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批评养花“玩物丧志”,朱德忍痛别兰:它不是资产阶级花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9 04:19: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批评养花“玩物丧志”,朱德忍痛别兰:它不是资产阶级花                                                         2021-09-07 12:08                    

                           

  幽兰奕奕待冬开,
  绿叶青葱映画台。
  初放素英珠露坠,
  香迎十步出庭来。
  ——《咏兰》朱德
  

兰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所喜爱的中国名花之一,以其“高洁典雅”的花性被诗人所传咏,同时也是朱德总司令的最爱。纵观朱德总司令的一生,他和兰花的缘分总是说不清,道不尽,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精神境界的极高追求与宽广的革命情怀。

图:朱德养兰花(水墨画)

以兰为妻:朱德与伍若兰的生死情谊

据朱德女儿朱敏回忆,朱德喜欢兰花很有历史,早在20岁朱德从军云南的时候就已经喜欢上了兰花。在当时,朱德率领部队征战深山老林,行军途中总是不忘收集各种各样的兰花,其中他最喜欢一种白色的野兰花,每到春夏时节,这种兰花就会开得漫山遍野,令人心旷神怡。

不过由于要经常指挥部队流动作战,朱德当时还没有办法养盆栽兰花,只能靠瓶子装水来养这些野兰花。到了后来,朱德因为战功升官之后,他一有时间就去山里采集兰花,并且将它们移植到自己制作的可以随身携带的简易“花盘”之中。

图:南昌起义(油画)

1928年,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剩余部队前往井冈山同秋收起义部队正式会师,在闲暇时光之中,朱德在井冈山附近的兰花坪又一次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野兰花,于是以后他经常在这里赏花,并且认识了不少兰花品种。

不过让朱德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和兰花的渊源是如此之深,与他共结连理的第一任妻子伍若兰,便是那一朵在他心中绽放的洁白兰花。1903年,伍若兰出生在湖南耒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之中,23岁的时候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湖南发起的农民运动,迅速在耒阳拉起了一支革命队伍。后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这支队伍同朱德、陈毅率领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汇合。

图:伍若兰纪念像

1928年2月,朱德与伍若兰正式结为夫妻,在朱德影响之下,伍若兰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虽然在当时的工作之中,她主要负责宣传工作,但她也是一位骁勇善战的红军女将领,在平时,她从不以朱德夫人的身份自居,和普通战士们一起练习枪法、刺杀以及投弹技术,很快就掌握了一身过硬的军事素质,甚至能够左右开弓,双枪并发。

1929年1月,为了扑灭湖南、江西边境的革命烈火,蒋介石集结国民党21个团的主力部队,分兵五路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反围剿”。为了摆脱敌人优势兵力的进攻,寻求机动作战,毛主席和朱德、陈毅等率领3600余人主动撤离井冈山,向赣南地区进发。

2月1日,红军急行军来到了吉潭东南侧的圳下村进行整修,此时红军将士的状态很差,考虑到当地群众基础不错,前委决定在当地进行休整。出乎意料的是,就在2日清晨,国民党刘士毅部忽然率领大批军队包围了圳下村,红军为了突出重围,同敌人进行了殊死决战,双方伤亡都很大。

图: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示意图

为了掩护朱德所在的军部撤退,伍若兰带领部分战士向敌军侧翼突围,掩护军部转移,将敌人主要的火力引向了自己。当她边打边撤经过一片油菜地的时候,一颗罪恶的子弹贯穿了她的左腿,行动不便的她很快就被敌军抓住,然后被押解到赣州城内。

得知她就是朱德的妻子之后,敌军欣喜若狂,用尽了各种手段折磨伍若兰,想要逼她说出红四军的秘密,但伍若兰视死如归,国民党反动派没办法从她的铁齿钢牙之中撬出任何有价值的情报。气急败坏的敌人将伍若兰残忍杀害,然后悬头示众,伍若兰牺牲时年仅26岁,甚至连一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都未能保存下来。

图:伍若兰就义图(素描)

