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通过行为强化原理,培养优秀自律的孩子?父母必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18:05: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如何通过行为强化原理,培养优秀自律的孩子?父母必看!                                                         2022-05-24 17:30                                       

    很多家长都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控制孩子的行为,比如怕孩子摔倒,不让他爬高;怕孩子上学迟到,替孩子整理好书包;怕孩子交友不慎,就不让他跟某些朋友玩;怕孩子学习不好,就每天陪他学习复习...
但是对孩子而言,这种爱护对他们真的是有利的吗?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是“行为强化论”,这是一种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学说。

什么是强化?

紧随某个行为之后发生的事件(行为的结果),使得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行为受其结果的影响由少而多不断增加的现象,称为“强化”。使得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行为后事件,称之为“强化物”。
简单说,就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生活中该如何应用正强化?

如果行为之后的结果是在环境中增加了某些成分(物质的、关系的,或者机会、特权等等),这些额外增加的成分使得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这个原理叫做正强化。
比如,婴儿在喃喃学语的初期,可能有无意识地叫“mama”的行为,如果妈妈每次都表现出惊喜,用充满喜爱的眼神望着她的孩子,嘴角微笑夸孩子“聪明,会叫妈妈了”等等,那么孩子在与妈妈互动的过程中叫“mama”的行为可能会增加,甚至变成有意识的主动行为。
在这里强化物是关系,以注意为前提,以富有趣味的表情、言语、眼神、肢体动作为内容。

再比如,孩子看到放在高处的冰淇淋蛋糕,但是自己够不着,就哼哼唧唧,冲着蛋糕的方向撞头,家长发现这样的现象,就拿蛋糕给他吃,他就终止了“哼哼唧唧撞头”的行为。经常这样,那么孩子只要看到想吃的东西,自己又拿不到,就会有类似的行为发生。
这里的强化物体现为给孩子某个具体的物质,我们称为“实物强化物”。实物强化物以需要为前提,以满足需要的行为变化为内容。
上述强化过程都是属于正强化的范例。也是我们常常在生活中用来改善儿童行为的方法之一。

负强化在生活中该怎么运用呢?

如果行为之后的结果是在环境中撤出了某些原本就存在的成分(物质的、关系的,或事件),这些在原来基础上减少或者撤出的成分使得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这个原理叫做负强化。
负强化常常运用在特殊儿童功能性沟通训练中。比如,一个孩子特别不喜欢吃某种食物,把这食物放在孩子嘴边,如果这个孩子能够用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表达不想吃或者拒绝吃的意图,就把这食物撤掉;如果他没有这种行为,就持续放在他的嘴边。通过负强化的原理,可以成功帮助学习很多社会沟通技巧。

这里的“正负”指的是环境中增加某个事件(刺激)或撤出(减少)某个事件(刺激),而不管是额外增加某个事件还是从原来的环境中撤出某个事件,其结果都是增加了行为的可能性。很多人会把负强化理解为惩罚,这是一种根本上的误读。

应用强化原理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意强化物非物。
比如某人看到一个成熟的李子,伸手够来吃。李子就是伸手够这个行为的直接强化物。但如果一个人因哭鼻子而得到了这个李子,李子本身就不是直接的强化物,而是“有人拿给他李子”这个事件是他哭鼻子行为的强化物。强化物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关系的,或者是某个机会或特权等等。
其次,没有变化就没有强化。
当孩子出现我们预期的行为时,并不是说了“真棒”就是强化,要审视自己有没有变化,就像我们在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会不由自主地紧张、着急一样的自然变化。有注意到细节,就自然而然会有变化或创造出变化。

当孩子和你说,妈妈,我作业做完了。有些家长没反应,有些家长会说你作业完成,可以去吃自己喜欢东西了,还有一些的家长会说,很好,今天完成很快哦,你真棒。其实这时候如果家长你的表情,稍微夸张一些,和孩子认真说,哇哦,你今天昨天完成的真快,我的碗筷还没洗完,你就做完了,你比妈妈厉害,我要表扬你,再加上一些肢体动作。我相信孩子的体验感是更棒的。
最后,没有节奏就没有强化。
和孩子在一起时,双方都是有来有往的,行为发生和强化过程中,它的每个步骤强度是不一样的,用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强调变化的同时,还得把节奏感体现出来,应该是有张有弛。
家长与其担心孩子犯错,不如做孩子人生路上的指路灯。了解了强化原理,家长们可以举一反三,通过对孩子的行为强化来引导,孩子也会变得更加优秀与成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22 06:02 , Processed in 0.00883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