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禅城罗园村,寻访两袖清风探花郎故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5 19:35: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走进禅城罗园村,寻访两袖清风探花郎故里                                                         2020-12-25 19:03                    

                          

在禅城的乡贤文化史上,来自南庄村委会罗园村的清朝探花侍郎罗文俊,留下过深深烙印。以罗文俊故居为中心,方圆数里的地方,分布着与他有关的多个历史渊源:探花巷、镇洲府邸、光禄祠、功名桥、邻村孔家村文昌阁题字……

百多年前的峥嵘岁月,犹如历史宝藏,如今得到不断挖掘和激活,罗文俊辉煌出色的人生履历、满门才俊的佳话、引领一时学术风气的担当,以及崇文尚学的优良传统,为人所津津乐道,让我们一起走进探花罗文俊的故里吧。

百年老屋尘封峥嵘——满腹才情,两袖清风


百年老宅、罗文俊故居。

南庄村委会罗园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800年历史,村内遗留了光禄祠、念东祖祠等历史遗迹,与水乡风光相得益彰。清朝探花侍郎罗文俊生于斯长于斯,更使这个“探花村”闻名遐迩。

根据罗园村整理之史料,清代广东仅有5人取得过探花功名,罗文俊是清朝广东第二位获得探花的进士,更是清朝时“南海籍”即旧时佛山,考取功名的才俊中,官职做到最高的一位,官位至工部左侍郎。

罗文俊故居位于罗园村大街八巷12号,虽年久失修,不过古建筑外表保存比较完好。没有金雕玉砌的痕迹,只有厚重的门框用石、数处精致砖雕,才透露出几分官家威严。

罗福英说:“罗文俊为官清廉,房屋府邸不见豪华,也没有留下其他祖产。他晚年因病归里,据传,带回的主要是几箱衣物,可见两袖清风。”

“书窗更有万灯青”——博学鸿词,诗书皆精


探花园内展示的罗文俊手迹刻石。

南庄村大力挖掘“探花”文化,在罗园村增建探花园、名人馆等文化场地,成为今人了解、追忆罗文俊生平故事的重要去处。

走进探花园,文化墙映入眼帘,上面刻着《殿试对策卷》,记载了罗文俊当年在殿试策问环节的精彩表现。当时,道光帝向罗文俊提出四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制治保邦之道、兴贤育才之方、诘戎讲武之猷、戢暴安良之法”。罗文俊均作答如流,并有深刻洞见,皇帝看后大加赞赏。

罗文俊满腹才学,以“博学鸿词”、诗赋“援笔立成”闻名。清嘉庆、道光年间的两广总督阮元,就曾在诗中写下:“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见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

“双客”指的就是时状元广东吴川林召棠、探花南庄罗文俊。诗中既描绘了清代羊城广州闹花灯的热闹熙攘,也生动描述了才子归里、引起省城万人空巷一睹风采的盛况。

罗文俊崇文尚学,对学识追求孜孜不倦,著有《绿萝书屋文集》和《绿萝书屋遗集》。传世作品虽不算多,但足见功力深厚。

育人成佳话——门生不凡,满门俊杰


罗园村里的“探花码头”风光旖旎。

罗文俊认为选拔人才时,考官必须从“外著之文”得“中藏之美”,“择其文之独有见地,开径自行,不剽窃前人牙慧者录之”,“必须甄拔得人,方不愧文章报国”。说的是要权衡文柄、真正选出雄才、方能造益国家。

道光二十四年,罗文俊当上顺天府乡试考官。这一年,罗文俊慧眼识英才,相中了20出头的安徽青年李鸿章、河北青年李鸿藻。

罗文俊取录的学生多为一时之杰,最著名者除了晚清重臣李鸿章、李鸿藻,还有各省总督巡抚,如李鹤年、曾璧光等人,都是出自其门。

罗文俊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作风严谨的家长。虽然身任京官,但罗文俊为人十分谨慎、不徇私情,在职期间从不让他儿子赴乡试。在当时晚清官场,论为人正直谨慎、不为子弟求科名者,有三人最为知名,便是萧山之汤金钊、仪征之阮元,还有南庄之罗文俊。

古村建设有声有色——“探花故里”焕发新时代光芒


罗园村内建有“四园”(荷香园、探花园、耕读园、崇文园)地标,图为探花园。

在“探花故里”罗园村,说到最有特色的历史古迹,除了罗文俊故居、古祠堂,不得不提的还有百年老桥、百年古巷。

在罗园村名人馆门口对开不远处,有个并不起眼的大木板桥,横跨河涌两岸,为村民提供穿行之便。罗福英介绍,这旧木桥名为“新装桥”,是清朝时为表彰罗园村人才辈出而修建的“功名桥”。虽历经百余年,“功名桥”不朽不烂、坚固如初,成为村民心中稳守一方安宁的象征。

在罗园村大街九巷一带,保留着纵横规整、狭长幽深的传统古巷风貌,漫步其中,还能邂逅历经沧桑的清代民宅。另外还能找到各种具有岭南特色古建砖墙的建筑元素。

罗园村的环境变得越来越美,还建设了探花码头和“四园”(荷香园、探花园、耕读园、崇文园)等地标,“曲水泛舟、古榕遒劲、古祠流芳”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在这里不断上演。

在罗福英看来,有了“探花文化”的不断熏陶,如今村民的思想水平、文化观念也进步了许多,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生活幸福感也在不断增强。对于未来,大家都充满美好憧憬。

(来源:禅城区新媒体联盟成员-今日禅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8 07:00 , Processed in 0.00812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