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豫剧巅峰时期的“五朵金花”,这才是真正值得追的明星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11 05:18: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豫剧巅峰时期的“五朵金花”,这才是真正值得追的明星                                                       

2021-09-11 01:37                    
                          很多还记得豫剧《小二黑结婚》里的小芹,她冲破传统寻找真爱,深受大家欢迎,“清凌凌的水来”等豫剧唱段至今广为流传。8月30日,扮演小芹的著名豫剧艺术家柳兰芳离世。
如今一些艺人“耍大牌”的新闻屡见不鲜,可像柳兰芳一样的豫剧大师可谓真正“德艺双馨”。其实对于“追星”,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豫剧演出中也有:捧常(常香玉)的“闻香队”,崇陈(陈素真)的“捧狗队”(陈素真小名狗妞)等。其中最受热捧的当属“五朵金花”,这样的“追星”现场,希望未来能多一些吧!

叶婉莹 | © 撰文
河南位于“九州”之中,有“声韵通于全国”的豫剧。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与京剧、越剧同列中国戏曲三鼎甲,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在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如今的年轻人几乎很少了解或喜爱豫剧,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豫剧却是红遍大江南北的流行剧种。

三十年代的豫剧五大流派逐鹿开封,形成唱腔大融合,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参与使豫剧吸收各派之长,开创了豫剧大繁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是豫剧最繁盛的时期,在广大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优秀剧目演出时常常是万人空巷,在一些全国性的戏剧活动中豫剧甚至被公认为当时
艺坛上的“叫座剧种”

而在此期间豫剧舞台上也涌现了一大批颇有影响、卓有成就的表演大师,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和阎立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五大名旦”,人称豫剧“五朵金花”。
常香玉
戏比天大

说起豫剧,想必大家都会哼上一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常香玉的豫剧《花木兰》风靡艺坛、家喻户晓,而她本人也被誉为一代豫剧大师。

青年常香玉
常香玉出生在河南巩义一个贫苦的家庭,为了不当童养媳,她9岁随父学艺,10岁登台表演,13岁主演六部《西厢记》,名满开封。15岁赴甘肃、陕西等地表演,人称“豫剧皇后”。25岁创办“香玉剧社”,抗美援朝期间积极赴前线慰问演出,
并用义演募捐的方式为志愿军将士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
她本属豫西调,却在此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把豫东、豫西、祥符、沙河、高调等豫剧声腔特点熔于一炉,创立了风格独具、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常派声腔艺术。

常香玉剧照
她饰演的花木兰、穆桂英等个个鲜活生动、家喻户晓,深受观众喜爱。她还第一次让豫剧艺术与国际舞台接轨,带领豫剧队冒着炮火深入朝鲜战场前线慰问。
她还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创建了香玉剧校,培养了许玉华、常小玉、小香玉等一大批豫剧生力军。
陈素真
豫剧皇后

豫剧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粗犷和豪放。其实除常香玉外,还有一位豫剧大师,她所创立的“陈派艺术”在地方戏剧中称得上是独树一帜,她就是有“豫剧梅兰芳”、“豫剧大王”和“豫剧皇后”之称的表演艺术家陈素真。

陈素真剧照
在豫剧发展史上,陈素真可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佼佼者。她原宗祥符调,但却敢于标新立异,在三十年代大胆吸收豫西和一些新的唱腔素材充实和发展祥符调,致力于其声腔艺术的改革和创造,把豫剧祥符调女声唱腔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因此她的唱腔也被推为“祥符调正统”。自中年以后她又潜心于表演艺术的研究和创新,吸收、融化京剧等其它艺术的长处,创造了深受观众喜爱的“陈派艺术”。
嗓音对于一个戏剧演员来说可谓是“命根子”,但陈素真大师的“命根子”却并不怎么好。虽然当时她在开封的首演很成功,但由于嗓音差,派不上大角儿,只能演个丫环、跑个龙套,难有长进。所以她在学戏演戏中,针对自己最大的缺陷——嗓音不好,像着了魔一样苦练。

陈素真和梅兰芳合影
陈素真的一生既是功绩卓著的一生,也是坎坷曲折的一生。她拥有过表演引得万人空巷的辉煌,也曾遭遇过流放农村、痛失爱子的劫难,在“反右”、“文化大革命”的非人待遇下仍自强不息,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天津东郊军粮城的一个菜园里用一个个小本写下近百万字的回忆录,把全身心都献给了豫剧事业。
崔兰田
豫剧程砚秋

