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臣得知家人和邻居吵架,提笔写下一首诗,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1 04:52: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大臣得知家人和邻居吵架,提笔写下一首诗,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2021-06-01 01:33                    
                          

民间有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亲戚之间关系再好,但如果遇到突发问题,还不如邻居更靠谱,比方说家里发生火灾,或者老人突发疾病,邻居能够及时伸出援手。但是,邻里之间吵架拌嘴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自古皆是如此。清代有一位大臣,得知家人和邻居吵架,提笔写下一首诗,几百年来备受称赞。

此人名叫张英,出生于1638年,此时距离明朝灭亡还有六年时间。或许很多人没听过张英的名字,但提起他儿子张廷玉,凡是具备历史常识的人,想必都略有耳闻。张廷玉历经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曾担任首席军机大臣,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古人云:“虎父无犬子。”既然培养出张廷玉这般出色的儿子,身为父亲的张英肯定不简单。康熙二年,张英考中举人,四年后进士及第,并且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从这一刻开始,张英迎来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后来,康熙需要挑选一位教他经史的人才,经过层层选拔,张英脱颖而出。

满腹经纶的张英,很快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史书记载:“圣祖每幸南苑,张英必从,久在左右,是以,圣祖深识其人。”此后多年里,张英平步青云,尽管因工作失误被连降三级,但很快又官复原职,担任礼部尚书,而且兼管翰林院,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张英的人生巅峰,那就大错特错了。

康熙三十八年,年过六旬的张英再次升迁,被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其职位等同于宰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据说,张英为人低调,而且心地善良,家人为了给他庆祝六十大寿,准备斥资重金请城里最好的戏班子唱戏,还打算摆上酒席,把亲朋好友都叫来。

张英听说家人的计划,坚决反对这么做,提议用这些钱做善事。最终,他拿出上百两白银,买来许多衣服和粮食,送给家庭条件不好的穷人。从这件事可看出,张英不但勤俭节约,还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难怪康熙如此器重他。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张英也曾遇到一件让他头疼的事情。有一天,张英收到家人寄来的一封信,上面的内容很简单,让他给当地的县令施压,教训一下邻居老王。原来,因为宅基地的问题,老王和张英的家人发生争执,谁也不肯让步,闹得不可开交。

好心人私下里劝说老王,不要跟张家人硬碰硬,胳膊拧不过大腿,毕竟张英在朝为官,而且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老王也是犟脾气,天不怕地不怕,始终坚信“有理走遍天下”。事情越搞越大,双方到县衙打官司。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由于宅基地是祖辈传下来的,时间太过久远,县令也不知道该如何裁决。

于是,张家人写了一封信,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到张英手中。看完信上的内容,张英苦笑着摇了摇头,并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难老王,而是写了一首诗寄给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瞬间领悟张英的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的宅基地,并且给老王道歉。老王也是个敞亮人,一直信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原则,所以他也让出了三尺宅基地,与张家人握手言和,从此再也没有吵过架。

张英的这首诗,解决了邻里矛盾,留下一段千古佳话。在如今的安徽省桐城市,有一处“六尺巷”的景点,是张英博大胸襟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世人都知道吃亏是福,当你与朋友或邻居发生争执时,不妨把张英的这首诗默念几遍,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2 19:09 , Processed in 0.00736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