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昏侯墓“壕”无人性,最吸睛的却是这些……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8:38: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21-2-19 18:39 编辑

海昏侯墓“壕”无人性,最吸睛的却是这些……    2021-02-19 09:02

猜猜图片中是什么?蚯蚓?细绳?铁线虫?

以上都不是,这是一枚汉简。经过文物修复师用药剂复原后,这些萎缩成牙签大小的汉简,沉睡千年后伸了伸懒腰得以复活,而汉简上的字仍然清晰可见。


这神奇的一幕,来自12月16日央视播出的首部古籍修复保护纪录片《古书复活记》第四集中介绍的“简牍复活”故事。
海昏侯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的墎墩山,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
2011年3月23日,墎墩山上的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随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经考古勘探和发掘证实,墎墩山古墓系西汉海昏侯刘贺墓。

那么墓主人刘贺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呢?海昏侯刘贺一生经历了第二代昌邑王、西汉第九位皇帝、昌邑“故王”、第一代海昏侯4个身份,他的特殊在于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集“帝、王、侯”身份于一身者,也是汉代唯一失去帝位而又善终者。
刘贺身世显赫,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之孙,第一代昌邑王刘髆之子。后元二年(前87)即位为第二代昌邑王,时年五岁。元平元年(前74),因昭帝死无继嗣,十八岁的刘贺由权臣大将军霍光拥立为帝,成为西汉第九位皇帝,但在位仅二十七天,又被霍光发动宫廷政变赶下帝位,成了千夫所指的废帝。

汉废帝刘贺

在之后的十一年里,刘贺被囚禁于昌邑王故宫中,国除爵夺,在严密的监视下苦熬岁月。直到元康三年 (前63),汉宣帝终于发了善心,将二十九岁的刘贺封为海昏侯,让他到荒僻的彭蠡湖畔做一个贬谪贵族。几年后,又因交接不慎、妄议政事获罪,被“销户三千”,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千户小侯。

海昏侯墓

不久,像一片飘落的枯叶,刘贺溘然长逝。《汉书》本传只以“后薨”两个字将这颗暗淡帝星的最后坠落一笔轻轻带过。南昌新建区的墎墩山墓地,也就成了刘贺的最后归宿。
提到海昏侯墓,有网友表示就自动和一堆堆金山联系起来了。

海昏侯墓确实“壕无人性”,有着令人咂舌的丰厚陪葬品,光出土的汉代五铢钱就有200万枚,重达10吨;而用错金银工艺装饰的精美车马器有3000多件,同时,海昏侯墓采用真车马陪葬,规格与皇帝、诸侯王同级;此外,还有成套的青铜器、大量的黄金制品、以及其他珍贵文物。


然而,在所有文物中,最受学界关注、价值最高的文物无疑是出土于西藏椁文书档案库中的大量简牍。
其中,竹简达五六千枚,经过对1000余枚竹简的初步释读,已经发现了《论语》《易经(易占)》《礼记》等多种儒家经典和医书、方术等古籍。 此外,还有木牍共80余版,其中两版是刘贺、刘贺夫人元康四年(前62)分别写给宣帝和皇太后的奏折副本的开头部分。


可以断言,如果简牍内容全部释读出来,一定会震动学界。这批文物不仅印证充实了我们对一些汉代制度的认识,还使我们了解到文献失载的一些西汉制度以及文化知识。
以下,我们就来听听这些沉睡了千年的汉简字字千金的述说吧。
一、海昏《诗》是失传千年的《鲁诗》?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可谓家喻户晓。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主要有齐、鲁、韩三家,这三家分别出自鲁人申培、齐人辕固和燕人韩婴。三家诗影响很大,曾被共立为官学。后来,齐、鲁、韩三家诗先后失传,只有《毛诗》流传至今。那么,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诗》简,是属于哪个版本的《诗经》呢?
海昏侯墓出土的《诗》简约1200枚,有三道编绳,完整简容字20~25,保存状况较差,絶大多数简已残断。

