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什么脂砚斋批“此联极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5 05:01: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什么脂砚斋批“此联极俗”?                                                         2021-02-04 07:10                    
                          

还记得中学学过庄子的《逍遥游》,其中像大鹏这样伟岸的生物都要“去以六月息者也”,可见作者认为世间没有绝对的自由,正所谓“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而大鹏也是“不得自由”的代表,是作者追求的反面。可是后来,“大鹏”这一意象常被后人使用,多以表达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是非常典型的“异义”现象。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也不例外。“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已成为现代不少人的座右铭,甚至还被编写进了教科书,现在想来,这句话对普通人的生存、为人处事确实有着积极的影响。

但或许很少人知道,这副对联在《红楼梦》第五回出现时,脂砚斋批曰“此联极俗”。原文更是表达了男主人公对这种“人生哲理”的憎恶,见下:

  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

这《燃藜图》又是什么呢?据资料知,该图是神仙劝人勤学苦读的画面。配上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对联,仿佛在说:“宝玉啊宝玉,你应该好好读读八股文章,学学‘仕途经济’,将来好当官发财光宗耀祖;还有,人情世故都是要你好好学的,掌握了为人处世的方法才能飞黄腾达。”

可见,这代表了封建社会儒家的主流入世观,即一面做学问赶科考,一面学习怎么与人打交道办事,让自己变得圆滑世故起来。

宝玉一向对科举考试、功名利禄抱着厌恶的态度;同时,宝玉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抛开一切“吃胭脂”“给丫鬟撕扇子”等突出的奇行,他也会像一般富家公子一样出去应酬,也遵守大家族的礼法。

但通过文学作品中强调的这些“奇行”,我们可以看出:宝玉有向往天真的一面。宝玉每天浸在脂粉堆里——他会特地祭奠跳井而死的金钏儿,他会为抱屈夭逝的晴雯作《芙蓉女儿诔》……

她们都是女婢,按照“世故”,封建社会上级公子小姐可以完全漠视底层的丫鬟小厮,所以宝钗会在金钏儿死后安慰王夫人说“死了也不稀罕了”。但宝玉总是做一些“无用”的怜香惜玉的事情。

这些,都是其“不世故”的表现——某些事情,看似无用,甚至做了反而会使人移了性情,耽误了正事,宝玉却还是坚持要做,这,是一种“不世故”。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从后面的情节中看出一丝端倪。

同一回中,金陵十二钗的又副册、副册之首分别是晴雯和香菱,而作者也指明,花袭人排在晴雯之后。晴雯“莽”而香菱“呆”,她们的缺点都很明显,而花袭人则是温柔贤惠、懂事体贴、乍一看仿佛挑不出毛病的标准良妇。

仔细一想,晴雯撕扇,都顾不上得罪麝月;香菱学诗,都顾不上过于投入丧失警觉:一个在“唰唰”的撕裂声中找到了快乐,一个在苦吟推敲中觅得了情趣。

她们都是《红楼梦》中感性人物的代表,也是“不妥协、不世故”的叛逆人的代表,在表现形式上,一刚一柔,虽然结局悲惨,但可以说她们都活出了自我,活出了尊贵——这是最难得的。

之所以“真性情”哪怕得罪人蛊祸都会受到称赞,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敢于表现真我的人太少、太少了——就像大部分人身居都市,自然会对雪山秘境、碧水蓝天颇为心动。

反观袭人,现实中的大部分人都懂得低调做人,圆滑处世的道理,于是活得小心翼翼,费尽心机,安分随时,稳扎稳打,克己复礼,藏愚养德。这样并没有错,甚至可以说花袭人是许多人为人处事的“榜样”。

袭人初登场,不过十三四岁,就能做到办事滴水不漏,真是颇为世故,颇为老成了。除此之外,“贤袭人”还会催宝玉好好读书,劝谏王夫人让宝玉搬出脂粉堆好认真做功课,一介丫鬟居然也懂得仕途经济的学问,正可谓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再加上本身想做姨娘的“争荣夸耀之心”,使花袭人虽好,终不脱一“俗”字。从儒家的角度来看,花袭人的确近乎完美;但花袭人传统的价值观,和宝玉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上,连脂砚斋都承认此联的俗,何况曹公?于是乎,晴袭有了次第。

至于钗黛并举。我认为表达的是另一种哲学。正如蒋勋所说,钗黛不应该对立,而应该成为最好的知己——而且是每个人心中最好的知己。曹公并不是一味扬出世而抑入世。

“此联极俗”并不是说我们只要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就是俗人,而是心中只奔着“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以追名逐利,而丧失对“真”的追求的人——才是真正的“俗人”。

如果钗黛合一,做到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不失温顺,不失锋芒;时而执着,时而变通;那便是作者心中的“完美”。

综上所述。关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和“此联极俗”的批语,的确包含了一些文人的主观色彩。这副对联被公认为处世哲学的精华浓缩,自然有它的道理。

但我们必须要知道,在得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成果之后,内心一定要谨记“此联极俗”四个字。不宜功利心膨胀,也不宜为此偏离本真人格。最极端的结果可能是像贾雨村那样,内心只有“世事洞明”的道理,以所谓的“精明”做出自私的事情。

引经据典,不宜忘其根本。这副对联自然可以作为实践的动力,但请把“此联极俗”埋藏在心里。

作者:槿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6 09:25 , Processed in 0.00746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