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就四世同堂了,花甲老太坚持要离婚,原因让人唏嘘不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9 06:10: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就四世同堂了,花甲老太坚持要离婚,原因让人唏嘘不已                                                         2021-03-28 08:30                    

                          

从事法官职业10余年,虽近来已调任其他岗位,但骨子里早已落下“病根”,闲暇之余,总有些片段和身影会在不经意间闪现,点缀着那看似遥远却印象深刻的过往。
记忆中那些或感人或平凡的案件和故事,不经意间也会散露出幸福的一面。
于我而言,每一份调解或判决都重于千斤,因为在旁人看来的薄薄一卷卷宗,有时却是案中人追逐多年的人生。
“转亲”离婚案
“陈法官,我的案子有结果了吗?”
庭审刚结束,我便被匆匆赶来的李莜(化名)堵住了门。眼前的李莜,几缕灰白的发丝凌乱粘在她额头,略显干瘪的双手迟疑而有力地前伸着。
在她的整个状态里,能够感受到一种想要抓住未来的急切感。
我不太明白,明明已是花甲之年,为何还会有那么坚决的离婚态度。看着李莜眼神中的期待,我不忍把话说得太过直白。
“李婶,这个事咱们还得再商议商议,先到庭里坐吧。”
我侧过身看着她走进法庭,直直走向原告席的位置,于是赶紧拦住了她的脚步。“咱们就是随便聊聊,现在不是开庭,您不用坐在那儿。
然而劝说并没有起到效果,李莜只是局促的朝我点了点头,而后坐下,我也慢慢打开话闸,尝试地问道:“您和陈叔毕竟在一起生活这么多年了,就不再考虑考虑?再说您的几个儿女……”
“陈法官,谢谢你费心,这事儿孩子们已经知道了,也都在劝我。”或许是为了表示对打断我说话的歉意,李莜难得对我笑了笑,但随即又紧皱起了眉头。
“我知道他们的心思,嫌我离婚在村里丢人,可我不嫌,我就想光明正大过我自己的日子。”
这其实是李莜已经重复了很多遍的话语,有些时候因为紧张和愤怒,一句话她会重复好几遍,但最终的态度还是很坚定。
趁着下一场庭审时间还充裕,我坐在门旁的矮凳上,默默聆听着她的情况。
西下的阳光逐渐朦胧,穿过法庭老旧的窗口,照在李莜因激动而通红的时挥舞的手掌,映在她略显苍旧的碎花衫上,恍惚中,这一刻的李莜和那天的记忆渐渐重合。
第一次见到李莜时,瘦瘦弱弱的她是跟在书记员后面进来的。和很多农村老人一样,李莜说话时带着些许拘谨,有时候也会有一股子“我就是有理”的泼辣。
本以为李莜的案子就是一起普通的家庭矛盾引起的离婚案,但很快我便从她的话语中,知晓了案件的不同。特别是从她的嘴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超出我认知的“转亲”这个词。
“转亲”,实际上是一种久远的农村风俗,也是父母包办婚姻的一种,多发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贫困地区。
以“三转亲”为例: 张家女儿嫁给李家儿子,李家女儿嫁给王家儿子,王家女儿再嫁给张家儿子;与此相似的还有“四转亲”“五转亲”,甚至“六转亲”。
这样每家都可以省下给儿子娶媳妇的彩礼钱。但是,如果有一家不同意,其他几家也转不成;如果已经结婚,有一家离婚,其他几家也都会离婚。
因此,转亲的家庭之间构成了一条“婚姻链”, 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全链”瘫痪,因而各家绝对不会允许有离婚行为的发生。
幸福应该是在自己心里
虽然有很多“转亲”的夫妻多年来也过得顺风顺水,幸福安稳,但也有一部分“转亲”女子,年少时为了自己兄弟的幸福选择隐忍,中年时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只能咬牙维持,待到老年时,子女成年成家,被压抑多年对婚姻自由的渴望,最终促使她们走进了法院,请求解除这“转亲”而来的婚姻关系。
而李莜,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对这种从未见过的离婚请求,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劝说她打消这个念头。记不太清那天她到底说了什么,印象唯深的,是我把她送走时,她那身有些褶皱的碎花衫。
但后来,她几乎每两天一次的来访频率和坚持,也表明了她要离婚的决心。用她的话来说,这婚是一定要离的, 为别人活了一辈子,老了,该为自己活一阵子了。
庭前调查的结果,让我对李莜的请求越发不理解。
结婚四十余年,家庭相亲、子孙满堂、邻里和睦,连李莜子女都打电话过来,让我把这事当成小老太太偶尔的任性小脾气。
于是我尝试着劝她,“您看啊,您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这么孝顺,而且您大孙子结婚好像就快生孩子了吧?这马上就四世同堂了,您多幸福,为什么还要离婚呢?”
“但这不是我选的啊?”我看着李莜,她眼中的反问刺痛了我的双眼。原来,幸福不应该是在别人眼里,而应该是在自己心里。
那一刻让我忽然警醒。我突然明白,几十年的隐忍不是李莜想要的,而今的幸福生活,也未必是她想要的。
身为离婚事件的当事人,她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来面对邻里乡亲的蜚语、家人亲友的指责,甚至还有她最期待的能带给她带来公正的法官的不理解。
因为长期办理派出法庭的案件,已经养成了我用民情风俗、常识大义来解决矛盾纠纷的习惯。而听了李莜的经历,也让我想要去履行那一口以法律为准绳的“正气”。
虽然李莜提出离婚的理由并不充分,而我帮助她或许会造成一些人的不满和指责,但这是她的权利,而我要做的,便是维护它。
在余生,找到幸福的理由

我给李莜老两口调解了几次,也使劲地做了老陈(李莜丈夫)的工作。
与李莜的絮絮叨叨不同,老陈比较寡言,总是蜷着身子默默坐在被告席上听李莜的数落,听我的劝导,然后,给出不同意离婚的结论。
直到有一次,李莜抹着停不下的眼泪哭求老陈, “我可以不分家,我伺候你老,但婚一定要离,不然这心里疙瘩解不开啊”。
调解,还是没有结果。
大概过了一个星期,当我还在为李莜的案件焦虑,想着下一步如何解决时,李莜的儿子来法庭找到了我,说是受李莜委托,来办理案件撤诉手续,于是我打电话核实了李莜的近况。
俩人还是离婚了。寡言的老陈谁也没告诉,带着李莜去了民政局,离婚证被李莜光明正大地放在了全家福照片旁边。
“陈法官,你是没见当时给我办离婚的那人,眼珠子瞪老大了。”说这话时,手机对面的李莜兴奋中带着几丝俏皮。
“还是要谢谢你啊陈法官,老陈说了,要不是你那几次苦口婆心地劝说,他还拿不定这主意。”
絮叨的李莜还是喜欢絮叨,只是少了几分愁苦。 老两口的日子还是照过,和以往似也没什么不同。
“不过我妈最近比以往笑得都多。”李莜儿子乐呵呵地离开了法庭。
后来,我又遇到了几起类似的案件,但基本上调解了几次也就和好了,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似乎也就随了命运,再没有李莜那种反抗的坚决。
虽然人生的车轨互有不同,每个人对人生的理解也千差万别,但我希望无论他们如何选择,都能像李莜一样,在余生,找到幸福的理由。
本文为《方圆》杂志原创稿件,转载时请在醒目位置标明作者,并注明来源:方圆(ID:fangyuanmagazine)。

编辑丨肖玲燕设计丨刘岩

文丨陈兆霞江苏省沛县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7 04:38 , Processed in 0.00871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