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诗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16 05:49: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唐诗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                2021-04-15 17:59                                              

生命是一场诗意的旅行
穹顶之下,我们的生活,仿佛与“诗意地栖居”渐行渐远,古人们吟诵的鸟语花香,恍如一梦。
大自然生机勃勃,满载形与式,光影,韵律。自然的怀抱里,无限的生命按着自有的节奏跳动。古人们将对生命之美的感发,吟成了一首诗。所以,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在古人的诗行里洞见生命的至美。

我们常常说最好的诗人在唐代,这其中多少有些无奈,可那真的是诗的黄金时代。

仿佛是一种历史的宿命,那么多诗人就像是彼此有约定一样同时诞生。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是一场精彩的戏,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

唐诗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诗,像一粒珍珠,诗人的孤独感、游牧民族的华丽、侠的精神、山水中生命的状态、浪漫诗的极致、寻找知己的孤独等就像珍珠的生成一样历经磨砺。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曾经赞誉这首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然而本诗又绝非一首单一的山水诗,个中自有作者的追求所在。

这首诗在三个方面极富特色:体现了王维诗佛的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以山水明志,追求高洁的情怀和理想的境界。

王维是山水诗中的方家,在写景状情方面堪为巨擘。本诗的景色之美之静历代多有论述,读者也较为容易体味到。

王维的诗歌,禅意较深,而这种禅意并不是直接言明的,往往是以一二意象或诗歌的整体意象来体现。佛家主张,诸法皆空,万事皆空,不可生执着心,而本诗开篇即以“空”字当头。前两句之间又具有极为密切的佛家因果关系:细雨过后,水滴石上,顺着石头纹理形成股股细流;天晚雨停月出,才可照彻松林。

本诗中的水、树在王维那里又是其理想的追求之一,因为在王维看来,“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思源”“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诗人于不露痕迹之处表达了自己的山野之志。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的今天,就在这长安南庄的一户人家门口, 我看见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不知道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是旧样,笑对着盛开在这和煦春风中!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说起李白,现在的学生最喜欢秀的不是李白的自负狂诗,而是余光中先生《寻李白》中的:“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似乎这拽拽的诗文能把自己送到一个能与太白先生比肩的高度。
送孟浩然之广陵
赵晓霞 - 虞美人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意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而且是在唐代开元盛世。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是他年轻得意之时,在他的眼里,世界几乎一切都是美好的。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仅是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人的感觉是看不尽,一望无際的阳春美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的长江下游,又是繁华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写出了春天时节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出了时代的繁华气息。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的意境。李白把朋友送上了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帆船。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表现出诗人对故友的深厚感情和执著追求!

山川美景、古迹文化从唐诗中缓缓呈现出来,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想要追随着诗人的脚步,徜徉在如画江山中。
读书和行路从来都是相关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年少时哪能懂,但走过千山万水,自然就明白了。
唐诗很美,你若走过同样的山水,大概就可以明白唐诗的风骨与气韵了。

行路,行哪条路?无需再按着书卷一首一首去研究,只需循着“唐诗之路”行走即可。
让我们且温一壶闲酒,听那些美得让人心醉的佳句,那些遥远又温暖的诗事,唤醒我们从小被浸润的诗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5 08:35 , Processed in 0.00841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