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俗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有道理吗?古人智慧,至今受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3 06:21: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俗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有道理吗?古人智慧,至今受用                                                         2021-04-02 14:10                    
                          

俗语在民间可谓是随处可闻,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它都以其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其实,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最关键的还是其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知识,在诙谐幽默之间启迪人的心智,而且许多俗语还是民间百姓根据圣贤名人的名言浓缩而成,充分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精髓。比如这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则一反百姓只为温饱的常态,充分体现了老百姓对生活的追求从来就不局限与衣食住行,只是轻重缓急罢了。

这句俗语出自苏东坡的《于潜僧绿筠轩》,原句是“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说的是苏轼途经潜县丰国乡,于是慕名前往寂照寺拜访於潜僧慧觉。二人游至寺庙内绿筠轩时便作了此诗抒发胸中块垒。全诗大意是说宁愿生活中没有肉吃,也绝不能让住处没有竹子。没肉吃不过消瘦,没竹子却会变得庸俗不堪。而瘦了还可以长肥,俗了就很难医治了。如果常人不解据此而问“似高还似痴”,那我请问,如果面对此竹而大快朵颐,既想清高美名也又想甘味美食,世上哪有“扬州鹤”这样十全十美的事。这无疑是在赞赏潜僧的风雅高洁,也从侧面提醒了物欲俗骨缺乏风节的人。

不过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为何会在民间广为流传呢?这还得提起民间最为常见的竹子了。虽然诗词在百姓之间并不常见,但竹子却是随处可见的。而竹子以其独特的造型自古就有着特殊的象征,传统文化中历来少不了岁寒四君,而竹子并列其中,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贩夫走卒,都对它们的人性化品质推崇备至。民间百姓也大多以竹子的气节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人们对竹子都有着深厚的情谊,除了其漂亮清新的外形外,它的气质也是深入人们的骨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像竹子一样傲立于世,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屈与正直。这样的竹文化在古代尤甚,不仅影响着文人雅士,即便是寻常百姓也耳目渲染。在民间,竹子还有“平安”的寓意,加上竹子独特的分段外形,人们常以此来表达“节节高”的美好愿景。而诗中俗语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竹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其“气节”的象征不仅是民族必须的,也是个人成就事业实现宏图大志必不可少的精神。无论是寒窗苦读的士子,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大多都会在居所周围种上竹子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另外,竹子作为一种极富象征意义的美丽植物,还代表着完整性。在我们国家,每个人都对竹子有着浓厚的情怀,这体现了我们民族诚信的本质。所以这句俗语的实质是值得我们铭记并发扬的,在物质生活基本无忧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自然首当其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19 22:16 , Processed in 0.00808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