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皇帝吃完饭,剩下的饭菜是如何处理的?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4-10 02:18: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古代皇帝吃完饭,剩下的饭菜是如何处理的?          2022-04-10 00:22                    

皇帝的御膳可不比普通老百姓家的剩饭剩菜,既不能下顿接着上顿吃,也不能直接倒掉。
这些被皇帝“剩下来”的美食,下桌后也是备受追捧。

皇帝若是心情好,赏给嫔妃或者功臣一盏半碟的,那都是天大的福分。
至于那些没福气受赏的,也愿意拼些财气尝一尝,这也就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以清朝为例,纵观清朝历代皇帝的伙食标准,如同过山车般波动起伏。
清朝初年,皇帝的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足足摆满六大桌子。
康熙年间崇尚节俭,康熙皇帝将120道菜改为64道菜。
乾隆时期,每餐的菜和主食一共是48道,这叫“全份儿”。

乾隆爱吃肉,所以每餐也必须有鸭肉、鹿肉和全国各地的时令蔬菜及水果。
咸丰皇帝时,太平天国英法联军轮流闹事国库空虚,咸丰皇帝也不得不节省开支,他把64道菜削减到了32道菜。
咸丰皇帝驾崩后,慈安太后秉承先帝的节俭精神,把菜品由之前的32道菜改为了24道菜。
后来慈禧太后独揽大权,这个享乐至上的老婆子又把每顿饭的规模提高到108道菜,预算也陡升为每顿200两白银的花费。

就连最落魄的末代皇帝溥仪,虽说比不上之前的皇帝,但依旧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亲笔写道: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宫中已经不复当年繁华,一切吃穿用度已经被缩减了数倍。但既是如此,我每月还是要消耗掉810斤的猪肉,要用掉240只鸡鸭,还有各种各样数不清的山珍海味,以及品类繁多的点心。”
尽管溥仪的餐饮标准相对寒碜,但他依然吐槽了排场的问题。

一般为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外加火锅、粥、汤等,加在一起大约有二十几品。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它之所以能够在一声传膳令下,迅速被摆在桌子上,是因为御膳房早在半天之前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煨在火上等候着的,谁愿意吃呢?我吃饭的时候,御膳房做的这些菜远远地摆在一边,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虽说清朝皇帝一天只吃两顿,但每顿这么大排场,他们忙得过来吗?
殊不知,御膳房在宫里头是个大机关。大约不下三百多人,一百多个炉灶,炉灶都排有编号,一个炉灶分配三个人:一是掌勺的,二是配菜的,三是打杂的。
首先呢,打杂的要对各种菜、各种原料,必须先进行择、选、拣、挑、洗、刷,各项工作完备以后,经内务府派来的笔帖式检查合格。
然后到了配菜环节,配菜的经过割、切、剁、片,把各种菜、各种调料准备好,方才准备传膳。
传膳一声令下,由掌勺的按照上菜的次序,听总提调的指挥安排,做成一个一个的菜,按顺序呈递上去。

盛菜的碗和碟都是银制的,如果菜里有毒,银就能变成黑色。
皇帝用膳时,身边可以没有皇后妃嫔,但一定会有待膳太监。
《膳底档》记载,待膳太监会先在每道菜上放一块试毒银牌,确认后才夹给皇帝食用。
若皇帝不放心,则会叫太监先行品尝,确认无误后再吃。
这么多的菜,太监是如何知道皇帝想吃哪一道呢?
皇帝身份高贵,自然不会嘴里嚷嚷或者用手指点。待膳太监必须机灵,靠的是眼神交流。

皇上眼睛一瞥某道菜,太监便要心领神会,将菜品呈到皇帝面前。
如果皇帝吃到美味,立即发出称赞,太监就会再用匙舀一次。之后就会把这道菜撤走,不能再舀第三匙。
这道被皇帝赞不绝口的菜撤下去后,很快就会被打入“冷宫”。之后的十天半月,御膳房都不会让这道菜跟皇帝见面了。这也就是“传膳不劝膳”。
之所以有这个规矩,就是为了不让人知晓皇上的喜好,这样也就能避免有心之人趁机下毒。

