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沈阳故宫典藏珍宝:皇宫里的精美唾器,却也有重臣将痰吐侍女嘴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9:25: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沈阳故宫典藏珍宝:皇宫里的精美唾器,却也有重臣将痰吐侍女嘴里                       2021-01-11 07:30                    

  作者:M·辰

#沈阳故宫篇-3#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伊朗、中国一直走到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以及亚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现在,中国篇之——沈阳故宫篇正在进行中……速度围观啦!

(掐丝珐琅莲蝠长方手炉,清中期)
沈阳故宫是清代初期营建和使用的皇家宫苑,始建自努尔哈赤时期,建成于皇太极时期,是清朝在关外时期营造的庞大宫殿建筑群,又称盛京皇宫,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清朝迁都北京后,盛京从昔日的“辇毂之地”转变为“国初旧都”,盛京皇宫也成为“陪都宫殿”。之后,历代皇帝源源不断地把数量庞大的瓷器、珐琅器、铜器等宫廷珍宝运送至此,并把历朝圣训、实录、玉碟等珍藏在这里,盛京皇宫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内务府大库,所藏宫廷器物也以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制作之精而闻名于世。
今天,咱们就来欣赏两件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珍宝:
皇宫里的暖手炉和唾盂
(本文图片由M·辰、色影拍摄,版权所有

一、手炉
喜欢看清剧的小伙伴们一定对上面这件东西不陌生,皇宫里的女眷们到了冬天几乎人手一个,甚至是皇上的手中也离不开它——手炉。手炉,也称“袖炉”、“捧炉”或“火笼”,其由火盆发展而来,是旧时中国皇宫和民间普遍使用的取暖工具。

手炉通常由炉盖(炉罩)、炉身、提梁(提柄)三部分组成,炉身结构分为内胆和外壳两部分;外壳多以漆器、铜器、珐琅等工艺进行制作和装饰,内胆为铜制;形状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使用时将燃碳放入内胆,通过内外两层的空气传导,使人手捧时暖而不烫,起到暖手活血的作用。

史料记载,清宫手炉取暖所用之碳取自易州所产硬木烧制而成,称为“红箩碳”。其坚硬耐烧,灰白不爆,使用起来极为方便,是手炉燃料的上乘之物。
最早的手炉出现于明晚期,是当时文人雅士几案上冬季常备的物件,它一来可用于暖手,二来也可作为书房文案的一种装饰,显得风雅逸致,别有一番斯文味道。到了清代,手炉传入宫中,作为皇家御用品,其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提升,并集多种工艺于一身,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画珐琅瓜瓣花卉唾盂,清中期)
二、唾盂
唾盂,是文明用语,也称“唾壶”、“唾器”,翻成大白话就是:痰盂。但在皇宫这种高大上的地方直接说“痰盂”,确实很不适宜,皇宫就不是个接地气的地方。
话说回来,皇宫里不能说痰盂(多恶心啊),咱写文章也不能用这种让人不舒适的大白话,所以本文也必须使用文明用语:唾盂。OK!

唾盂,最早是古代贵族宴饮时用来盛放兽骨和鱼骨的容器,称为“渣斗”。想必当时的古人根本不需要唾盂这种费事儿的东西,有货直接随地唾即可。唾盂这种东西一定是文明到了一定程度后的产物。之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渣斗逐渐演变为唾器(渣斗仍保留,唾器为其衍生物)。
唾盂,直到上世纪还一直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其出现场合大到领导人会见外宾时两沙发之间的小桌前,小到普通家庭的桌椅旁,都有它不卑不亢的身影。

清宫中的唾盂通常由上盖和下盂两部分组成。此件画珐琅瓜瓣花卉唾盂整体呈淡黄色地,以工笔重彩描绘多种花卉、瓜果与蝴蝶等,因蝶与“瓞”谐音,故该图案有“绵绵瓜瓞”之意,寓意子孙昌盛。(绵绵瓜瓞:一根绵绵不绝的藤上结满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瓜,出自《诗经》)

唾器自发明以来一直就是一件文明用器,但在使用“唾器”上却有些人极为变态、恶心、令人作呕。
据记载,清重臣李鸿章在英国参加某贵族宴会时,席间就将一口浓重的肺物吐在了香槟酒杯里,令举座失色……还有更过分的,明朝的严世蕃(严嵩之子)每次咳嗽之后要将肺物吐在美艳的侍女嘴中,他一咳嗽侍女就张开嘴准备接应,之后再由侍女转吐他处……
好啦,就说到这儿吧,再说辰馆真要吐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0 12:09 , Processed in 0.00863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