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6-6-9
- 最后登录
- 2024-11-16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29977
- 精华
- 0
- 帖子
- 8899
|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随笔——乐在“困惑”
2022-07-17 07:50
来源:陈玉萍名师工作室 近期,细读了《红楼梦》中的个别篇章,我的“红楼”版本意识又一次被强化了。以前,虽说偶尔也比较过不同版本《红楼梦》间的文字差异,却从未作过细校。这两日,仔细翻看手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北京第1版)和南方出版社(2020年7月第1版)两版的《红楼梦》,才发现,原来它们之间的差别竟那么大。说得稍微夸张一点,堪比两个版本的译文!诸多困惑由此而生。
困惑一:你咋换了名字?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里碰到了探春的大丫鬟,她叫“待书”,到南方出版社版本里再找到她,人家改名字了,叫“侍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七回):
一时间周瑞家的携花至王夫人正房后头来……迎春的丫鬟司棋与探春的丫鬟待书二人正掀帘子出来,手里都捧着茶钟,周瑞家的便知他们姊妹在一处坐着呢,遂进入内房,只见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围棋。
南方出版社(第七回):
一时周瑞家的携花至王夫人正房后……迎春的丫鬟司棋与探春的丫鬟侍书二人正掀帘子出来,手里都捧着茶盘茶钟,周瑞家的便知他姊妹在一处坐着,也进入内房。
就这两个名字而言,我觉得“侍书”似乎更好理解一点。“元”“迎”“探”“惜”贾家四位小姐的丫鬟名字,凑齐了“琴棋书画”(抱琴、司琪、侍书、入画)。探春的丫鬟若叫“侍书”,可以理解为她伺候主子读书、写字,如为“待书”就不甚好解了。
困惑二:是谁篡改了诗句? 《红楼梦》中出现的诗词曲赋可不在少,然版本不同,诗词内容也不尽相同。就说才女黛玉,她在元妃省亲那一回里作的《世外仙源》有两个版本,她在宝玉赠的旧帕子上题的诗版本也不唯一。我不禁要问:“黛玉,是谁篡改了你的诗句?”这里仅举《世外仙源》一例: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十七至十八回)这样呈现: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南方出版社(第十八回)中个别句子和词语做了改动:
宸游增悦豫,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名园筑何处”一句重在“赞园”,而“宸游增悦豫”(查资料知南方出版社这里用的是程乙本)的“颂圣”色彩要浓郁得多。至于黛玉当时是否有开篇第一句就赞元妃的心意,曹公原版究竟如何,不得而知。这里姑且两个版本都学习了吧。
困惑三:“姥姥”去了哪里? 最吃惊的是南方出版社让我见到了“刘老老”。印象中以前读过的所有版本中,“姥姥”二字都有女字旁,是我们所熟悉的“姥姥”;然而南方出版社版本中,所有该“刘姥姥”待的地方,住的全是“刘老老”。这应该不会是错误,那么,之前没有见过“刘老老”,是不是因为这个版本不普及啊?
所幸,我加入的一个微信群里有鼎鼎大名的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她可是“红学”专家。马老师说,他从娘肚子里就开始读《红楼梦》了。喜马拉雅上的《马瑞芳解读红楼梦》,我是百听不厌的。
我在群里留言说了自己关于“老老”与“姥姥”的困惑。很荣幸,马老师帮我解惑了。原来啊,“老老”是北方对老妇人的称呼,冯其庸、李希凡这些大家一直坚持要用“老老”,然而各出版社爱用“姥姥”,最后,专家们只好从众。用马老师的话说,“这是学术服从世俗的结果”。哦!长知识了。原来南方出版社之所以出现“老老”,是尊重学术的表现,是为了让读者看到更醇正的《红楼梦》。
困惑四:你的走路姿势究竟什么样? 《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那个局促的乡下老妇人在气派的贾府门前张望不敢前。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里是这样描述的:
……于是刘姥姥带他进城,找至宁荣街。
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一个“蹭”字,让刘姥姥的形象呼之欲出。读这段时,我的大脑里是有画面的:那个乡下老妇人穿着褪了色的灰布衣裳,一小步,一小步,脚底板始终没有离开地面,就那么跐着跐着前行。她那两只行走“不利索”的脚上写的全是心里的忐忑。
而南方出版社版本里,这个关键的动词发生了变化:
于是刘老老带了板儿,进城至宁荣街。来至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只见簇簇的轿马。刘老老便不敢过去,且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蹲在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凸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老老只得挨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我觉得,这里的“蹲”显然没有“蹭”字来得生动,可也不必失望,因为后文紧接着写刘姥姥上前问话时的那一个“挨”字,着实是弥补了前面“蹲”的不足。所以,两个版本各有精彩,只能慢慢品咂。
困惑五:你到底说了哪些话? 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以后,宝钗来探望,临走时她对袭人作了一番交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里是这样的:
宝钗回头笑道:“有什么谢处。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说着,一面去了。
一转眼,到了南方出版社,宝钗的话比方才又多了一点:
宝钗回头笑道:“有什么谢处。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想要什么吃的玩的,悄悄的往我那里去取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说着去了。
这里的宝钗到底说了哪些话?南方出版社里多的那句话究竟加上好不好?细品之下,个人觉得还是加上更为妥当。因为这一情节之前提到了“薛蟠挑唆”致使宝玉挨打的传闻,此句里的“悄悄的”可以理解为宝钗委婉提醒袭人不要再继续传播谣言;更因为后面有“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这句话,它照应了宝钗要“悄悄的”给宝玉提供吃的、玩的,以示自己对宝玉的关心。
困惑六:我该读多少首诗? 第四十八回里,香菱学诗,黛玉悉心指导: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里的话。黛玉要香菱读老杜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做底,可是到了南方出版社,黛玉就细致起来了,你且看她怎样要求: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我觉得此处用“一二百首”比“一百二十首”更为妥当。首先,黛玉要香菱读老杜的七律整整“一百二十首”,咋这么精确?难不成多一首太过,少一首不够?再者,后面要求读李白的诗也是“一二百首”的量,两相对应,黛玉说的应该就是个概数,不该那么精确。毕竟文学的事怎能用科学的数据去要求?
更多困惑:困惑多了其实也就不算困惑了 “这么”和“这样”、“半天”和“半日”、“不管”和“不顾”、“给”和“与”、“查访”和“访查”、“一二年间”和“这二年”、“睡下”和“躺下”、“比不过他”和“比他不过”……两个版本间这样意思相近的短语、词语的使用也是各有一番天地的,更别说分段的不同,断句的不同,标点符号使用的不同,多一个“的”少一个“了”的不同了。
探寻“困惑”的源头 那么,这诸多的“困惑”来源于哪里?探寻其产生的源头,不外乎《红楼梦》版本之多、异文复杂。这主要和其流传方式有关。《红楼梦》的流传方式主要有两种,过录传抄和镌板付印。
先说过录传抄。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是旷日持久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在这期间,就曹雪芹个人就“创作”了诸多不同的版本。而每一种版本都会流出,被爱好者和营利者抄录。那些抄录者在抄录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原文一字不动,他们会误抄,也会改写个别字。所以,《红楼梦》的版本又增加了。至于后期出现的梓印本,在排印过程中,刻工排错字难免,主事者根据个人理解和意愿增删调整文字更是有之。故而,各梓印本之间的差异也是很大。
时至今日,《红楼梦》各版本的文字实难统一。然而,它却留给了我们探索“困惑”的广大空间。这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
|