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3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个妙不可言的天然对子,出口成章,对仗工整,真的绝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8 19:53: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5个妙不可言的天然对子,出口成章,对仗工整,真的绝了                                                         

2021-08-07 22:12                    
                          

对联俗称对对子,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历史上流传着大量好对联,值得后人细细品读。

历史上有不少对子,纯粹是出口成章,不需要雕琢而自然工整,令人拍案叫绝。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对联的读书人。一定要关注我,和我一起来欣赏5个妙不可言的天然对子,出口成章,对仗工整,真的绝了。

第1副对联:中丞教作沧浪主;相国呼为金石僧。

清代中期,有一个和尚叫作达受,又名“六舟”。六舟和尚多才多艺,能诗文,喜收藏。

六舟和尚处于乾嘉学派的核心地域,长于金石学繁盛时代,与当时的著名文人都有密切的交游。

当时的江苏巡抚陈銮十分钦佩六舟和尚,邀请六舟和尚来到苏州沧浪亭旁边的大云庵当住持。

陈銮因而称呼六舟和尚为“沧浪主”。这就是上联的来历,“中丞”是清朝对巡抚的尊称。

不单单阮元对六舟和尚称叹有加,当时的大学者阮元(就是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的阮元)也十分看重六舟和尚。

阮元曾经写了一首诗:“旧向西湖访秀能,南屏庵内有诗灯。哪知行脚天台者,又号南屏金石僧。”

阮元官拜体仁阁大学士,致仕后加官至太傅,所以人们称呼阮元为“相国”。这就是下联的来历。

所以文人齐彦槐就根据这两个人对六舟和尚的称呼写下了这个对联:“中丞教作沧浪主;相国呼为金石僧。”

这个对联不经雕琢,完全就是天然对子,令人拍案叫绝。而我们后人也可以通过这个对联,看到清代文人与诗僧的交往情况。

第2副对联:翰林充侍卫;提督作编修。

清代嘉庆年间,庶常馆(翰林院庶吉士的学馆)的崇绶从翰林学士改为了三等侍卫,从文职到武职,令人惊叹。

同时,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 文宁被降职为翰林院编修一职,由武职到文职,也是令人意外。

所以当时有“翰林充侍卫;提督作编修”的说法,天然对仗,妙趣横生,令人惊叹。

第3副对联:替如夫人洗脚;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对联流传很广,版本也有所不同。最流行的版本,说是曾国藩拜访左宗棠。结果左宗棠出来迎接迟了。

曾国藩问左宗棠原因,左宗棠回答说:“我刚刚在小妾的房里,小妾刚好在洗脚,所以仆人不方面进屋通报。”

结果曾国藩就笑着说:“替如夫人洗脚。”(有版本写作“看如夫人洗脚。”)

而左宗棠回击说:“赐同进士出身。”

原来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殿试中入围三甲最末,正是“同进士”,比正宗“进士”差了一大截。所以,曾国藩听到这个下联十分惭愧,本来想戏弄一下左宗棠,没想到反而被回击了。

当然,我个人以为这个下联不太像是左宗棠的回答。毕竟左宗棠的出身比曾国藩还差了一大截。

左宗棠只不过是“举人”出身,最后他获得的“进士”也是朝廷特别赐予的。如果左宗棠用“赐同进士出身”来嘲笑曾国藩,那不是也嘲笑了他自己吗?这真是岂有此理。

所以有的版本说,这个天然对联是曾国藩的两个幕僚互相开玩笑所对,而曾国藩听到后很不高兴。个人感觉,这个幕僚版本的故事相比较而言,更加符合历史吧。

第4副对联:莫逢韩玉汝;可怕李金吾。

北宋年间,韩缜曾担任秦州知州,为政暴酷,引得百姓怨声载道。

韩缜字玉汝,当时秦州的老百姓流传着两句民谣:“宁逢乳虎,莫逢韩玉汝。”

有人拿这句话问孙临说:“莫逢韩玉汝,下联是啥子呢?”

