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说元青花六大无法仿制的鉴定特征,藏家必修课!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05:11: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22-6-21 05:12 编辑

说说元青花六大无法仿制的鉴定特征,藏家必修课!  

2022-06-13 15:24                                       

    其实古玩收藏最大的乐趣就在于捡漏,花了普品的钱就买到了宝贝,这就是捡大漏了。但很多朋友总喜欢花买假货的价格买到国宝级藏品。其实有个方法很简单,你试一试卖家的口风。他如果跟你说这个是苏麻离青的,是元青花这类专业术语,回头要价几千几万,你给个几百几千他就卖给你了,你自己动动脑子就知道这里的问题所在了。

元青花瓷器目前民间谣言满天飞。特别是有段时间,张文进还编出来传承有序的故事,博陵第一大堆,白浒孤窑,搞不好你手上就有。博陵第和白浒孤窑老林见过图录上的非常多,可惜都是赝品。但不排除确有真款真品存在。仿也要有个出处。但民藏收藏到带款的真品的几率实在不高。并且现当前民间很多元青花在学术界中都不被认可。

元青花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文章对元青花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演进进行了阐述,并对元代青花的出现与发展作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元青花瓷的艺术收藏价值。在我国的历史上,元代是一个民族融合、各民族文化大放异彩的时代。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了大量的时代文化,元青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元青花作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陶瓷品种,其自身特有的美丽。

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的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其开辟了由素瓷向 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也奠定了青花瓷在瓷器中的霸主 地位。其强大的艺术地位从未被任何瓷器品种所撼动,对从古至今的中国艺术界,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古瓷收藏界的元青花热持续升温,国内市场上和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成百上千甚至数以万计地出现,真假争论搅得许多古瓷爱好者一头雾水。现代元青花仿品能不能达到乱真程度?古代瓷器是在当时的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而成的产品。现代仿古瓷没有条件从胎土原料、釉料配方、彩料加工、烧制工艺等所有方面完全再现600多年前的元代状况。元青花的仿品与真品在所有特征上肯定是有所差别的。

小编认为在鉴定元青花瓷时,不能一律套用苏麻离青,火石红的标准,要具体分期而论。藏品的鉴赏,绝非某些人所说的凭感觉看新老,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希望能通过文章把自身所学传递出去,让全国八千万藏友能认清手中珍宝的价值,振兴收藏界!下面小编将为大家分享几点我自身常用的一些鉴定方法!

一:釉面
如果说把一件瓷器比做人,胎是人的骨架,釉面就好似人的皮肤,白细光滑的皮肤世人都喜欢。元青花的釉面一部分泛青色、多为卵白色,积釉处呈水绿色。部分釉汁中加了釉果,所以有肥厚凝重的特点,有些器物表面有轻微橘皮釉和缩釉现象。赝品的釉面表现:元青花的仿品由于是新作,釉面火光还没散去,观感浮躁、上手不柔,更没有真品那种稳重、老旧感。釉色有的偏白,积釉处太绿,整体釉面没有自然使用痕迹。现代窑炉条件好,没有过去因窑漏风,导致釉面出现缩釉的暇疵。而仿品器表所看到的缩釉 (也称鬃眼)是人为扎的眼,很不自然。

二:胎质
元青花的多数胎骨为高岭土掺瓷石,称作二元配方。由于生产元青花的窑口不同,胎骨的特点就各自不一。经过配方的胎,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柔韧性,能够较大程度控制高温变形,保证大件器物的成型率。宏观看胎底有松软的感觉,没有明后期瓷胎坚硬,多数器底有沙眼、修底不光滑。元代青花瓷器鉴定交易 188 7987 1136 景德镇阮先生同V信。