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朱德不禁悲痛欲绝:“伍若兰同志口才超群、英勇善战,能文能武,智勇双全,这样的奇女子实在是难得啊!”伍若兰虽然英年早逝,但却在朱德的心目之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为了纪念她,人们将她出生的故乡村落改名为“金兰村”,还将生长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附近的一种野兰花改名为“井冈兰”。

为兰咏诗:朱德与兰花的文化情缘

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渐步入晚年的朱德对兰花的喜爱之情更上一层楼。他一心陶醉于收集兰花、栽培兰花的“幽兰之海”里,几乎到了为兰痴狂的地步。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朱德能够从赏兰之中获得极大的心理安慰,周围工作人员被他对兰花的这份执着深深感动了。

朱德不仅喜欢兰花,还喜欢为兰花写诗。1963年3月,他来到了四川成都附近的杜甫草堂之中,对这里兰亭之中的兰花流连忘返,于是即兴之下,他连写了《草堂春兴》十一首,其中第六首诗词之中写道:

朱德元帅参观成都杜甫草堂时撰书的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几次参观五福村,
  爱兰却自数登门。
  饮茶一杯花中坐,
  看花不觉到黄昏。

在这首诗词之中,朱德描述了他前来兰亭赏兰的经过,从“几次参观”、“数次登门”等一连串的形容词之中,朱德将自己对兰花的钟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1962年3月,朱德与自己的老朋友、开国上将陈奇涵同志一起前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赏兰。第二天午后,他们开车前往山间树林茂密的地方,终于寻到了清新幽雅的井冈兰,了却了朱德30多年以来的一个心愿。感慨万千之下,同为爱兰人士的陈奇涵当即赋诗一首《咏兰》送给朱德总司令:

图:陈奇涵(中)

  祖香隐长在深幽,
  清香吐芳自风流。
  三三幸会逢知遇,
  淑人君子美胜收。

朱德听后也不甘示弱,当即挥笔泼墨,回送给自己老友一首咏兰诗:

  井冈山上产幽兰,
  乔木林中共草蟠。
  漫道林深知遇少,
  寻芳万里几回看。

图:陈奇涵故居

等朱德赶回北京之后,他特地送给陈奇涵一盆精心栽培的一株井冈兰。陈奇涵对于这支井冈兰十分珍惜,即使在它的寿命结束之后也依然舍不得把花扔掉,而是小心翼翼地做成植物标本,配上宣纸,配衬两句墨宝:“莫道花残叶虽无,心地芝兰有异香”,然后挂在自己的书房门口。如今,在陈奇涵上将的故居内,这幅兰花标本依然悬挂在书房门口,彰显着朱德总司令与陈奇涵之间无比珍贵的“兰友情”。

采兰幽谷:为求佳兰,朱德跑遍全国各地

新中国成立之后,朱德总司令终于有充足的时间研究兰花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对兰花的了解程度和栽培兰花的技术越来越高超。对于这份业余爱好,朱德很是执着,他从来不愿意在家中坐享其成,而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改进兰花的培育工作。在各地视察公务的闲暇之余,朱德经常打听附近山上兰花的生长地区,并且亲自上山对珍贵品种进行采挖。

图:兰花(资料图)

兰花多喜欢生长在深山幽谷之中,它对于自然环境的要求是非常严苛的:喜暖怕暑、喜阴怕湿、喜风畏寒。野外的野生兰花,有的生长在山坡阳面,有的生长在山坡阴面,每个品种的喜好都各不相同。每次朱德前往野外采集兰花,都特别注意每株兰花的生长习性,并且也十分注意保护野生兰花的生长,从不乱采乱挖。

经过长期的观察,朱德总结出了评价兰花品级的一些经验:凡叶片墨绿刚劲、叶片细嫩光滑如油、筋络细长透顶者为上品;凡花蕾壳薄而硬为上,而壳厚浑浊者为下;兰花不论是何种颜色,但都要求鲜明整齐,浑然一色,方为极品。

图:珍稀植物——井冈兰

为了寻求极品兰花,朱德先后前往广州从化、海南、四川彭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地区寻找兰花。曾经在广东地区,朱德寻找到了兰花之中的极品“金丝马尾”和“银丝马尾”;在四川彭县地区,朱德喜得“大红朱砂”和“隆昌索”两种珍贵兰花。朱德收集珍贵兰花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在自家栽培,更大的心愿是将它们繁殖开来然后分栽到各地公园之中,让更多的人们欣赏到珍贵兰花的英姿。