孙临脱口而出道:“可怕李金吾。”可怕李金吾,出自杜甫的诗句:“醉归应犯夜,可怕李金吾。”

这两句类似于无情对,毫无关联,却又天然是一个好对仗,令人觉得相当有趣味。

第5副对联:水底日为天上日;眼中人是面前人。

宋代宰相寇准曾经与同僚玩笑说:“水底日为天上日。”结果没有人能够对出下联。

恰巧诗人杨亿前来找寇准禀告事情,听到上联,脱口而出道:“眼中人是面前人。”

这个对联天然而成,而又很有趣味,颇有哲理,很见才华。

水中本无月,不过是天上月偶然投在波心里。眼中本无人,乃是面前之人。这种生活化的内容用在对联里,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相当有才华。

大家还知道哪些精彩对联呢?我每天写传统文化类的文章很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多多收藏和转发我的文章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1-8-8 20:28:21 |只看该作者

古时候青楼门前挂一对联,上联:一双玉臂千人枕,下联让人害羞

古时候青楼门前挂一对联,上联:一双玉臂千人枕,下联让人害羞                                                         2021-08-06 11:11                    
                          想必大家对于对联都不陌生,毕竟它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不低。从小学语文课本,我们就会开始涉及到对联的教学,而更为印象深刻的,则是从过年时家门口贴的那一对喜庆的对联开始。

对联是我国的一大文化产物,据相关历史记载,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在对联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散文诗词的特点,而后开始讲究押韵对仗。古人也常通过对对联的形式,来测试一个人的文学造诣。但值得注意的是,对联经过其发展,已不仅是文人墨士闲暇作乐的主流。

都说高手在民间,古代亦如此,除了附庸风雅的场所外,对联也会出现在风月场所。青楼便是对联出现频率较高的场所。其原因可能是文人爱出没于风月场所,所以将这股风带入到青楼场所中。但其实,早期的青楼并不是如世人所想的那般烟花场所,早期的青楼,本意很是文雅,原指高雅的住所(这可在一些古诗词中考究,比如诗句“青楼富家女,才生便有主”),只是后来慢慢演变成花天酒地、乌烟瘴气的场所。

据《楹联新话》其中所写“风月常新,时复登楼聊纵目;烟花无际,须知有岸可回头”,形象的将风流才子两大恶习表达得生动清晰。这句意为:上联说读书人醉心于风花雪月场所的女子,下联便说希望这些女子都能够回归正常的生活,回头是岸。又要醉心于风花雪月场所的女子,又要觉得女子不堪,从良才是正途。这可见文人骚客都爱流连于风花雪月之地,其所作诗词对联,自然对青楼对联有所影响。
所以这些风花雪月场所除了有文人墨客的诗歌外,也不乏有一些通俗易懂的,描绘其青楼生活的诗歌对联。在众多的作品中,其中有一联堪称经典,至今还在流传。

这则对联上半部分便是“一双玉璧千人枕”,其下联更是令人浮想联翩,羞于启齿。这下联便是“半点朱唇万客尝”,不得不说,古代人的大胆程度不亚于现在的开放社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对仗的工整,讲究,而且这一对联将青楼活色生香的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听者也会在惊叹于其露骨的同时,又感叹于其对仗的精彩。

古代青楼由于其场所的特殊性,其对联的表达形式,也不像正经诗歌对联中的那般讲究文学风雅,大多数的青楼对联呈现出来的都是通俗易懂的诗句。再比如,其中一副对联写的是“天天新人鸳鸯被,夜夜洞房花烛红”,这副对联也是将青楼寻欢作乐的男女描绘得淋漓尽致,丝毫不亚于现代人们对于性的追求。庸俗却又真实,其中展示的才华可见一斑。

虽然说古代青楼对联显得露骨大胆,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我国文化的一个产物。文化本身就具有多元性,我们也不能说否定这些青楼对联中包含的智慧与创新。
:《楹联新话》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0 06:42 , Processed in 0.00816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