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25日 10:07
作者:马业文
桑扈,是一种古老的鸟名。上古少皞部落以鸟为官名,桑扈即为当时主管农工的官职。后来,桑扈又以鸟的身份出现在《诗经》里,有了《小雅·桑扈》中“交交桑扈,有莺其羽”、“交交桑扈,有莺其领”。《小雅·小宛》中“交交桑扈,率场啄粟”等诗句。但桑扈到底是当今的什么鸟,却长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闲读《诗经》,郁闷之余,不自量力,尝试寻找了一次……
资料图
一
西汉《尔雅·释鸟》说:“桑扈,窃脂”。东汉郑玄在《毛诗笺》里说:“窃脂,肉食”。两晋郭璞在《尔雅注疏》中说桑扈:“俗谓之青鸟,嘴曲、食肉,好盗脂膏,又名窃脂”。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里解释:“桑扈窃脂,为蚕驱雀者也。”西汉刘安在《淮南子·说林训》中纠正了“桑扈啄粟”说,说“马不食脂,桑扈不啄粟”。
综上前贤所述,桑扈其名,和桑或桑蚕有关;“扈”字,在汉语里有随从、侍从之义,引申下去,也有保卫之责。可见桑扈应当是桑(或桑蚕)的服务者和保护者。而其窃脂、青雀乃为别名。再观其“肉食”、“嘴曲、食肉、好盗脂膏”、“为蚕驱雀”、“桑扈不食粟”等性貌描绘,充分可以认定它必须是一种强势的、性格凶悍的肉食性的鸟。《诗经·小宛》中的“率场啄粟”是错的,须予以否定。
他们尽管没法预见几千年后此鸟能叫个什么名字,却为我们画出了一个大致的范围和清晰的轮廓。
资料图
二资料图
五
伯劳在我国分布很广,在北方为夏候鸟。在《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中被称为鶪(jú)。《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里有“东飞伯劳西飞燕”诗句,并引申出“劳燕分飞”的成语。当代鸟类学家是这样描绘伯劳的:个子比麻雀大些,在我国有楔尾伯劳、灰伯劳等12种。常见的、分布较广的品种,多为灰头、灰背,或浅褐头背,眼周、翅梢、尾黑色,腹部多浅灰白色。嘴较粗壮,上嘴先端向下弯曲成钩状,略似鹰嘴。翅大短圆,尾较长。爪锐利。它们性情凶猛,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常栖于树木顶端等候猎物,一旦发现,立即扑下捉住,再飞回树顶,将猎物夹在树杈上或挂牢在葛刺上,一点一点食用。它们则边吃边观察,发现又有猎物出现,便撂下嘴边食物,再去捕捉、食用。吃饱了,原先的猎物也被忘掉了……人们往往发现树叉、葛刺上挂着死去的小鼠、小鸟、蜥蜴、蛙、蚂蚱等,都是伯劳的杰作(见赵正阶著:《中国鸟类志·伯劳科》)。观其强悍、食肉、让其它小鸟望而生畏的种种生态……这不正是活脱脱的《诗经》里的桑扈吗!
一种鸟,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名字;就是在同一时代,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叫法;而其俗称、土名,更是难以数计,这十分正常,不足为怪。
六
找到了桑扈的今名,喜悦之余,赶快把这一过程和结果写出来,公之于众。一是与朋友和读者共同分享这份小小的收获与宽慰:一是点赞、举荐辽东老乡多隆阿和他的大作;也是就教于当代研究《诗经》的学者,可否把对桑扈的解读修正一下……
【注:文中“户不剌”为方言,有音无义,乃多隆阿氏为辽南人不熟悉辽北方言。在辽北应写作“护巴拉”。“巴拉”在辽北方言中是“跟前”或“很近的地方”。“护巴拉”是“保护跟前领地”的意思。这种鸟领地意识异常强烈,其它动物和人接近其窝巢时,它会狂叫并发起攻击……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