■ 詩三百五扁(篇) 凡千七十六章 七千二百七十四言
(右为整简,左为局部放大)
据《史记》记载,西汉早期鲁人申公 “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阕不传”,“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这就是“鲁诗”。
到了汉武帝时,申公已经有八十多岁了。根据《汉书》记载,申公的再传弟子中有免中徐公、鲁徐生,而昌邑王刘贺的老师王式又曾跟随这两人学过诗。之后,王式又将《诗》三百五篇朝夕传授于刘贺。
海昏《诗》简的总目录保存状况较好,内容分为篇目与诗文,可以见到 “《诗经》三百〇五篇”“《颂》丗篇”“《大雅》卅一篇”“《国》百六十篇”等记载篇目数量的内容。海昏《诗》简总体构成接近《毛诗》,但值得注意的是,海昏简本《诗经》的总章数记载为“凡千七十六章”(1076章),与今本1142章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 頌卌扁(篇) 凡七十章 七百卅四言(217)
海昏《诗》各组所包含的诗篇与相互次序也多与《毛诗》不同。如,海昏《诗》中《大雅》《小雅》亦于每组首篇首句中择两或几个字为组名,与《毛诗》同。而《大雅》有“云汉十一篇”,以“云汉”为组名,不见《毛诗》,其《大雅》部分的分组、组名、各组所含诗篇及其次序更有异于《毛诗》。

此外,海昏《诗》简的注解方式也与《毛诗》有别,海昏《诗》与汉《熹平石经》在编排上又基本吻合。以上种种为证明海昏《诗》为《鲁诗》提供了重要证据,但其确切情况还有待简的进一步整理与学界的切磋。
海昏简本《诗经》的发现,不仅提供了目前所见存字最多的西汉《诗经》文本,更有可能呈现出汉代鲁诗的面貌,为研究汉代诗经学增添了新资料。
二、海昏《论语》是失传1800年的《齐论》?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汉简中,最受大家关注的莫过于《论语》。初步统计,刘贺墓出土《论语》现存竹简500多枚,大部分有残缺。
从少数基本完整的简可以看出,每简容24字,三道编绳,简背有斜向划痕。各篇首简凡是保存较为完整的,背面都发现有篇题,如 “雍也”“子路”“尧”和“智道”等,都是在背面靠近上端的位置刮去一段竹青后题写的。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在古代有三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今流传的《论语》,是在《鲁论》和《古论》基础上经历多次删改而来的,而《齐论》在汉魏时就失传了。
《齐论》和《鲁论》、《古论》最大的区别,就是多了《知道篇》、《问王篇》。书中保存有“智(知)道”篇题和一些不见于今本的简文,符合《汉书·艺文志》所谓的“齐《论》”的某些特征。

学者此前多将此本称为“齐论语”,这样说并非没有依据,但却可能误导读者将此本等同于汉成帝时刘向校书所见的“齐《论》”,而忽略了此本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恰恰说明,在昭宣到元成这一汉代经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中,《论语》文本的变化十分复杂,不是《汉书·艺文志》概括的三个系统能够涵盖的。
海昏《论语》有《知道》却无《问王》, 可能体现了齐《论语》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中间形态。很可能齐《论语》是在《论语》二十篇的基础上,陆续加入其他来源的孔门言行,分阶段形成的。
由于《论语》简出土时与一些性质不明的竹简混杂难分,字迹也相近。因而要厘清《知道》篇的结构、内容相当困难。
现在能够确知是《知道》篇内容的,首先是已经发表的含有“智道”篇题的一简,应是这一篇的首章,简文作:
“孔子智(知)道之易也,“易易”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知道篇首章

