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几首乡愁诗细细品味 变平庸为卓越 诗人功力高低见于此处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10 18:03:5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几首乡愁诗细细品味 变平庸为卓越 诗人功力高低见于此处                                                         

2019-03-09 17:09                                                   
         前言  昨天看到一个问题:什么是乡愁?乡愁如何用诗词表达?今天没有时间写烧脑的文章,就随便聊聊乡愁吧。
乡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古代诗人除非天生的隐士,一定会外出游历博取功名,不免会思念家乡和亲人。有幸金榜题名后也不免宦海沉浮,常常四海为家江湖漂泊。能够解甲归田或者告老还乡的人都是前世修来的福分。
古人表达乡愁的诗词也多不胜举,老街录几首我喜欢的唐诗,顺便聊一聊诗人的高明之处。
一、他乡作故乡的刘皂 唐朝诗人刘皂有一首《渡桑干》: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首诗妙在结尾一句。
刘皂生活在约唐德宗贞元年间,为了生活旅居并州十年,内心日夜思念着家乡,但是当作者渡过桑乾到达朔方,回头遥望客居十年的并州时,没想到却有怀念并州的情绪。离家久了,对于他乡竟有了故乡的情结,反衬出内心里深深的乡愁。
不过这首乡愁诗的作者有些争议,有不少人说是贾岛的作品。南宋的隐士丘葵《和所盘阑字韵》诗中写到:
  遥想山斋客梦阑,朔风吹鬓怯栏干。黄花句里空相忆,青镜朝来独自看。
  绝似东坡来海上,胜犹【贾岛】渡桑乾。木奴千树何须问,怀抱时因骥子宽。
明·王世懋《艺圃撷馀》评价说:
  一日偶诵【贾岛】《桑乾》绝句,见谢枋得注……不觉大笑。指以问玉山程生曰:“诗如此解乎?”程生曰:“向如此解。”余谓此岛自思乡作,何曾与并州有情?其意恨久客并州,远隔故乡,今非唯不能归,反北渡桑乾,还望并州又是故乡矣。并州且不得住,何况得归咸阳!此岛意也,谢注有分毫相似否?程始叹赏,以为闻所未闻。
王世懋认为诗人是北渡桑乾,离咸阳越发的远了,所以反而对客居十年的并州有了感情。看程千帆、沈祖棻二位前贤的解释,是诗人南渡桑乾返回咸阳,忆咸阳是思念自己的家乡,望并州是难忘自己客居十年的岁月。
诗人为博取功名远赴并州作客,如今一事无成而归,心情郁结而微妙。忆咸阳、渡桑干是叶落归根的宿命,望并州有对于事业的不甘和十年光阴的不舍。
诗人归乡的心情又会如何呢?

二、沧桑感慨中的快乐 贺知章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
其一
  离别家乡岁月多,归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减旧时波。
老街说的是第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在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半个世纪后,在天宝三载(744),辞官告老返乡,时已八十六岁。回想世事沧桑,不免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前两句是自我描绘,第三句以否定句转折,本是主人却被当作了客人。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对比一个少小离家鬓毛衰的老汉,彷佛阴霾笼罩的天空一下子变得阳光明媚。淡淡悲哀中的诗人也被快乐而感染,整首诗也变得欢快起来。

三、喜悦中的胆怯 宋之问 初唐诗人宋之问和沈佺期并称为”沈宋“,二人都是近体诗的奠基者。宋之问的名声不是太好,《唐才子传》说宋之问为了两句诗杀了刘希夷 :“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韦绚《宾客嘉话录》也有如下记载:
  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
武则天时,宋之问因才能出众而受恩宠,后因结交张易之获罪被贬泷州参军。他跑回来后又以受贿罪贬越州长史。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流放钦州,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赐死。宋之问当年从贬所回来时写过一首诗《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贺知章和儿童可以快乐地对话,而宋之问却”不敢问来人“。他害怕什么呢?作者没有说明,说出来就不是诗人了。杜甫有几句诗云: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要回到家乡,不说自己多么开心,反而说”情更怯“,诗意更深了一层。万一消息是噩耗,反而不知道更好,不如做一头快乐的猪。清朝施补华把这一句和“马上相逢无纸笔”相比,《岘佣说诗》:
  五绝中能言情,与嘉州“马上相逢无纸笔”同妙。
“马上相逢无纸笔”是谁的故事呢?

四、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 岑参的《逢入京使》被清代施补华拿来和《渡汉江》相比: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这首诗通过几个举动表达自己深深的乡愁,东望故园,涕泪淋漓,马上相逢,托人传语。《唐诗归》评价说:
  谭云: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
为什么后人蹈袭不得?妙在第三句:马上相逢无纸笔。这首诗如果没有第三句也能够表达完整的诗意,或者换几个字: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入京使】,凭君传语报平安。
把【无纸笔】改为【入京使】同样也合律,但这样写就是平庸的诗人。【无纸笔】于平铺直叙中忽然顿挫转折,平淡中陡起波澜,第四句便有柳暗花明之感。
对比宋之问的《渡汉江》,可见绝句的第三句是关键之处,抑扬顿挫妙手生春,诗人功力高低常见于此。

五、微物关情的乡愁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是王维《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诗人不说思乡,但问窗前梅花。《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说出了这种技法的特点:
  问得淡绝、妙绝。如《东山》诗“有敦瓜苦”章,从微物关情,写出归时之喜。此亦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此等用意,今人那得知?
《诗经》的《东山》有四章,“有敦瓜苦”章即第三章: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埽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东山》写的是士兵远征回家,诗中有不少意象:雨、鹳、穹窒、瓜、栗薪...从”件件关心“反映出主人公的思乡心切。王维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所以单问了一个梅花,被认为和诗经的“有敦瓜苦”章类似。
结束语 上面的5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口头语“,虽然浅显易懂,但是韵味无穷。第1首《渡桑干》妙在最后一句,2-4首妙在第三句的转折。第5首妙在微物关情,如同亲友相逢,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常常一开口说的却是:天凉好个秋....
古人有乡愁,今天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多少人为了讨一口饭吃而背井离乡。虽然现在交通与通讯方便,亲人之间联络方便,但是一年到头阖家团圆的日子也同样不多。我身边就有太多的年轻人,独自在大城市中打拼,有时候过年也不能回家。很多人自从考上大学以后,就再也回不去生养的那一片土地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8 10:15 , Processed in 0.00808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