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7-1-28
- 最后登录
- 2024-11-14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16910
- 精华
- 0
- 帖子
- 4562
|
伟人诗里的一个地名释义——兼解九嶷山上为何有象庙?
2021-09-08 14:57
湖南永州宁远县有个九嶷山。
当地人应该都记得山上有座气势恢宏的象庙。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潇水修建双牌水库时,象祠象庙才和当地其他建筑物一样,全部被水淹没。
可是,大家想过没有,此地为何有一座象庙呢?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
此山的名气主要是因为舜帝南巡时,亡葬于此。
伟人曾有诗一首,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七律·答友人
作者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故而,山上有舜帝庙,顺理成章。
可是,象庙缘何建此呢?
这其中的缘故,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历史上,有虞部落曾有一支南迁,定居在湖南省道县一带。其祖居地命名为“鼻墟”。
唐以前的文献里,多有记载说“舜葬九嶷”,“山有象庙”。
我们知道,舜就是有象氏,舜庙就是象庙。
唐朝的薛伯高,柳宗元和后来的王阳明,却不知道这一条。因此,才干出损毁鼻亭的傻事!
在《切韵》音系中,“九”音举有反,读作/kycu-|/,“嶷”音语基反,读作/gni-/。
直到今天,厦门方言把“九嶷”仍然读作/kau-| gi-|/。所以,在古汉语里,“九嶷”其实和韩语里的/kokiri/(高句丽,意指大象)完全是一回事。
换句话说,“九嶷山”原本就是“象山”的意思,其上建象庙也就再自然不过了。尧滩所在地为“有庳”, 就是“有鼻”,也是指有象。
史载,九嶷山因九峰而得名,《山海经》曰:“九峰相似,游者疑焉”。这个解释,十分牵强。而当地民间对象庙的解释就更离谱了。
据民间传说,尧帝南巡不久即禅位于舜。
舜帝即位后,为了让他那顽劣的同父异母之弟象得到尧帝仁厚之德的教化,遂封象于尧滩所在地有庳。
象封侯后,被尧风舜德感化,勤政爱民,大兴农牧,深受有庳侯国百姓爱戴。
有庳人为纪念象被教化后的德行,尊称其为象王,并在尧滩正对面的金滩建象王庙,春秋祭祀,箫鼓追随。
象王庙建成以后香火鼎盛,几经损毁又几经修复。
唐时,道州刺史薛伯高以“象之道,以为子则傲,以为弟则贼……”之恶名而毁象祠,“撤其屋,墟其地,沉其主于江。”
其时,永州司马柳宗元作《道州毁鼻亭神记》一文,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
然仁厚的有庳百姓不记象之恶名,感其有庳仁政,不久又重建象祠顶礼膜拜。
这座象祠直到1960年双牌水库建成前仍保存完好,可惜现在已被双牌水库淹于水底。
象祠香火之盛,明朝王会有诗为证:
有庳数千载,人犹说象王。
江村存庙貌,野老共蒸尝。
傲德应非古,神明今有常。
绾符淹旧国,蟾拜几徜徉。
舜帝禅位于禹后,决定效仿尧帝南巡寻访尧帝踪迹。舜帝为了探究尧帝在这一带的行踪,还专门巡视了河对岸的有庳圩,并向当地百姓打探情况。
有庳百姓为了纪念舜帝寻访尧踪之仁厚之举,于是就将舜帝安营的尧滩改作访尧滩。
清人董廷恩的诗《舂陵道中》记载了舜帝南巡扎寨访尧滩并巡视有庳古城这一史实:
左右山联脉,群峰若列营。
南巡虞帝迹,有庳古封城。
回答前文读者私信我的几个问题。前文见下方:
广东话和闽南话哪个更古老?——兼论古代汉语语音的分期
读者一问:象与Zion在语音上有什么关系?
小岩答:
象字今天的发音为Xiang, 在上古音里则读作Ziang。音韵学的研究表明,上古汉语里,先有声母“Z",后来才有了轻舌尖音“X”。希伯来人从汉语里借用了这个发音来称呼大象,读作Zion。
读者二问.:象的语音与妫的语言音有什么关系?
小岩答:
象的语音与妫的语言音没有什么关系。关系只是形意上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妫字,从女从为,但在《陈侯簋》的铭文中,却写成从女从象。另外,“为”的繁体写法“”,在甲骨文里就是大象的象字的一种异体写法。所以,妫的繁体写法在甲骨文里,就是一女立于大象面前的样子。
读者三问:我是相信中国先民崇拜"象"的,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有没有年望可以界定?
小岩答:
年望界定,在远古时代,似比较难。但《吕氏春秋古乐》:“商人服象,肆虐于东夷(商代人驯服了大象,在战场上对东夷人展开猛烈的攻击)。周公以师逐之,至于江南(周公用兵将大象驱逐至江南。)”
中原地区的大象在商末周初绝迹。这只是一种观点。我个人觉得可能更早些。夏以前的有虞氏的虞朝崇拜大象,虞就是象,下文我会详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