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尚方宝剑遇到免死金牌 谁更厉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 05:44: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当尚方宝剑遇到免死金牌 谁更厉害?

2021年12月29日 10:39:23
来源:清風明月逍遥客



尚方宝剑与免死金牌,都是古代皇帝授予大臣的一种殊荣,但二者又有不同的使用性质,也会颁发给不同的大臣。
尚方剑,又称尚方宝剑,中国古代宝剑,由少府尚方监铸造,供天子及皇室使用,可用以代表皇帝旨意,是一种权力和荣誉的象征。亦称为势剑,大臣官员若持有皇帝御赐的尚方宝剑不但代表着大臣获得皇帝宠信,也是大臣官员的殊荣。这也可以被作为一种军事授权,是由皇帝赐予武将,给予战场上可以直接诛杀低层军官及士兵,不用特别上奏朝廷,俗称“先斩后奏”。
起源于汉朝,尚方宝剑,意指由少府尚方令铸造,供皇室使用的刀剑。相传尚方令在月蚀时铸剑,以供天子使用[2]。当时称斩马剑。《汉书》中有朱云向汉成帝请斩马剑,以斩张禹的故事。之后成为典故,文臣在文章或诗词中,常以尚方剑作为一种象征,代表自己获得皇帝亲信,可以径行诛杀不良官员。如明朝刘伯温《赠周宗道六十四韵》:“先封尚方剑,按法诛奸赃。”

在明朝时,尚方宝剑是由皇帝赐与臣子的剑,拥有此剑的臣子,可以代表皇帝,直接诛杀官员以至百姓,而不需要经三法司会审。通常这都是由皇帝赐与武将,在战场中使用,用来整肃军纪。明末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即是用御赐尚方宝剑,将东江总兵毛文龙斩首,然事实上毛文龙本人也有尚方宝剑,明代记载尚方剑仅能斩监司、副将以下官员,并不能斩杀总兵官。但明末袁崇焕也能据此剑杀东江镇总兵毛文龙,虽然这也引起了崇祯帝不满,而成为袁日后被处决的原因之一。尚方剑虽然只有一把,但受赐的官员可以将其生杀大权分配属下,例如播州之役中,李化龙请得万历帝之尚方宝剑后,给属下总兵及监军各发一剑,嘱咐他们也可以用收到的剑去行使尚方宝剑同样权力。明中叶后,尚方宝剑大量赐与官员,甚至有流落外地而朝廷不知的情况。
清朝的尚方宝剑最著名的是遏必隆刀,此刀为清初重臣遏必隆之腰刀,在其死后收入皇宫,因人而名。乾隆帝曾将此刀赐经略大学士傅恒征大金川,以其斩作战不力之讷亲(讷亲恰巧正是遏必隆之孙)、另外大学士赛尚阿讨太平天国时,咸丰帝亦赐遏必隆刀以壮军威,兵败而转赐徐广缙。此外在太平天国时期,咸丰帝分别赐锐捷刀、讷库尼素刀、神雀刀于惠亲王绵愉、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钦差大臣胜保,都有先斩后奏之权。此外,道光帝在世时,亦曾赐当时仍是皇子之恭亲王奕䜣白虹刀,此刀传至其孙溥伟,欲以此刀斩袁世凯为光绪帝报仇,以其有先斩后奏之权,慈禧亦无法禁止。
清朝的尚方宝剑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慈禧太后下旨赐与主持修建新宁铁路的旅美华侨陈宜禧,准其先斩后奏,斩杀任何阻挠修建铁路的村民。此剑据闻在中共土地改革时流失,后来由广东省博物馆收藏。

丹书铁券,亦作丹书铁契、金书铁券、铁券、誓书,民间俗称“免死(金)牌”,始于汉代,是天子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奖章,只不过其形制稍有不同,内涵较为宽泛。
铁券是外形类似弧状瓦片的铁制品,铁券上的信词最初时用丹砂填字,合称“丹书铁契”,即以铁为契,以丹书之,以金为匮,以石为室。梁时用银字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金书”,所以后世称铁券为“金书铁券”,又因“铁券”可以世代相传,又称铁券为“世券”。
刘邦建立汉朝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于是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帛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其中的“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契”,即皇帝与功臣、重臣之间信守的凭证。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发给皇室宗室、亲近大臣的铁券是作为护身防家之用。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颁发铁券已较为普遍。
隋唐以后,颁发铁券已成常制,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皆赐予铁券,也给宠宦、宦官颁发铁券。到宋、元、明时期,铁券颁赐逐渐趋于完备。
流传迄今的铁券极为稀少珍贵,目前存世仅四件。其中,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代钱镠铁券是最早的铁券实物。另有三件明代铁券分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和青海省档案局,均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所以,尚方宝剑因为是皇帝的专属用剑,所以拥有尚方宝剑的大臣就拥有先斩后奏的特权;而免死金牌,是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待或者减免罪责的一种凭证。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当尚方宝剑与免死金牌遇到一起会怎样?
首先,我们要知道,即使手中有免死金牌也依旧逃不脱被处罚。例如,西汉大将韩信被告谋反时,汉高祖也无视丹书铁券,将韩信赐死。根据司马迁统计,汉朝初年获赐丹书铁券的功臣超过100人,但真正被皇帝赦免的也才5人而已。
其次,大臣的生杀大权还是皇帝说了算的。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下诏:“皇亲惟谋逆不赦。余罪,宗亲会议取上裁。法司只许举奏,毋得擅逮。勒诸典章,永为遵守。”朱元璋先后曾赐李善长等34位开国功臣免死金牌,但其背后刻有9字:“除谋反大逆以外免死”,用以束缚金牌效力。
明朝建立后,李善长先被封为左丞相,后来又被封为宣国公,是朱元璋看重依赖的要臣。但李善长后来受到了胡惟庸谋逆案的牵连,遭到朱元璋判处死刑,为了保命,李善长大声对朱元璋喊:“我手里有免死金牌,你不能杀我。”但是朱元璋听后却不慌不忙道:“你看看这免死金牌背面的7个字”,于是朱元璋就命人把另一半金牌拿过来,李善长看到背后刻着“免死除谋反大逆”几个字,自知此事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所以免死金牌虽然可以免除一死,但是在皇权面前,谋反之罪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原谅的,在皇权至高的时期,皇威是绝对不许践踏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31 00:03 , Processed in 0.00828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