100多道菜,皇帝不可能尝遍。就连喜欢的菜,也不能吃超过三口。这也就意味着巨大的浪费。
也就是本文要回答的重点:吃不完的御膳该如何处理。
一、“内部消化”:赏赐给嫔妃和王公大臣。
一般来说,皇帝吃得美了,或者心情好的时候,就喜欢赏赐美食。
比如说,皇帝吃到某个美食,突然想要和自己的爱妃分享,就会派人打包给送过去。
有时候,皇帝还会赏赐大臣们一起吃,这也是一种帝王权术。
俗话说“吃人嘴短”,得到这种荣誉的大臣们,往往会表现得受宠若惊、感激涕零,表述忠心。

有些皇帝吃的菜,大臣没吃过的,还会允许打包带回去与家人一起品尝,这也是皇恩浩荡的一种表现,特有面子。
值得一提的是,被赏的人不能与皇帝同桌吃饭,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食用。
也就是说,在皇帝下席之前,就有小部分的菜品被分配赏赐给皇室内部成员,内部消化掉了。
二、“重复利用”:回炉再造。
根据一些清朝太监的回忆表明,如果是皇帝没有动过筷子的菜,要是没有变味道的话,一般御膳房的人会将这些菜重新加热,放到下次继续摆到皇帝的桌前。
古代没有冰箱,最多也就能在天凉的时候多存放一天,皇帝餐桌上偶尔冒出几道回炉菜,只要不变质、不变味儿,也就无伤大雅了。毕竟菜品庞多,皇帝也不见得会光顾这道回炉菜。

当然,皇帝本人是不知道这事儿的。
御膳房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偷懒,而是为了从中捞些油水。
皇家的每顿饭,都有相对应的预算。所以,御膳房少做一道菜的话,他们就可以克扣一道菜的食材费。
可别小看这点食材费,清朝御膳房里的食材报价往往非常高昂。
道光时期,一个鸡蛋御膳房都能报上几两银子的价格,就更不用说是其他的山珍海味了。
凭借着这些食材的差价,再加上日积月累的积攒,御膳房的管事早就闷声大发财了。

三、“扩大外销”:赏赐给嫔妃和王公大臣。
皇帝吃剩的菜品,最大的一个处置途径就是外销。
同样地,这类交易也不能让皇帝知道,只能私下里悄悄进行。
皇家出品,必属珍品。
先不说这些剩饭剩菜都是顶级的厨师团队打造,最重要的是它身上的皇家标签。

通常情况下,剩余的饭菜会被御膳房或者太监、宫女通过特殊的途径倒卖出宫。
宫内的皇帝御膳,每道菜都同样尊贵。一旦沦落到宫外,就难逃被分为三六九等、任人挑选的命运了。
品相精美的菜,会被倒卖给京城高档的酒楼。
经过酒店的重新包装和宣传,土豪食客们都抢着买单。能卖出皇家的私房菜,不仅有利于提升酒楼的档次和知名度,还能拉到土豪成为店里的常客,可谓一本万利。

那些品相一般的剩菜,也不用担心销路。它们一般会被卖给路边的“食摊”。
小贩们进行加工后,又是一道美味。那些抢不到酒店豪华御膳的,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来路边的“食摊”过过嘴瘾。
品相最次的菜,处理的方法就简单粗暴了。
老北京有一个词叫“折箩”,意思就是酒席吃剩下的菜肴,不问种类,全倒在一块儿,也叫“折箩菜”。
过去人们不富裕,头天的剩菜剩饭舍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烩食。

而皇帝吃剩下的饭菜经过前面三道筛选后,最后剩下的宫里人会把这些菜倒在一块儿,倒成“皇家折箩”,卖给宫外的普通人,当然价格是非常低的了,基本就是半卖半送。
这对于穷苦人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仅实惠,还能吃到皇家菜。
正是基于这种倒卖方式,这个一本万利的生意很是火爆,在清朝时已经变成了一个能养活近万人的成熟的产业链。
总的来说,皇帝餐桌上的任意一道菜,都不会轻易地浪费。宫里的人都会挖空心思物尽其用,将皇家的剩菜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这些剩下来的美食,有的变成了皇上恩赐的福气,有的变成了太监手中的银两,有的变成了老百姓嘴里的甘之如饴,可谓是物尽其用,无所不有其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4 00:25 , Processed in 0.00887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