育兰不倦:丰富晚年精神文化生活

对于费尽力气采挖回来的兰花,朱德总司令十分爱惜,放在自己的家中悉心培养。为了学习兰花的培育技术,朱德总司令曾经向广州、福州和杭州的植物学家请教,自己学会了一套完整培育兰花的技术。比如在福州的时候,朱德曾经邀请著名兰花培育专家陈时璋表演兰花分盆繁殖法,陈时璋将分盆时所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全部倾嚢相授。事后,朱德语重心长地嘱咐他:“希望你这个老花农能够早日将自己培育兰花的经验写成一本书,供各地兰花爱好者学习。”

图:1961年2月9日,朱德在福建视察

回到北京之后,他根据北京的天气和兰花的习性,首先对采挖回来的兰花进行分拣清洗工作,朱德深知兰花“喜聚族而畏离母”的特点,每次都是将三五株兰花分拣在一起,清洗好根部之后,放在阴凉处风干约10个小时,然后再将兰花移植到装好干净土壤的花盆之中,朱德还细心地在花盆底部放上木炭和瓦盆,防止浇水过多时出现“烂根”。

在培育兰花时,朱德总司令经常对周围的工作人员嘱咐道:“培育兰花入门容易,但精通很难,需得天时、地利,要勤于保护和扶持,要遵循必要的准则。”当朱德休息的时候,他经常会走到兰花身边,像问候老朋友一样嘘寒问暖。有的时候,朱德会伸出双手轻轻拖住兰花的叶片,好像如同入迷一样轻轻端详着眼前的兰花,甚至到了“人花合一”的境界。为了让自己在工作之中也能看到兰花,朱德经常将几盆兰花搬到自己的办公室,这些婀娜多姿的兰花,散发着芬芳的香气,也丰富了朱德总司令晚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送兰留香:朱德的友谊见证

朱德总司令花费如此大的心血培育兰花,并非只想要这些珍贵的兰花绽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将这些珍贵品质的兰花推广到全国乃至于全世界,为祖国增色添香。在朱德总理前往各地视察、疗养的途中,朱德总司令总是借助各种机会,带上各种名贵兰花,将它们送给各省市的园林行业,让他们精心繁殖培育。

图:1962年,朱德为福州西湖公园题词“兰花圃”

1961年,朱德来到福州视察期间,将自己在杭州发现的珍贵品质“大富贵”兰花送给了福州西湖公园;当年秋天,朱德再次来到西湖公园的时候,又将从日本爱兰名士编写的三本《兰花谱》送给了西湖公园的园丁,还在当地亲笔题写了“兰花圃”三字。后来,这两样珍贵的赠品出现在了当地的兰花展览会上,当地园林部门悉心保存,努力培育,在改革开放之后终于让兰花圃之中的建兰重新焕发了生机。

除此之外,杭州、南京、南昌以及四川的杜甫草堂都曾经收到过朱德总司令亲自赠送的兰花,这其中受花最多的当属北京的中山公园。据中山公园的老园丁回忆,朱德总司令经常隔三差五就给公园赠送兰花,比如广东的“墨兰”、“金丝马尾”、江浙地区的“衢州素”以及云南的“大红舌”等等,现今中山公园的许多江浙名种兰花都是朱德总司令赠送之后,经过园丁们的培育保存下来的后代,每当首都群众走入中山公园看到这些兰花时,都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

图:朱德在北京会见日本友人松村谦三时一起赏兰

1963年,中日交流的友好使者,日本民间著名人士松村谦三来到北京进行访问,他曾经来到中山公园欣赏兰花,并且点名想要朱德总司令放在中山公园的4种兰花。周恩来总理得知之后与朱德总司令打了招呼,最后将这些兰花送给了松村谦三,得到中国名兰馈赠的松村谦三非常高兴,在回到日本之后回赠给中国几盆日本名兰。

