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经》中这种被反复提到的鸟儿 原来就在我们身边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26 07:28:3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诗经》中这种被反复提到的鸟儿 原来就在我们身边   

        2016年07月25日 10:07
                   作者:马业文

桑扈,是一种古老的鸟名。上古少皞部落以鸟为官名,桑扈即为当时主管农工的官职。后来,桑扈又以鸟的身份出现在《诗经》里,有了《小雅·桑扈》中“交交桑扈,有莺其羽”、“交交桑扈,有莺其领”。《小雅·小宛》中“交交桑扈,率场啄粟”等诗句。但桑扈到底是当今的什么鸟,却长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闲读《诗经》,郁闷之余,不自量力,尝试寻找了一次……

资料图

西汉《尔雅·释鸟》说:“桑扈,窃脂”。东汉郑玄在《毛诗笺》里说:“窃脂,肉食”。两晋郭璞在《尔雅注疏》中说桑扈:“俗谓之青鸟,嘴曲、食肉,好盗脂膏,又名窃脂”。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里解释:“桑扈窃脂,为蚕驱雀者也。”西汉刘安在《淮南子·说林训》中纠正了“桑扈啄粟”说,说“马不食脂,桑扈不啄粟”。

综上前贤所述,桑扈其名,和桑或桑蚕有关;“扈”字,在汉语里有随从、侍从之义,引申下去,也有保卫之责。可见桑扈应当是桑(或桑蚕)的服务者和保护者。而其窃脂、青雀乃为别名。再观其“肉食”、“嘴曲、食肉、好盗脂膏”、“为蚕驱雀”、“桑扈不食粟”等性貌描绘,充分可以认定它必须是一种强势的、性格凶悍的肉食性的鸟。《诗经·小宛》中的“率场啄粟”是错的,须予以否定。

他们尽管没法预见几千年后此鸟能叫个什么名字,却为我们画出了一个大致的范围和清晰的轮廓。

资料图


当代学者又是怎样解释的呢?笔者找到了5种《诗经》当代版本:商务印书馆的《诗经楚辞鉴赏辞典》,一处译为青鸟,一处译为蜡嘴桑扈。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诗经注释》,两处皆注释为“亦名窃脂,青雀”。中华书局的《诗经译注》,一处注为“亦名小桑鹰”,一处注为“一名青雀,相传食肉。今无肉可食,惟啄粟而已”。北京出版社的《诗经》,一处译为“白颊鸟”,注为“又名斑鸽”。当代的《辞海》也说:“桑扈……一名窃脂,即青鸟”,仍然其说不一。笔者以为:
窃脂、青鸟本为古名,小桑鹰应是桑扈的变相,皆不能算作解读。
白颊鸟,可能是局部地域的称呼,少为人知,且在当代鸟类志中亦无其名。
蜡嘴、斑鸽(斑鸠)等性格温顺,并不食肉,以植物种子、果实、嫩叶、芽为食,甚至素食,绝对不会是《诗经》里的桑扈,乃为误解。它们之所以被提出,表明某些研究者还泥于早被前人否定的桑扈“率场啄谷”中,不肯拔足。

那么古今有没有学者解开过这个谜团呢?
笔者经过寻寻觅觅,踏破铁鞋,终于在辽宁老乡、晚清草根学者、岫岩拔贡舒穆禄·多隆阿(公元1794-1853年)的《毛诗多识》里,找到了端倪。其书第九卷中就有解读桑扈的《交交桑扈率场啄粟》篇。因作者出身辽东乡野,熟悉自然,见过此鸟,写得翔实而又生动:
“试以窃脂言之,桑扈日日求食,人岂能日日适野,即适野亦不必定携脯肉也。如必待窃而食,则桑扈之不饿死者有几;如曰飞至人家窃食,则桑扈为野禽,恒棲林木,从未见其飞近人家、至人院落者。盗肉之说本不足据。”“窃,即古浅字,则窃脂为浅白也。”“今于浅白之色多呼青”。“桑扈小鸟,处处皆有,人所常畜。或以为今之蜡嘴则误”。“桑扈之性易驯,乡人常有畜者,大如蜡嘴,羽色亦似;嘴黑尖锐稍曲,黑眉如画,浅青白色,所以有窃脂名。嗉下翼间皆有花文,所以有莺羽莺领之称……形体比雀微大,而好食雀不能用力直攫,每乘雀之不意搏而食之,或捉雀之雏;亦食虫类……”可惜,多隆阿未能指出它的学名,只说“关左(即关外、东北)因桑扈多声,俗呼曰‘麻啧啧’”,“辽北又呼之‘户不剌’”。

