所以同样的,曾就任于伪满洲国的郑孝胥,自然也要背负这种所谓的“尴尬盛名”。
但还是那句话,如果我们抛开这些不谈的话,郑孝胥在书法上的成就确实是不容置疑,且值得肯定的,而他为交通银行题下的这四个大字,如今在大街上已经是随处可见了!
参考文献:《郑孝胥日记》、《郑孝胥:“交通银行”的题写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3 13:08 , Processed in 0.00812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