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9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隆平诞辰91周年:儿子接棒事业,“巨型稻”月底将迎收获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8 18:59: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袁隆平诞辰91周年:儿子接棒事业,“巨型稻”月底将迎收获                               2021-09-08 15:30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标题:袁隆平诞辰91周年:儿子接棒事业,“巨型稻”月底将迎收获

               
         

袁隆平诞辰91周年,缅怀!致敬!袁隆平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         

                       

9月7日是袁隆平诞辰91周年。今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

南都记者了解到,袁老离去后,悼念鲜花装满32辆卡车,论文手稿被公布,生前遗物被捐出,各界对他的追思和缅怀从未停步。儿子和学生继承遗志,“袁梦计划”在盐碱地上描绘,“巨型稻”试种成功月底将迎收获,杂交水稻事业有望圆“梦”。

逝世后悼念鲜花装满32辆卡车 家人捐出生前遗物

从袁老离去的那刻起,有关他的一举一动,总能唤起无限追思缅怀。

5月24日上午,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

连日阴雨后,长沙天空放晴,明阳山仿佛被人潮淹没。在群众悼念点明阳厅外,门前阶梯整齐摆放着花圈,两旁献祭的鲜花层叠堆放,白色的菊花、金黄的稻穗,在太阳下闪光。

5月23日,长沙市民自发前往殡仪馆送别袁隆平。南都记者 吴泽嘉 摄

时隔多月,9月7日,长沙市殡葬事务中心安保部门工作人员向南都记者回忆,当时来明阳山悼念的人员达30余万人次,从殡仪馆运走悼念袁老的鲜花装满32辆卡车,悼念活动结束三四天后,还有外地的群众赶来送别。

袁隆平故去后,在他生前工作单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档案馆馆长谢兵和同事们再次整理袁老生前的手稿和资料。

今年7月,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的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的发现》原始手稿被公开。这篇手稿放在棕黄色牛皮纸文件夹内,封皮写有“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其中文字材料134页,起止日期为1965年到1981年。这十几年,恰好见证了袁老从开启杂交水稻研究到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的艰辛探索历程。“他的手稿特别珍贵,一般是不拿出来的。”谢兵当时向南都记者表示。

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的论文被公开。受访者供图

家人们也在整理袁老生前的遗物,长沙隆平水稻博物馆收到了珍贵的捐赠。

9月7日上午,在隆平水稻博物馆内,有一场朴素的捐赠仪式。袁隆平大儿子、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定安在现场,接过了该馆党组书记孙中华颁发的收藏证书。

袁隆平大儿子袁定安出席捐赠仪式。受访者供图

孙中华向南都记者介绍,目前馆内已有32件与袁老有关的物品:既有他出席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时穿的衬衫,也有在泥泞稻田里跋涉时踩在脚下的套鞋;既有办公时使用的老花镜、放大镜,也有他生前热爱的小提琴和排球。

孙中华说,袁老的遗物将被收藏到博物馆文物库房,“要妥善科学地保存,继承发扬袁老的种子精神 。”

儿子接棒耐盐碱水稻事业 月底“巨型稻”将迎收获

袁隆平生前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如今,小儿子袁定阳和众多学生继承遗志,在祖国大地上培育“耐盐碱水稻”“巨型稻”,实现增产增收向梦想一步步迈进。

在盐碱地上种水稻,让种植户收入翻番,这是袁老生前的“袁梦计划”。

袁老逝世不到一个月,小儿子袁定阳接力梦想。今年6月,在内蒙古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袁定阳开展了“袁梦计划”二期发布会——计划“十四五”期间在兴安盟的盐碱地上种植耐盐碱水稻20万亩。

袁隆平小儿子袁定阳接棒父亲“袁梦计划”。

今年,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试验基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兴安盟分中心正式挂牌。

“现在我们试验示范基地已达到3847亩,选用了适宜当地环境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研发了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9月7日,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办公室主任田鹏告诉南都记者,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的袁定阳,是该项目的技术总指导,负责制定科研方案,指导开展科研工作。

袁隆平曾提出盐碱地亩产300公斤的目标,2020年种植于兴安盟盐碱地上的水稻平均亩产已达533.95公斤。田鹏透露,9月24日将会进行最新的“袁梦计划”水稻测产,“我们能够达到继续突破500公斤。”

再过半个月,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试种的“巨型稻”也将迎来收获。

“这是袁老亲自过问过的项目。”9月7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农艺师罗志强告诉南都记者。

据他介绍,这种稻株粗壮、穗长粒多的“巨型稻”,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达2米左右,高度是常规水稻的两倍,预计亩产800公斤以上。不久前,15亩“巨型稻”在当地试种成功,明年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发展“稻渔共生”试验项目,“在水稻田里养鱼、虾、泥鳅,收益要翻五六倍,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经济收入。”

“巨型稻”高度是常规水稻的两倍。受访者供图

罗志强曾在袁隆平的科研团队内从事水稻栽培和育种工作,“差不多10年了,是袁老学生的学生。”如今被分配到重庆分中心继续杂交水稻生产科研工作,他仍会忆及老师生前对“巨型稻”的指导意见,“袁老的精神还在鼓励着我们,对我们来说就像一盏明灯一样。”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张林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1-11-25 03:03:47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0 09:22 , Processed in 0.00934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