一般情况下,竹简上的文字多书于一面,此简正反两面均书文字,当为一卷竹书的篇首简。“智道”即为“知道”,当为此卷竹书的篇题。汉代“知”、“智”互通,此前公布的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上就将《论语》中“知者乐水”一句写为“智者乐水”。由此可知,这枚竹简上所书写的“智道”,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齐论语》第二十二篇的篇题——“知道”。
此前学者已经指出,这段文字也见于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论语》残简,在《孔子家语·顔回》中又有化用本章后半部分的内容。《韩诗外传》中也有“孔子知道之易行”一语,可见此语在西汉流传颇广。
此外,海昏《论语》文本与宋以后的通行本有不少差异,用字习惯亦不同。如今本“政”皆作“正”,“能”皆作“耐”,“舊”皆作“臼”等。
同时,此本《论语》包含了不少独特的异文,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部分文字通行本作“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此本作“……童子六七人,容(頌)乎近(沂),風(諷)乎巫□(雩), (滂)而䢜(饋)。子喟然曰:吾與箴也”。与传世本相比,此本在文意上更加顺畅。
同时,通过与其他西汉中期的出土竹简《论语》相较,学者可以观察到《论语》文本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新材料的独特价值,尤其在于其中呈现的新现象溢出了旧的知识框架。
三、海昏《易占》是不是《易经》?
《三字经》里:“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现在我们通常认为《易经》就是《周易》,其实《周易》只是上古《易经》的三分之一。《周易》是周朝的,这之前还有夏朝和商朝。夏朝是《连山易》;商朝是《归藏易》。三易归一,才是一部完整的《易经》。那么海昏侯墓里的《易占》是不是《易经》呢?
海昏侯墓出土竹简有一种用易卦占卜时日吉凶的简文。这篇竹简,上下有两道编绳,编痕压盖文字,显然是先写后编。全篇六十四卦,共六十五简(归妹有两简)。现存简文,多数保存完整,少数残断泐损。

卦序24

24.䷗,晨(震)下巛(坤)上,復(復。復)者,反也。彖:西方七餃東方八,辛酉,上經廿四,孟秋毋隻(獲)吉,正月、二月凶。

简文格式,包括卦名、卦辞、彖辞三部分,内容很有特点。
简文卦名与早期写法不同。商代西周用十位数表示阴阳爻,到了战国时期,从十位数字卦发展出一、六或一、八式的阴阳爻。马王堆帛书和双古堆汉简仍然用一、六或一、八式的阴阳爻。这篇简文与西汉早期不同,第一次用横线断连表示阴阳爻,类似传世《易经》。这是比乐浪式盘所见横线断连式易卦更早的发现,非常重要。
简文卦辞并非《周易》卦辞,而是先讲上下卦构成,然后释某卦为某义,非常简短,有些好像同义反覆。
简文彖辞也非《周易》彖辞,而是先讲某方某数“饺”某方某数,“饺”可读交,表示相配;然后讲所当干支如何、卦序如何;最后断四时吉凶如何,四时分孟仲季,并且配有动物名。

简文所见动物,有些见于十二属(后世叫十二生肖),有些见于三十六禽,还有一些两者均未见。十二属,简文有蜼无猿、猴,未见犬、狗,其他都有。三十六禽,简文除与十二属重合的动物,还有蟹、豹、 蛟、鱼、鴈、豺、狼。
过去,人多以为三十六禽是隋唐才有,顶多可以上溯到魏晋南北朝,三十六禽是十二属的扩大和补充,即十二月配十二支,每月再分孟仲季,由此构成三十六之数。现在看来,未必如此。因为早期时令书、出土日书,不但早就有十二属之外的多种动物,而且十二属也未完全定型。我们不能排除,十二属反而是从一大批动物中反覆筛选,最后定型。

这篇简文,性质应与双古堆汉简题为《周易》者最为接近。后者亦拿《周易》当历日类的占卜书用。汉易流行象数易和卦气说。古人以六十四卦配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三十六禽、七十二候,反映出易学向日者之术靠拢的大趋势。
这篇简文与儒门易应有所区别,恐怕不宜称为《易经》。特别是,此书只有卦名、卦序,并无经文,称为《易经》就更不合适,当然更多的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海昏侯墓出土的汉简堪比一座小型地下图书馆,除了上述所说的《诗经》、《论语》、《易占》,涉及的内容还包括《礼记》,《史记》,养生、房中术等医术,描写冢墓的赋等等。
“实际上,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最大的价值,并非它的珠光宝气,而是文字信息特别丰富。”有考古者说到。
诚然,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海昏侯墓出土的5000多根汉简被一一解读,这些汉简存在的价值,其“含金量”要远大于那些金光闪闪的黄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19 19:15 , Processed in 0.00876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