对于这些充当着“友谊使者”的兰花,朱德嘱咐中山公园的老园丁们精心呵护,尽管如今两位老人已经离开了人世,可每年承载着中日友谊的兰花却年年盛开,从不缺席。后来,松村谦三的长子再次来到中国,又一次前往中山公园看望这些兰花,他对当地工作人员表示,希望中日的友谊之兰能够代代长存,永不凋谢。

别兰之痛:朱德将6000余盆兰花全部无偿捐给了中山公园

1964年,正值一个风雨激荡时代的前夕,毛主席的每一项指示、每一项要求,都是党内纪律和生活作风的指向标。当年7月,毛主席在同汪东兴谈话的时候作了如下指示:

  摆设盆花是旧社会留下来的东西,这是封建士大夫阶级、资产阶级公子哥儿提笼架鸟的人玩的。那些吃了饭没事做的人有闲功夫摆花养花。①

图:朱德与朱援朝、朱和平在中南海种兰花

总结来说,毛主席认为养花是“玩物丧志”的一种体现。不久之后,中央办公厅向全党内部下发文件,称养鸟种花是革命斗志衰退的具体体现,是所谓的“玩物丧志”,更是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具体表现。1966年5月23日,朱德养兰花的业余爱好更是在一次会议上遭到了一位北京高级干部的指责:“他曾经说,自古以来政治不得意的人都要养兰花。”②

面对这些无端的指责,朱德沉默地走入自己的花园之中,用手一一颤抖着抚摸每一朵怒放的兰花,心中痛苦不已。这些兰花是他数十年辛辛苦苦从各地收集而来的,每一株兰花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他真的舍不得这些兰花啊。

图:朱德与兰花

可不久之后,风声越来越紧,甚至有人声称,如果他不自己撤掉,就将它们一盆盆地砸碎。朱德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老泪纵横,面对这些即将遭遇飞来横祸的兰花,用自己的拐杖颤巍巍地戳着地面,用近乎呻吟的悲痛语调为这些可爱的兰花做着低声地辩解:“它不是资产阶级的花呢……”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兰花,朱德不得不忍痛割爱,将自己数十年以来收藏的6000多盆兰花全部无偿捐献给了中山公园。中山公园里的兰花变多了,可朱德的心却随着这些兰花的离开变得空落落的。

图:1961年朱德与孩子们在中南海书房留影(左起朱和平、朱援朝、朱德)

在没有兰花陪伴的日子里,朱德每日孤独地坐在书房之中一言不发,靠读书打发寂寞的时光。可现在,他的眼前没有了绿色,没有了绚丽的花朵,他似乎生活在一个只有黑白色彩的世界之中。在这样的世界里,朱德忽然感觉自己就像是一朵被抽去筋骨的花朵,顿时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兰花,即使再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朱德眼中也显得昏黄无比,他每天都心烦意乱,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

不过,伟大的朱德总司令是不会就这样被轻易击溃的。失去了兰花之后,朱德又开始寻找新的爱好,他重新走出家门,拿起锄头,将屋子面前的土地开垦出来,然后种上一些绿色的蔬菜聊以自慰。虽然说种蔬菜和种兰花的技巧是有所不同的,但朱德门前的蔬菜却总是比别人种得要好,这应该也是所谓的触类旁通吧。然而虽说菜地能够帮助朱德分散一些对于兰花的思念之情,可朱德还是完全无法割舍对兰花的执念。

图:北京中山公园朱德亲笔提名的“兰室”

1971年秋,朱德的处境稍微好过一些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中山公园看望自己的兰花。一走入无尽的花海之中,朱德的眼睛顿时湿润了,他一一打量着每一朵绚烂的兰花,似乎眼前浮现出了一位位老朋友的身影……最后,朱德转身向兰花们告别,大家纷纷劝他搬回几盆兰花,朱德沉思良久,还是轻轻摇了摇头,他认为,中山公园就是兰花最好的家。从此,朱德总司令再也没有养过兰花,直到1976年7月6日他在北京病逝。


  参考资料备注:
  ①《资料选编》,1967年2月,北京近代史研究所二楼藏书。该段话曾经出现在当年群众汇编的《毛泽东思想万岁》等宣传资料之中,其大意相差无几。
  ②许农合《开国元帅的晚年岁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0 00:27 , Processed in 0.00922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