琢器底足留下的乳丁,是部分工匠修足的特点。有一半器底露胎处有釉斑,多为窑工留下的记号。有人认为元代的真品必有火石红,还有一些玩了几年古瓷的人认为,火石红是时间久了、胎老了才会出的,这些都是误区。产生火石红的因素有两种:一是胎土淘洗不精,含铁量较高。二是烧造时垫烧物与器底产生氧化所形成。事实上,多年观察实践证明,元青花的胎底有一半不见火石红。赝品胎质的表现:有些赝品的胎泥是用机械搅拌,密度要高于真器,胎骨显得硬。真、伪相比同样规格尺寸的器型,赝品多数要比真品重。器底没有老胎风干滑润的感觉,伪造的火石红较为死板,多为人工喷、刷氧化铁,没有过渡。由于是新作,器物底部没有老旧变化的层次感,更没有真品的油润感。有些赝品圈足没有刀削痕,有的虽可见到,但能看出很笨拙,找不到古人那种熟练老道的匠气。
三:点晕

所谓“点晕”,是指元青花瓷器烧制后在青花中出现的“点状晕散”这种特殊情况。通俗地说,“点晕”是晕散现象的特例,是圆状晕散的小型化。元青花瓷器上出现“点晕”现象,其生成原因和晕散的形成原因是相同的,这是元代制陶工匠对苏来麻尼料筛洗不精的缘故。当陶工用笔蘸着苏来麻尼青料在瓷坯上作画时,看似弥散状细粉状的青料,其实还含有不少较粗的点状粉料,当它们被涂刷在纹饰中,并被釉罩住,烧制后就出现了这种青花色中的“点晕”现象。

四:串珠状凝聚
点晕如果排列成串,就会形成又一个苏料青花的特殊现象,即“串珠状凝聚”。仔细观察下图元青花牡丹纹龙耳罐上的点晕和串珠,图中十分清楚地看到“点晕”现象变得十分有趣,一个个“小点”就像一粒粒珍珠排列,由纹饰中的线条把它们贯通成一串蓝色的“项链”,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串珠”,即“串珠状凝聚”。这种“串珠”状的点晕现象,是真品元青花的特有记号。不少元青花瓷器上都有这种点晕形成的“串珠状凝聚”,特别是在长线条的纹饰中,比如绘有缠枝纹、龙纹的元青花瓷器,都会发现这种特殊的青花晕散凝聚现象。
五:锡光

“锡光”,是指元青花瓷器黑斑上泛出的光泽。有的明显,有的要在一定的角度下才能看清。“锡光”一定出现在“黑斑”之上,也就是说锡光的大小,绝不会超越黑斑的范围之外!作个比喻,“青花”是大地母亲,孕育了“黑斑”;“黑斑”传宗接代,诞生了“铁斑”,铁斑要长大,要获得自己的成长空间,它通过强烈的光泽―“锡光”,在呼喊自由。也许是釉面的桎梏,它们都没能走出母亲的控制范围,始终生活在母亲的怀抱中。老林是在认真的观察和研究后,做出了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所以,在苏来麻尼料青花瓷器的鉴定中,可以明确地写下这样的结论:凡是“锡光”在黑斑之外的一定是仿品。
六:天坑

所谓天坑,它是苏来麻尼青花料所形成的瓷器釉面下的缺陷。它介于胎、釉之间,用手抚之,能明显感到这种缺陷能使釉面微微突起,但却没有破坏釉面的光滑,釉面的玻质层仍然完整如故,仿佛一座火山隆起在釉面下苏来麻尼料集中之处,但在天坑中心,却能看到地陷的现象。这种特殊的现象,是高铁低锰钴料所产生的特有现象,它不仅和钴料的成分有关,和钴料的分布和颗粒大小有关,也和烧制时的温度和升温速度有关。因此,没有了苏来麻尼料,也就不能烧制出这种特征的瓷器,再仿,也只是一种山寨行为,只能打打酱油而已。

当然,上述常规特征的鉴定并不能保障收藏者在辨伪识真中百分之百的成功。中国的古瓷鉴藏活动数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实战辨伪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广大古瓷收藏爱好者在学习常规鉴定理论之外,也应当注意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老林收藏研究中国古瓷器这么多年,今借此平台,广结善缘,把多年研究心得无私奉献。呕心沥血,字字艰辛。有缘者得见,可关注小编,收藏转发,以传播瓷器鉴定之真知识,则某拳拳之意,可得而彰也。在此感谢大家关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5 10:29 , Processed in 0.00768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