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蒋介石用人的迷惑操作:可信的不能用,可用的不能信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9 15:03: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蒋介石用人的迷惑操作:可信的不能用,可用的不能信                                                         

2022-01-19 11:04                    
                                       

国民政府在本质上始终是一个股份制的公司,常公领导下的中央军只能算是大股东,但并不是绝对控股,而是相对控股。比如说到1928年底的时候,军事委员会公布的数字说全国有220万军队,但中央军只有50来万,东北军还有三十多万。而到中原大战的时候,阎锡山、冯玉祥和桂系先后投入的部队超过100万,所以常公差点都顶不住了。

这是国军结构性的矛盾,始终没有彻底解决。这倒不是说常公不想彻底消灭各地军阀部队,中央军一统天下,而是他真的做不到。从形式上完成全国统一到抗战爆发之前,每年都要爆发中央军和地方军阀的战争,同时还要围剿苏区,所以常公也经常是穷于应付,摁下葫芦起来瓢。抗战期间,在抗日的名义下,大批地方部队赶赴前线参战,常公趁机削弱了地方军阀部队,中央军则实力相对上升。

正是因为这种结构性的矛盾,所以在国军的人事安排上,经常会因人设事,叠床架屋,机构臃肿,吃饭的人多,干活的人少。而且,必须要在安排的时候考虑派系平衡,做好分蛋糕的工作,如果摆不平就容易出乱子。最典型的就是抗战初期的各大战区司令长官,基本上全部是老一代的地方实力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军阀,比如阎锡山、程潜、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等等。

因为这时候常公信任的嫡系将领的资历还不够,级别到不了能够担任战区长官的程度。到抗战结束的时候,黄埔学生中级别最高的胡宗南也仅仅担任了代理战区司令长官,汤恩伯在河南掌握着绝大多数军队,但仍然没有担任战区司令长官,常公嫡系将领中只有卫立煌、刘峙、何应钦、陈诚、蒋鼎文等等很少的几个人具备了担任战区司令长官的资格,而这些人都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出身,黄埔学生仍然不够资格。

所以,常公在人事安排上经常会碰到的情况就是,他信任的人资历不够,能当战区长官的往往又是他不信任的人。这就导致在战区的人事安排上经常需要放一个资历、级别够了的人当塑像,然后用几个他自己信得过的人来实际控制军队,而这种人往往就是黄埔学生。这也是他经常越级指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想把军队的实际控制权拱手让人,而他那些天子门生也都是有事儿直接找校长,对战区长官经常阳奉阴违。

解放战争初期也没有设立剿总,而是叠床架屋的设置了许多机构,划设了很多绥靖公署,有些省只有一个绥靖公署,有些省有好几个,然后再在上面又设置行营,管理几个绥靖公署,但实际上各个行营并不受各个行营指挥,而是直接由国防部和总参谋部指挥,执行军事任务的。一直到1948年初,才开始改变这个情况,将几个绥靖区合并,成立剿总,主要就是东北、北平、华中和徐州这四个剿总。

东北剿总最后任命的总司令是卫立煌,北平是傅作义,华中是白崇禧,徐州则是刘峙。这几个人里,除了刘峙是常公亲信之外,其他几个人确实从后来的表现看,都和常公出现了非常大的意见分歧,而且直接导致了三大战役的彻底失败。但这不意味着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常公不信任的人,恰恰相反,这几个人是不信任的人里,常公最能接受的几个人,而且卫立煌本身也曾是常公的五虎将之一,是亲信。

分开来说各个剿总的总司令的人选形成。卫立煌是在陈诚把东北的局面完全搞糟了的情况下,被临时抓差去东北接盘收拾残局的。之所以让卫立煌去,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东北的部队都是远征军的部队,而和远征军有关系的高级将领,只有卫立煌合适,其他人都不合适。而在滇西反攻结束后,卫立煌其实就已经失去了常公的信任,出国考察去了,这时候突然被送去东北,原因就是常公不想要东北了,准备让卫立煌背锅。卫立煌也看清了这个局面,不想替常公背锅,从而导致了两人意见分歧。

傅作义原本是保定绥靖公署主任,受北平行营节制,而北平行营主任是李宗仁。但在1948年的时候,常公好死不死的搞了行宪和大选,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去南京就职了,所以到成立北平剿总的时候,就把保定绥靖公署和北平行营合并,成立了北平剿总,傅作义担任总司令。这是因为傅作义还有一部分自己的军队,控制着北平到绥远一线,如果没有傅作义的军队,光靠中央军,在华北也站不住脚。所以最后是傅作义当剿总司令。

华中剿总的情况就更复杂了。白崇禧和常公从北伐时期开始就相互合作,后来虽然跟着李宗仁参加过反蒋活动,但常公对其能力始终是认可的,抗战时白崇禧是常公统帅部参与军事决策的重要人员。到抗战结束后,白崇禧担任国防部长,但陈诚当总参谋长,所以白崇禧有名无实,没有什么权力。直到1947年才成立了国防部九江指挥所,白崇禧才得到了出任实际军事指挥职务的机会,去了九江。

到1948年,李宗仁到南京就任副总统,按照常公一贯的必须把李白二人分开的思路,于是在成立华中剿总的时候,就任命白崇禧为剿总司令。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桂系部队第七军、四十八军此时都在华中地区作战,同样必须要白崇禧才能指挥,中央军的高级将领未必能够指挥得动。这才导致之后再十二兵团的人事安排上,杜聿明集团被围之后增调宋希濂十四兵团等问题上,白崇禧不断掣肘。

刘峙的情况相对比较简单,他本来就是常公比较信任的人,资历也够了。因为徐州剿总所属都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又是用来拱卫南京的,所以在考虑徐州剿总司令人选的时候,只有两个,要么是蒋鼎文,要么是刘峙,但他们两个早就疏于战阵,所以必须配备一个比较强的副总司令,实际负责军事指挥,首选杜聿明,如果杜聿明抽不开身,则用宋希濂代替,这都是常公信任的黄埔系将领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30 14:57 , Processed in 0.00876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