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个女人死后下落成谜,但却在人间留下了太多古迹,至今还有很多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16 12:15: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个女人死后下落成谜,但却在人间留下了太多古迹,至今还有很多                                                         2021-09-16 11:17                    
                          事实上,“沉鱼落雁”是个成语,通常认为出自《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说动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也有人认为,唐代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是这个成语的出处,故认为沉鱼代表西施。

据记载,西施在被越国献给吴国之前,还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学习过三年的礼仪。根据当时的史料记载,西施从越国前往吴国的路径是从绍兴出发,经过临浦、德清、桐乡、嘉兴、湖州、吴县,最后,直接到达吴国的都城苏州。
所以,后人为了纪念西施,在其沿途经过的地方,都留下了许多有关西施的遗迹。诸如:诸暨的苎萝山、浣纱溪、浣纱石、西施滩、西施门、西施坊、范蠡岩、陶朱山,绍兴的西施里、西施山、容山,萧山的西施庙,德清的西施塘,嘉兴的月波楼、妆台,苏州的灵岩山、西施庙、西施洞、馆娃宫、响屟廊、采香径及无锡的蠡湖、蠡园等。
这些,都是当前比较著名,且可考的西施古迹。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留下的古迹,虽然,都是为追念西施而建,但是仔,细研究便会发现其中的不同:
第一点,可能因为西施是在诸暨的苎萝山被范蠡发现,因此,关于西施的古迹,在诸暨境内遗存最多,且大都反应其早年劳作、生活的场景。
第二点,分布在诸暨之外的西施遗迹则大多关注其由早期的浣纱女转变为贵妇的服饰妆容变化。
第三点,西施遗迹在各地的名字和意义不尽相同。诸如:分布在其故乡诸暨周边的西施遗迹大多直呼其名,而在萧山等地的西施遗迹则尊称其为娘娘,这些遗迹沿着西施当年的入吴路径分布,其称呼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西施由普通农家女摇身一变成为贵妃的传奇经历。

首先要说的是西施的故乡诸暨,这里的西施遗迹在南宋《嘉泰会稽志》中,不仅有详细的记载,该文中还详细的解释了西施古迹的历史缘由。
诸如:“西施坊”、“范邻坊”等均在《嘉泰会稽志》卷四中载录。而在卷十七中则用“苎之精者,本出苎萝山(属诸暨),下有西子浣纱石,盖俗所谓苎纱者于此浣之,以故越苎最为得名……乐府因是有《白纻歌》词。今外诸邑,独暨阳尤能以苎为布,虽不逮旧,盖苎罗遗俗云”解释了其家乡精美的苎布工艺,与西施浣纱的关系。
由此可见,西施故乡的西施遗迹,皆是讲述其作为一名浣纱女对家乡做出的贡献,故乡人也并未因其飞黄腾达就故作攀附之状,故其寓意可谓淳朴。

上文中曾讲到除了其故乡诸暨之外的西施遗迹,基本上其着重点都在于西施成为贵妇前后的服饰和梳洗变化,这其中就包括苏州。譬如:今天我国所知的灵岩山,这里的遗迹皆有关于西施的梳洗装扮以及练琴。灵岩山因当地盛产灵芝石,所以,又被成为“石城山”。关于此处西施遗迹的建立及原因,在《吴越春秋》中可以找到确切的记载。
文中写道:“阖闾城西有石城,去姑苏山十里,阖闾养越美人于此,亦名石城山。”灵岩山的西施遗迹较多,西北是传说中西施操琴的琴台,琴台东边则有众多的水井,诸如:吴王井、玩月井等。据说,因为当初西施在此嬉水时忽见自己水中的倒影,而当时的吴王则替她梳发戴花,因此,这“吴王井“也被称为”西施井”。
灵岩山还有一处香水溪,据史料《姑苏志》记载,西施在入宫后怀恋此处清澈的溪水,故经常在此梳洗打扮,后来一众吴王的宫人也在此梳洗,故又被称为“脂粉塘”。

西施途径之地纵然有许多古迹,但是,大家别忘了西施可是在浙江绍兴学习过礼仪的,而且,这一学就是三年,所以,这个西施曾经韬光养晦的地方,同样也有许多古迹,而这些,在史料中也均有记载。诸如:《嘉泰会稽志》卷十二中提到的“凤林乡”和“西施里”,以及在北宋《越州图经》中提到的“西施山”,这也是西施最初受训礼仪的地方。
而在萧山则有一座著名的西施庙,据传,曾经发大水的时候,村民从河里捞出了一根刻有“西施”二字的木头,故认为西施是上天派来的神仙,需要供奉,便用这段木头雕刻了两尊西施供像。虽然,不可否认其中有神化的部分,但是,也说明了西施为当地文化带来的影响。

古往今来许多的名胜古迹都为中华大地添上了浓墨重彩的神秘一笔,但是,这些古迹无一不吸引着迁客骚人奋不顾身的前往。就像着西施入吴路途中遍布的西施古迹,不也正说明了:美与文化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吗?
参考资料:
【《庄子·齐物论》、《浣纱篇》、《嘉泰会稽志》、《吴越春秋》、《吴越春秋》、《越州图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7 01:29 , Processed in 0.00745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