多隆阿氏披露的此鸟在东北和辽北的俗名“麻啧啧”、“户不剌”的俗名,十分宝贵,就成了解开这个历史难题的惟一一条线索。但它却让《诗经》学者们兴奋又无奈,这两个俗名实在是太地域化、太土气了,难登大雅之堂。学者们又不是鸟类学家,实在没能力进一步探究它能为公认的学名,便不敢贸然地写进自己的大作……
幸好笔者是个地道的辽北人,生于斯,长于斯。在辽北,对“户不剌”这种小鸟,是尽人皆知,尽人皆识。今天,尽管它的数量锐减,人们却还在这样称呼它。记得童年时淘气,常常爬树掏“户不剌”的鸟巢鸟蛋,急得它们绕着头顶“啧-啧-”怒叫,甚至发起攻击,十分了得……读书、长大后,怀着歉疚的心情,通过书籍、图片、荧屏等各种渠道认识到,这个“户不剌”就是当代鸟类学里颇有名气的伯劳啊!

资料图

伯劳在我国分布很广,在北方为夏候鸟。在《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中被称为鶪(jú)。《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里有“东飞伯劳西飞燕”诗句,并引申出“劳燕分飞”的成语。当代鸟类学家是这样描绘伯劳的:个子比麻雀大些,在我国有楔尾伯劳、灰伯劳等12种。常见的、分布较广的品种,多为灰头、灰背,或浅褐头背,眼周、翅梢、尾黑色,腹部多浅灰白色。嘴较粗壮,上嘴先端向下弯曲成钩状,略似鹰嘴。翅大短圆,尾较长。爪锐利。它们性情凶猛,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常栖于树木顶端等候猎物,一旦发现,立即扑下捉住,再飞回树顶,将猎物夹在树杈上或挂牢在葛刺上,一点一点食用。它们则边吃边观察,发现又有猎物出现,便撂下嘴边食物,再去捕捉、食用。吃饱了,原先的猎物也被忘掉了……人们往往发现树叉、葛刺上挂着死去的小鼠、小鸟、蜥蜴、蛙、蚂蚱等,都是伯劳的杰作(见赵正阶著:《中国鸟类志·伯劳科》)。观其强悍、食肉、让其它小鸟望而生畏的种种生态……这不正是活脱脱的《诗经》里的桑扈吗!

一种鸟,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名字;就是在同一时代,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叫法;而其俗称、土名,更是难以数计,这十分正常,不足为怪。

找到了桑扈的今名,喜悦之余,赶快把这一过程和结果写出来,公之于众。一是与朋友和读者共同分享这份小小的收获与宽慰:一是点赞、举荐辽东老乡多隆阿和他的大作;也是就教于当代研究《诗经》的学者,可否把对桑扈的解读修正一下……

【注:文中“户不剌”为方言,有音无义,乃多隆阿氏为辽南人不熟悉辽北方言。在辽北应写作“护巴拉”。“巴拉”在辽北方言中是“跟前”或“很近的地方”。“护巴拉”是“保护跟前领地”的意思。这种鸟领地意识异常强烈,其它动物和人接近其窝巢时,它会狂叫并发起攻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18:55 , Processed in 0.00932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