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有新疆就没有这样的炎黄之胄 2017-05-18 06:41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21 04:44: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新疆无疑是黄胄最主要的根据地,是他魂牵梦绕的艺术故乡;新疆人是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新疆的节奏、新疆的色彩最与其性情相谐,是形成黄胄艺术风格最重要的客观条件。1963年,38岁的黄胄第四次赴新疆写生,这一次他的旅途经过南疆的塔里木盆地,创作了一批与以前不一样的作品,《克拉贝尔》便是其中之一。

黄胄在新疆写生


黄胄  克拉贝尔

立轴 设色纸本
113×81 cm.
1963/1966年作
题识:肖楠、潘峰同志指正。此一九六三年所作塔里穆克拉贝尔公社草图,一九六六年补成。克拉贝尔是南疆著名水果之乡也。黄胄。
印文:黄胄、黄胄画印、无限风光
展览:“近现代十二名家展”,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南京),2017年5月10日-14日。
著录: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5-21 04:44:26 |只看该作者
说明:上款潘峰(1915-1998),安徽六安人, 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红三十军二六七团团总支书记兼组织股股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任解放军防空军干部部部长等职。
这幅画描绘了克拉贝尔公社草原的丰收情景,克拉贝尔是南疆著名的水果之乡,黄胄当时在此地小驻,大概也是被丰收的热闹场景吸引住了,于是创作了这幅作品,黄胄以克拉贝尔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另外还有一幅《速写人物》,表现的也是农忙的场景。这幅画在1966年5月时进行了补写、题款,黄胄将其赠予与其交好的友人潘峰、肖楠。

克拉贝尔 局部

此画采取俯瞰的视角,上满下空,水果和人物集中在上部,驴群散散落落,以一个S型的队形贯穿上下。水果堆成小山的形状,放眼望去,似无尽头,金黄的色调和饱满的形状表现出丰收的盛况。一群人物在水果堆前忙碌,他们将水果放在驴背上,准备远行,身着鲜艳的新疆服饰的男男女女,有的忙着搬运,有的在十分专心地捆绑驴身上的包裹,有的正在小憩片刻,虽然黄胄是以远观的视角表现出粗略的印象,但是每个人物依然各有姿态,他们劳作的身影,脸上洋溢的喜悦,深深感染着观者。除去人物,驴群是画面不可忽视的主角,画中共有十一头驴子,数量不少,但排列巧妙,或聚或散,或停驻,或前行,众多驴子在画中以点成线,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些有趣的几何形,富有形式趣味,但形式感并不是黄胄追究的目标,他的目的是表现出驴群之生活化、原生态的一面。从此画中观之,驴子姿态各异,憨态可掬,既可以看出负重之驴的任劳任怨的本性,又可以看出尽管生活劳苦,这群驴亦在享受着片刻的乐趣,或者对于黄胄而言颇有自勉之意。


黄胄  赶驴图

立轴 设色纸本

91×47 cm.
1981年作
题识:董其昌论书云,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知笔作主,未尝运笔。此论写画,亦可借鉴。辛酉冬,黄胄。
印文:黄胄之印
展览:“近现代十二名家展”,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南京),2017年5月10日-14日。
著录:《黄胄作品集》附卷·收藏卷(上),第13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黄胄的名言是“必攻不守”。则他不守于成法,不守于传统,他自己也是知道的。他把“城”攻下来,让别人去“守”,而他又去进攻了。所以,黄胄不守前人之法,而师法黄胄者却守黄胄之法,这皆是性情使然。黄胄不是完全不学传统,他经常去博物院看画,并且自己也收藏传统绘画,他还和传统画家以及鉴赏家一起看古画,这不是学传统吗?他的画一见即知具有传统的特色,然又绝不似某一家、某一派,而且用笔也不规于传统,这就是我前面说的,他无所不师、无所必师。没有他不师的,也没有他非师不可的,他广师博取,为我所用,而非我为所困也。
黄胄中年之前,忙于创作,他遗留下来的临摹传统之作品尚不得见,他晚年反而有很多临摹之作。这正如学短跑,开始进步很快,在接近世界记录时,再加快一秒钟,都很困难。所以,他到晚年,必须再进步,一定困感不少。学习古人,也就是取得再进步的办法之一。
本幅画跋:“董其昌论书云: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知笔作主,未尝运笔。此论写画,亦可借鉴。”可见黄胄先生学习传统,以当下的视角去返观过去——即“古为今用”的艺术观。

黄胄  九驴图

镜心 水墨纸本

136.9×67.2 cm.
题识:历尽坎坷,耐受风雪,负重忍辱,奉献一身。和友人谈毛驴美德题之补空,黄胄。
印文:黄胄之印
展览:
1.“黄胄画展”,中艺(香港)有线公司,1993年。
2.“近现代十二名家展”,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南京),2017年5月10日-14日。
著录:
1.《黄胄画展作品集》中艺(香港)有线公司,1993年版。
2.《黄胄画集》第147页,人民中国出版社,1997年出版。
黄胄一向对于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崇尚驴的美德,正如他在此画题跋中称:“历尽坎坷,耐受风雪,负重忍辱,奉献一身。”黄胄大约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画驴,他在新疆等地写生时,画了很多毛驴的速写。文革时期,黄胄又被分配去喂驴、推磨,此间他更是与驴朝夕相处。据郑闻慧记述,黄胄非常喜爱他的毛驴,视驴如同小孩,自己有什么吃的,都会给驴吃,有时给驴吃馒头,有时甚至给驴吃水果糖。可以说,在黄胄笔下,驴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动物,而是一种人格力量的象征,耐劳负重的驴在黄胄的艰辛岁月里激励着他,给予他精神上的慰藉,他在画中也将这种感情上升到一种新高度,赋予这种乡村最普通不过的动物一种诗意的美感,一种超越了时间的永恒性。从此幅《九驴图》中颇可见之。
画中以俯视的视角展现出九头驴,九头驴分为上下两组,区分开前后空间,群驴或低头觅食,或目视前方,或站立,或行走,或呈正面,或呈背面,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驴子均以水墨写出,以大笔勾出躯体轮廓,再用湿润的水墨率意几笔表现出躯体的体积感,头部和蹄子的描绘则较为细致,构成一种粗细对比。驴群采取大体统一的画法,但每头驴又有所不同,通过水墨的浓淡、深浅,以及用笔的细微差别,表现出每只驴子各自的特点,使画作在统一中有变化。整幅画造型生动,笔墨奔放泼辣、酣畅淋漓,在富有趣味的形式之中又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乃为黄胄一幅富有代表性的画驴佳作。

