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41|回复: 0

炎炎夏日,宋朝人夏季吃什么避暑?有几种美食一般人吃不起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21-2-25 18:28:43 |显示全部楼层
炎炎夏日,宋朝人夏季吃什么避暑?有几种美食一般人吃不起                                                         2021-02-24 19:40                    
                          

夏季是四季轮回中的第二季,当蝉鸣、蛙叫、酷热一同袭来时,人们就会知道夏天来到了。夏天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在古代诗人的笔下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夏天是乐趣,所以才会有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

夏季在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收到老友邀约的诗人,在赴宴的路上心情格外爽快。在他的眼中映衬出来的夏季,是翠绿的树林围绕着宁静的村落,也有连绵不绝的苍山在城外横卧。

但夏季仿佛是一个多面手,在不同人的感官世界中,所表现出来的姿态也不同。诗魔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用“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来描绘被酷暑折磨得精疲力竭之后,早已经感觉不到酷热难耐了。

而素有诗圣之名的杜甫,却用一个“叹”字描绘夏天。他在《夏夜叹》中这样写道:“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仲夏时节只有夜晚才凉快一些,但由于夜色太短而令人无限惋惜,无奈之下只能打开窗子,享受一下仲夏夜难得的微凉。

实际上《夏夜叹》一诗开头四句,才真正描写出了“苦夏”的痛苦。“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夏日的白昼太过漫长,什么时候才能日暮呢?诗人之所以盼着夜色早点到来,是因为暑热熏蒸着他的身体。

万里长风如何才能快点到来呢?如果有凉风吹袭他的衣裳,才能让身体享受到难得的清凉。笔者认为古代文人笔下的夏季,虽然有乐趣也有痛苦,但最终想要表达的目的,其实都是在控诉夏季太过于炎热。难道古人在夏季就没有,可以避暑的方法吗?

很显然虽然古代没有风扇、空调,但为了能够远离暑热的危害,他们发挥出了个人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很多可以避暑的神器。用团扇、折扇扇风纳凉;可以在洗冷水澡之后穿薄衣;还可以使用冰块降温,并且通过吃冷饮的方法,有效抵御了夏季的烦恼。

古代人消夏有妙招,宋朝人的消暑饮食

现代人由于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在气温特别高的时候,只要待在空调房中就会特别舒适。即使没有空调吹着电风扇,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而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芸芸众生,由于没有空调和电风扇,所以要想快速降温十分困难。

一、骄阳似火的古代夏日

1.耸人听闻的“热毙者”

虽然当时并没有所谓的温室效应,但据一些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古代部分地区的夏季气温最高超过40度。很多历史名人也因为中暑,又没有良药可救而一命呜呼。

据山西《浮山县志》记载:“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古代通用夏历所以“夏五月大热”,应该是指阳历6-7月份。当时的气温热到什么程度呢?人们在烈日下久待就会突然暴毙。

而这件事情就发生在公元18世纪中期,据史料记载当时气温高达44.4℃。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中国古代一共出现过四个“桑拿天”,气温一度超过了40℃。在这种酷热难耐的高温天气中,如果避暑不当就会很悲催。

2.夏季中暑而亡的历史名人

宋代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曾留下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等的抚今追昔、慷慨豪迈;“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又是多么的惬意、舒适。

但就是这样一位震烁古今的文人,最终却落得了一个暑热而亡的下场。据史料记载元祐八年苏轼被贬谪,至此之后便开启了他的贬官生活。虽然他能够接受现状、以苦为乐,但在一贬再贬的遭遇中,逐渐击垮了这个年逾六十多岁的老人。

虽然在几年后遇到大赦,苏轼终于可以踏上北归之路,但由于此时的他已经年老体衰,又正赶上夏季高温终因旅途劳顿中暑。但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再加上苏轼发病比较急所以并未治愈,就这样这位曾集豪放与婉约为一体的文人阖然长逝。当然关于苏轼去世的原因众说纷纭,这只是其中一种合理的说法。

事实上宋代因中暑而死的历史名人,除了苏轼之外还有赵明诚。如果大家对这个历史人物不太了解,相信一定会了解他的妻子李清照。在北宋末期南宋初年之时,因家中变故不得不四处辗转,在一次回京述职的路上,他被夏季高温击垮中暑而亡。

二、宋词中的炎炎夏日,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

1.宋代夏季燥热难耐

宋词是古代文学史上继唐诗之后,又一个独具魅力的扛鼎之作。相比较于唐诗而言宋词的数量更多,而且创作宋词的文人基数也比较大。苏轼、李清照、晏殊等知名词人,为种植的发展撑起了一片天。宋代文人喜欢用词表达自己的心境,尤其是在面对夏季的炎炎烈日时,更是以极为风趣的笔锋,描绘了一幅宋代夏日图。

宋代文人戴复古虽然很冷门,但是他创作的《大热五首》,却真切的描绘了宋朝时期的高温天气。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这首诗将炎热的夏季,比喻成了一个大火炉。“大窑”泛指宋代的瓷窑。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这个大火炉中,生活的万事万物几乎都被烤焦了。这种炎热的程度可想而知,“万物此陶镕”、“田水沸如汤”,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出了,当时高温天气的危害。

宋代著名文人梅尧臣的《的和蔡仲谋苦热》,“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笔者认为但从字面意思上去考虑,其实就可以感受到宋代夏季有多热。高温使得干柴将要起火,禽兽也想剥了身上的皮毛,真正是热到了极点呢!

