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延安精神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11 07:04: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延安精神              2022-07-10 16:22                                         
延安窑洞对(雕塑) 76×43×74厘米 2015年 吴为山

延河溜冰(版画) 9.6×11.1厘米 1941年 刘岘 中国美术馆藏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创造性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等重要论断,成为党领导文艺事业的经典文献。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两次文艺座谈会的核心精神一脉相承、遥相呼应,核心都是强调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文艺事业两座不朽的丰碑。为赓续红色文脉,弘扬延安精神,中国美术馆精选出近百件(套)馆藏精品,举办题为“延安深情”的作品展,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代代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同向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创作历程。
青春力量 刀笔人生
这次展览分为两个篇章:一是呈现来自中国美术馆藏延安时期美术家创作的作品,包括我们熟知的古元、力群、吴印咸等人创作的版画、年画、摄影等;二是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几代美术家为时代画像,赴延安写生、创作,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作品。代表艺术家有赵望云、石鲁、赵延年、伍必端、程允贤、钟涵、刘文西、靳尚谊、吴为山等。
延安时期,一般指的是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至1948年3月。13年间,众多青年美术工作者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以刀与笔为劳动的农具、斗争的武器加入到血雨腥风的革命队伍中。1938年,吴印咸通过镜头记录下彩云相映时的延安景色。23岁的刘岘创作了鼓舞人心、斗志昂扬的版画《巩固团结,抗战到底》,作者将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战争的残酷场景,特别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救死扶伤、斗争到底等画面融为一体,形成时空交融、情感交织的视觉形式,充满张力和感染力。这件作品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构图饱满,作者的爱国爱民之情溢于言表。焦心河创作版画《缝寒衣》时年仅21岁。更具代表性的是古元,1938年他来到延安,继而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第二年开始进行木刻创作。1942年,其多件版画作品在重庆举办的全国木刻展中亮相,《割草》被徐悲鸿评价为“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最成功作品之一”,当时古元23岁。
青年美术家成为延安时期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包括古元在内,活跃于当时画坛的荒烟、力群、罗工柳、刘建庵、王琦、彦涵、戚单等都不过30岁,并创作出《延安风景》(古元)、《鲁艺校景》(力群)、《选举》(彦涵)、《读了书能写又能算》(戚单)、《延安乡干会议》(张望)等一大批饱含深情、深入人心的经典作品。
小中见大 以图证史
受多种因素影响,延安时期物资十分匮乏,美术工作者用于创作的美术材料亦得之不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年美术家不畏艰辛,克服种种困难,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充分发挥和挖掘版画艺术的表现特色和时代价值,在有限的画面中创造出无限的天地。刘岘的很多作品尺寸都偏小,创作于1941年的《延河溜冰》不足10厘米见方,刻画了20个姿态各异、形象生动的人物。画面中,富有变化的线条装饰着平整洁白的冰面,点状的笔触凝聚成肥沃起伏的耕地,动静结合、灰白相衬,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真实再现了延安时期军民融洽的生活场面。
关于版画的实用性问题,鲁迅先生曾说:“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在鲁迅等人的号召下,版画艺术群体迅速扩大,成为院校艺术团体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经过几年的发展,延安时期的版画艺术已经相当成熟,材料因地制宜,形式多样,题材广泛,艺术家们积极投身到斗争的第一线、群众的生活中,以图证史,刻写出一部恢弘的时代史诗。如描写战争场面的《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彦涵)、《抢渡大渡河》(刘蒙天),表现生产劳动的《打水浇地,防旱备荒》(戚单)、《牛犋变工队》(胡一川),记录学习生活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吴印咸)、《三边的冬学》(王流秋)等作品,见证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由低潮走向高潮,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伟大历程。
回望延安 深情款款
延安是红色革命圣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时期,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留下了一个个可传可颂的英雄故事,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创作素材和灵感。2016年6月,吴为山创作的大型组雕《延安窑洞对》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落成。作品以1945年7月毛泽东同志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率的会谈为素材,生动、深刻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从容、自信的形象和黄炎培先生期待、信赖的表情,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进历程中继续发展壮大的重要命题。这组雕塑的小稿也在本次展览中亮相,策划者别出心裁地将延安窑洞形象融入展览空间的设计中,在主题上与雕塑相呼应,实现历史与当代的对话,观者莫不驻足凝视。
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象征,延安宝塔山、窑洞、南泥湾、杨家岭、梁家岔、枣园以及鲁艺旧址等历史文化名胜,成为艺术家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寄托。“长安画派”代表艺术家石鲁以中国画的笔墨描绘拓荒队伍进山的一幕;修军笔下的延安枣园春色迷人,生机勃勃;赵望云的《延河之滨》不再是寒冬之境,而是群马徜徉、水清柳绿的早春之景。1979年,古元创作的《回忆延安》,已是一座新的“延安”,山上巍巍宝塔,城外农民满载而归,一派祥和安宁……
延安在画中,更在人们的心中。回到延安,是初心不忘,从延安再出发是使命担当。在这批扎根生活直面现实的呕心之作背后,流淌着革命的血脉,它们拨动着新时代的脉搏,赓续红色基因。
责编:勾晓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9 01:18 , Processed in 0.00917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