崔兰田从小就是个爱看戏的小戏迷。早年在郑州逃荒要饭时,饿着肚子也档不住她往戏院跑,没钱买票就在戏院门口扫地以博得守门人的欢心,进去看个“戏尾巴”。她11岁从师学习豫剧,同年登台表演。由于扮相清秀、嗓音宏亮,后来成为闻名河南的“豫剧十八兰”之首,素有“豫剧程砚秋”之称。

崔兰田剧照
崔兰田是豫西流派的杰出代表,在西北剧坛享有盛誉。她的戏路和音域都十分宽广,小生、老旦、青衣、花旦、闺门旦无一不能。她一生演过很多剧目,但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人们常说的崔派“四大悲剧”,而她对豫剧艺术发展的最大贡献也在于为豫剧表现悲剧人物、塑造古代命运凄苦的妇女形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天不吃盐,也要看看崔兰田!”这是广大观众对崔兰田的最佳褒奖。

前面提到的豫剧大师陈素真也是崔兰田的良师益友。1943年崔兰田在洛阳走红之际,陈素真正好应河南同乡会的邀请来洛阳为灾民唱义务戏。对陈素真仰慕已久的崔兰田一听说她要来到自己身边,那是打心眼儿里高兴,并通过熟人牵线请陈素真收其为徒。
陈素真没有想到在那个同行是冤家的年代,崔兰田这个已经挂“头牌”的红角,竟然会如此虚心地向比自己仅仅年长七、八岁的同行拜师学艺。她不好意思收崔兰田为徒,但又不忍心拒绝如此真诚的要求,于是将自已的技艺倾囊相授,二人以姐妹相称。
在后来的“反右”斗争中陈素真被划为右派分子,身处逆境,但崔兰田依旧与其来往,请陈素真教授技艺并买来高价鲜鱼为她调养身体。两位艺术家之间的情谊在争强好胜、文人相轻的艺术界显得弥足珍贵。
马金凤
“洛阳牡丹”

而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观看完《穆桂英挂帅》后,更是欣然提出:“男的学武松,女的要学穆桂英。”该剧一时风靡全国,至今盛演不衰。
与陈素真相似,马金凤在少年时代嗓子并不好,还曾被戏霸踢下台。为了练声,她天天抱着水罐扣紧脸面高喊,从不间断。时间久了,她的前额被水罐边沿磨破皮,形成了一道深深的疤痕。就这样整整坚持了九年,终于练出了一副金嗓子。她曾感慨说:“我把嗓子看得比命还珍贵,因为嗓子就是我的武器。”

后来她根据个人嗓音条件,巧妙地将豫东、豫西两派融会于自己所创造的人物角色行当之中,并吸收京剧名师盖叫天的台步、程砚秋的水袖、文戏武唱,从而创立独树于中国戏曲领域的“帅旦”这个新行当。
邓拓曾撰文评论:
“帅旦这个行当在我国戏曲舞台艺术中已经确定了一个光辉地位,它无疑是由于马金凤同志成功地主演《穆桂英挂帅》而确立了的。”
阎立品
艺如其人

还有一朵“金花”是豫剧“阎派艺术”创始人,以“ 闺门旦”闻名遐迩、誉满剧坛的阎立品。1953年梅兰芳在上海观看阎立品的演出后曾说到:“阎立品的唱腔音色美,唱腔纯,扮相秀丽,表演深刻含蓄,是地方戏里少见的闺门旦。”并破例收其为入室弟子。
阎立品在梅大师的精心点拨下逐渐形成了“七分神韵,三分造型,重神传神,运神展姿,造姿展美,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为豫剧闺门旦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天地。

阎立品原名阎桂荣,立品这个名字是后来改的,取“立艺先立品”之意。阎立品成名后,为自己定下规矩:
不唱堂会、不唱粉戏、坚持洁身自爱的处世原则。

她一生中备受摧残、历尽坎坷,生活道路出人意料的曲折。“反右”运动的扩大化使她在舞台上消声匿迹二十多年,历经磨难的她在“文革”结束后重返舞台之时已近花甲之年,她开始把精力放在收徒传艺上。
为了把自己辛苦创立的阎派艺术传承下去,为了实现让弟子超师的愿望,年届古稀的她四处筹措资金,毅然组建了“河南省立品剧社”。她收徒标准严格,不仅看艺术才能,更看重人格和艺德,“学艺先学艺德,立艺德先立人品”,这既是她的从艺观,也是她教学育人的准则,被人誉为“收徒怪诫”。

阎立品和她的弟子们
立人品、树艺德,阎立品一生清清白白作人、干干净净从艺,为发展豫剧尽心尽力,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豫剧艺术事业,铸出了“阎立品”这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0 23:26 , Processed in 0.00786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