2.宋代文人“苦夏”

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曾在《苦热》中写道:“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阳光晒在皮肤上有一种火辣辣的感觉,那个好像坐在蒸笼里汗水滂沱,这种热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桑拿天”。

苏轼弟子晁补之在《仲夏即事》中,这样描绘当时夏季的高温酷暑。“红葵有雨长穗,青枣无风压枝。湿础人沾汗际,蒸林蝉烈号时。”天气因为高温闷热得没一丝风,屋柱下的石墩都湿透了。在树林里栖息的蝉被热气,蒸熏得疯了似的嚎叫着。好一句“蒸林蝉烈号时”,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了酷暑的难熬。

三、宋朝人喜爱的夏季消暑饮食

很多对这方面内容比较了解的人,会认为在宋朝时期许多人,都用得起古代空调冰鉴。事实上只有王公贵族才享有这种特权,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经济实力,挖一个储藏冰块的地窖。就算是冰鉴,也是贵得离谱的东西,所以宋朝老百姓夏季也用不起冰。

他们最常见的降温方式,就是大家比较熟知的摇扇子,或坐在大树底下感受自然风的吹袭。当然宋朝老百姓,还有一种较为高级的降暑方式,那就是食用可以消暑的食物。

1.食用汤饼好避暑

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汤饼”,就是一种可以避暑的食物。当这种食物传承至宋朝时,由于烹饪技巧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再加上当时各种调料也比较丰富,所以人们制作出来的汤饼,不仅味道清爽而且还可以降温。

汤饼的制作方法其实非常简单,与现代社会中的凉面十分类似。由于古代社会将很多面食都统称为“饼”,所以有汤的饼一般指的就是面条,或者是类似面片儿的食物。人们先将面条或面片煮熟,然后放入冷水中涮几次,再放入碗中加入佐料。

由于这种食物的价格比较低廉,再加上制作方法也比较简单,所以在当时社会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在夏季的时候都可以吃汤饼避暑。

事实上宋朝时期的消暑食物还有很多,绿豆汤、新莲、鳝羹、荷叶,以及瓜、李、银苗菜西瓜等,都是宋朝人比较喜欢的夏季食物。

2.宋朝人发明了冰淇淋?

在很多人的思想中冰淇淋都是现代产物,在炎热的夏季如果能够吃到一根,冰凉、清爽、香甜的冰淇淋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宋朝时期其实就已经出现了类似冰淇淋的食物,“冰井务”是当时社会中负责研制,解暑、降温冷食品加工的机构。

在北宋时期的都城开封,据说有三家大型冷饮店。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曹家从食”。这家位于朱雀门外的冷饮店,主要经营冰雪、凉浆、酸梅汤,甘草汤、药木瓜、水木瓜、凉水荔枝膏等。当然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能力,在当时都非常受老百姓欢迎。

据记载早在北宋时每到夏天来临的时候,大街小巷都可以买到冰淇淋。《武林旧事》中曾有“都人避暑”,“冰雪爽口之物”的说法。据推测这种被称为“冰雪”的食物,其实就是宋代人最爱的冰淇淋。事实上宋代冷饮店中的各式冷饮,无论是外形还是味道都相当不错。

金橘团、雪泡缩脾饮、雪泡豆儿水;漉梨浆、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紫苏饮、白醪凉水、甘豆糖、绿豆水等,都可以在冷饮店中随意购买。只不过富人家的孩子更幸福,因为这些冷饮或冰水价格都比较高。

宋朝作为古代经济帝国,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前提下,能够出现多姿多彩的冷饮,其实也是一件比较正常的事情。因为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任何货物出现都与需求有关系。而钱包鼓起来之后,自然就会对夏季消暑提出新的要求。

结语

古时候的夏天并不凉爽,虽然并没有汽车尾气,或者各种工业废气排入大气层。但由于受到一些特殊气候的影响,在夏季的时候出现高温天气十分普遍。人们为了能够躲避酷暑的侵害,想出了很多可以清凉解暑的方法,在这一点宋代人无疑做的非常不错。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3-29 04:03 , Processed in 0.00879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