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9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谢朓的诗才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0:26: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谢朓的诗才                                           2020-11-26 13:28                    
                          

作者|王剑

  

一个晴朗的深秋傍晚,诗人李白独自登上了安徽宣城的谢公楼。远远望去,清澈的溪水,伫立的小山,橙红的夕阳,袅袅的炊烟,都呈现出苍寒和静寂之色。诗人不由诗兴大发,展笔写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可上九天揽明月。”

诗中的“小谢”,正是大名鼎鼎的南朝才子谢朓。李白的一生总是把头昂得高高的,很少有让他佩服欣赏的古人。唯独谢朓,偏偏就令他无限景仰。

“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的这首绝句,揭示了一种奇妙的文坛现象。

谢朓,陈郡阳夏(今太康)人。出身贵族,祖母是范晔的姐姐,母亲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女儿。永明九年(491年),谢朓成为随郡王萧子隆的文学(官名)。不久,他又进入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文人集团,名列“竟陵八友”之中,过着轻裘肥马、宴饮赋诗的贵族生活。然而,他希望自己能在自然山水中求得心灵的超脱。

机会终于来了,建武二年(495年),31岁的谢朓出任宣城太守,遂了自己的心愿。在宣城任上,谢朓的日子可谓滋润。宣城是江南大郡,经济发达,又有敬亭山、双溪等名胜。谢朓每天就是出去转转,喝喝茶,写写诗,诗歌创作达到了数量和艺术上的高峰。他流传至今的诗歌,大多是在这时写的。

谢朓很惜才。有一年冬天,天气非常寒冷,北风凛冽,雪花飞舞。他从住所出来,路过寒门学子江华的茅屋,便进去拜访。当时的江华只顾埋头读书,他的床上铺着单席,只有一床破被。谢朓看到这种情形,感叹良久,就把自己身上的短袄脱下来,披在江华身上,又出门到轿中将轿里的坐垫割下一半,给江华做卧具,这才离开。

谢朓的重大贡献,还在于他的山水诗创作。他写的五言诗,清新隽永,峻拔有力,而且讲究平仄四声,读起来通畅圆美,“流转如弹丸”。“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这些诗句,脍炙人口,已成为千古传诵名句。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说:“玄辉灵心秀口,每当诵读他的名句,渊得冷然,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

谢朓是“永明体”的一面旗帜。他的诗歌引领风气之先,每有篇什,都会风靡一时,“为后进士子所嗟慕”。沈约盛赞道:“二百年来无此诗。”萧衍称帝后,仍追慕不已,“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

谢朓的山水诗,有“继汉开唐之功”。不仅在当时享有盛名,对后来唐诗的繁荣也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王维、孟浩然自不必说,甚至像李白、杜甫这样重量级的人物,也为谢朓所倾倒。“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翻开李白的诗集,诸如“谢朓”“谢公”“小谢”之类的字眼,触目可见。杜甫也说:“谢朓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吹听嘘。”这足以说明,谢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谢朓在宣城时,选择在郡治北边的小山上构筑了庭院,作为办公居住之所,取名“高斋”。到了唐代,宣城人怀念谢朓,就在“高斋”旧址上新建一楼,取名“北楼”,这就是今天的谢朓楼。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欢谢朓,将谢朓引为千古知己。他多次来到宣城,登临此楼,凭吊赋诗,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因景生,楼以诗传,谢朓北楼从此名扬天下。

李白晚年,寓居在当涂,因慕“谢家青山”,以至产生“终焉之志”。李白死后,终于与他一生最崇拜的诗人谢朓永结为“异代芳邻”。

“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每一位来宣城的人,读到沈约的这首《伤谢朓》,心中总是充满无限的感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0-12-16 04:33:55 |只看该作者
精彩!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1 00:35 , Processed in 0.00817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