黄胄  运粮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37×68 cm.
1983年作
题识:杨公指正,癸亥年秋,黄胄写于思远楼。
印文:黄胄写意、蠡县梁氏
展览:
1.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2.“近现代十二名家展”,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南京),2017年5月10日-14日。
著录:
1.《黄胄作品集》附卷·收藏卷(上),第15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2.《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第341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出版。
说明:上款所署“杨公”,即前国家主席杨尚昆,这是当年黄胄绘赠杨尚昆主席的作品。杨尚昆(1907-1998年),又名善昆,笔名尚昆。四川潼南人。历任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常务副主席、中共十二、十三届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黄胄创作热情高涨,艺术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时期,此幅《运粮图》当为反映其此阶段艺术面貌的一件佳作。此作取S形构图,表现一队送粮队伍,将一个大气壮阔的场景浓缩到一个优美的S形队伍中。七头驴子均埋头负重前行,骑在驴背上的一位新疆姑娘眺望远方,脸上荡漾着浅浅的微笑。这个微笑既来自于丰收,亦可能来自于其抬头看到的一幕,这一幕可能是运粮队伍,可能是收获的场景,亦可能是某个让她心动的人,姑娘那个不确切且流露着期盼的眼神将观者的思绪和想象带到画外。

运粮图 局部

黄胄善于处理复杂的场景,此作构成队形的七头驴子均为正面形象,因此区分空间层次和远近距离变得十分不易,但画家以驴子头部的细微差别来完成了这种远近距离的透视,有竖耳者、低头者、体型略大者、娇小者,每头驴子均以浓淡不一的笔墨描绘出各自的特征,使统一中有变化。队伍的最后为一位新疆男人和一条猎狗,他们一起忠实地守护着送粮队伍,与那位神思飞扬的新疆姑娘形成鲜明对比。整幅笔墨轻松率意,造型生动自然,且富有情节性,画家用酣畅淋漓的笔线刻画出一支欢快的送粮队伍,这与画家长期深入大西北,深入新疆地区,体察当地民情,关注生活细节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他才能创作出这样表现少数民族生活与时代风貌的佳作。

黄胄在中国画技艺上的重要能量是不可忽视的。黄胄的画风影响了一代人,体现着他的中国画技艺上的巨大能量,这亦是其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速写是黄胄艺术成功的基础,他在速写中找到了“复线”的形式美,在创作中,复线在画面上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可以说是他将速写的成果运用到创作中,将其升华为一种美的符号了。黄胄是个人物画家,无论是在速写中还是在创作中,注重对人物的情感把握,尤其他画的眼睛极为传神。有人认为他的创作是“速写入画”,其实,艺术创作从来就不会是如此简单,速写不过是黄胄对身边生活认识之记录,是充实其中国画艺术的一种营养,一种手段。创作活动是艺术家主体认识和外界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结果,艺术来源于艺术家对生存现象的认识和人生经历的精神积淀,从这一角度说,速写在这个创造过程只是一个阶梯。当然,能够画速写的人,不一定都能够将他的速写变成创作成果,而黄胄则在创作中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大量速写,完成了难以计数的高质量的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这正是他与其它艺术家的不同之处。
—杨悦浦:《黄胄的中国画艺术》
载1998年5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黄胄  江畔杏花春雨后

镜心 设色纸本

92×70 cm.
1973年作
题识:江畔杏花春雨后。一九七三年元旦黄胄画。
印文:梁黄胄印、黄胄画印
展览:“近现代十二名家展”,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南京),2017年5月10日-14日。

诗塘:春江放鸭,杏花如雪,桃花绽红,是为劳动者之诗也。黄胄先生一九七三年佳作,写尽村女笑颜群鸭生态。丁亥之秋,戈父萧平。印文:寄兴、萧平
本幅作于1973年,正值黄冑创作的黄金时期。画面构图巧妙,近实远虚,将画面无限延伸。右上侧一对母女驾舟赶鸭,左下侧杏花璀璨。设色十分考究,黑、白、灰三色调稳重融合,将鲜艳的杏花和少女的红衣衬托出来,给画面赋予了勃勃生机。群鸭在少女的挥杆驱使下,结队向右游动,鸭子伸长脖子、俯身向前的状貌表现出了其游动时的速度感,格外生动。人物以迅疾的速写笔法画出,大量复笔的运用更好地表现出了母女撑杆、挥杆时的动态,强化了氛围,虽仅呈现以背影,但动作的张力使人感受到人物的情绪。整体色彩明丽,线条流畅有力,造型严谨生动,生活气息浓郁。恰如萧平先生的题跋所言:“春江放鸭,杏花如雪,桃花绽红,是为劳动者之诗也。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9 17:00 , Processed in 0.00881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