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官员退休之后待遇如何?收入颇高,日子很悠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0 15:55: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古代官员退休之后待遇如何?收入颇高,日子很悠闲

2021年12月11日 00:09:06
来源:历史控LS



据《礼记》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也就是说,官员到了七十岁就要把所掌管的事情交还给皇上。这是古代对官员退休相对较早的记录,“致事”也就被人们用来形容退休。
到了清代,人们形容退休的词语更加常用的是“休致”或“乞骸骨”,后者意思是自己年老了请求辞去官职回乡安享晚年。清代不仅将退休赋予了更形象的说法,还对文武百官的退休年龄有了更明确的规定。
比如乾隆年间早期有“各部院属官凡年五十五岁以上者,堂官最多不过七十岁,便要勒令退休”的规定,之后又有“京察列入二三等的官员,凡65岁以上者,都由吏部引见皇帝,以鉴定其应否休致;武职,凡65岁以上者,由王大臣考验,确实衰迈者,应参奏令其休致”的说法。虽然不同皇帝、不同年代对退休年龄的规定略有调整,但出入不是很大。

当时官员退休无外乎三个原因:一是年纪到了;二是病重等个人原因自请辞官;三就是皇上看其不顺眼,找个理由“辞退”。清代时官员的任用也和现在公务员一样,没有什么特别过分的错误不会被辞退,因此前面两种退休方式最为普遍,被皇帝借机退休的人少之又少。清代时会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分为对京城内官员的考核和京城外官员的考核,分别称为“京察”和“大计”,一般三年一次,在考核过程中会根据政绩对官员进行等级划分,一般考核为一等的,退休时间有一定的弹性,皇帝会准许其“延迟退休”,但是如果等级为二三等则要根据要求准时退休,也就有了上面所说的二三等中凡是年老者准令休致或勒令休致。

清代官员的退休流程并不算太繁琐,一般京城内的官员三品以上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呈奏折陈述自己的辞官原因等,四品以下则由所在部院的堂官,也就是他们的上司代为上奏。京城外的官员要想退休,则需要通过掌管地方的最高长官督抚上报吏部,经过吏部审批后才能退休。

清代的文官退休后品衔大多没有什么改变,除部分政绩显著的官员退休可以得到皇帝的特别关照加封进爵外,很多三品以下官员年老退休都是以原品休致。京察、大计中因老疾被勒令退休的官员,官职被罢免但是品衔依然能够留存。此外,当时还存在官员年老多病却留恋朝堂,被皇帝降低品退休的。武官退休后的品衔保留方式与文官类似,只是退休俸禄的多少依靠个人军功判定,而且品级越低的武将,上战场杀敌的频率更高,考虑到身体的承受能力,也就会让他们更早地退休,比如武将中品级最低的千总大概40岁就退休了。不过清朝有很多年老未退休、最终卒于任上的案例,他们大多都是皇帝的重臣和亲信,一直被皇帝重用,死后也得到加封。
清代很多官员是不愿意早早离开朝堂的,很大一个原因是退休后的待遇远不如当官时,而且也不是人人都有“退休工资”可领,退休后待遇不变的仅有很少一部分人,大多数人退休后养家糊口是很大的问题。

比如顺治年间就对官员退休后的待遇做出了很具体的规定,有世袭爵位或者世袭官职的官员,退休后待遇不变,依然可以按照品级领取全部俸禄,有时皇上还会多加赏赐,地位尊崇、待遇优渥,生活还是过得很不错的;没有世袭爵位或者世袭官职的官员,虽然只能领取一半的俸禄,但是也足够支撑家用,虽然比上不足,但是也算老有所养;最惨的还是自请辞官和因病提前退休的官员,不仅没有俸禄可领,社会地位也远不如其他官员。
清代官员退休后除了少部分留京养老,很多都选择回乡养老,一方面是出于远离朝堂之争的考虑,不想再卷入无谓的派系之争。另一方面则是京城各种开销巨大,退休后难以为继。最后就是受落叶归根这一传统思想的影响,当时的官员对回归家乡、回归田园无比向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8 09:17 , Processed in 0.00812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